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教育孩子,

拼的就是爹妈。

低认知父母

教育孩子心无定数;

高认知的爹妈,

一眼揭穿教育孩子的本质;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父母即老师!父母即导师!

可是,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导师,如果我们连自己教育的最终归宿都说不清道不明,那我们的教育又能怎样有的放矢呢?

有的读者或许会说,这个教育的最终归宿不就是孩子吗?

这样说,没有错,但不够准确。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打个比方——

你养了一盆花,隔三差五的就需要给它浇水,对此,你是否会认为你在“教育”这盆花呢?恐怕没有人会这样说,充其量你只能说是在种植它,因为植物的需求是在是太简单。

你养了一只狗,相比养花,除了每天喂吃给喝,你还得陪它玩,带它出去遛弯,关注他的情绪等,有时候你还会教训一下它“不许乱叫”,对此,你是否会认为你在“教育”这只狗呢?答案是“教的比重少而饲养的比重多”,但不可否认,动物的需求要比植物多。

对比以上二者,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孩子,除了以上二者的需求之外,正如儿童哲学启蒙在上一期文章《 》中所说,孩子们还有更高级的意识的需要——求知、探索、发现和创造的需要,因此如果只是管他们吃饱穿暖等,那无异于养花养狗。之所以区别于以上二者,正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具有更高级的意识皮层,需要更高级的教育。

生物层级越高,对教育的需求层次越高,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因此,教育孩子与前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我们是在“教育意识”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每一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正是源于人与动植物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最外层的理性脑带给我们的强大的自我意识活动——理性

这是我们不断探究自己和探究世界的真相,发掘自我意识,继而创造出那些原本没有的文明产物的根本所在。

换句话说,动物一般只具有感性思维和少许形象思维,但人却可以通过理性思考自己和这个世界。

教育孩子,正是将孩子意识的成长引入理性思考的过程。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再打个比方——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带有运算功能的工具箱,一般的知识教育会向其中输入很多“工具”。

可是,实际生活并不是按照教科书设计的,当孩子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如何评估问题,从哪里找原因,用什么工具,怎么用,没有需要的工具怎么办,都需要通过思考创造性的解决。

假如大脑意识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就只能坐以待毙;反之,则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种运算就是“寻理而得”的理性思考过程。

一个人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思考本身促成的,但只有接近真相正确的思考才会将孩子引向理性的大门。

比如,当孩子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从未遇见的棘手问题,翻遍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这就要取决于孩子的思考能力能否暗夜生光。

低认知父母教育孩子侧重知识灌输,高认知父母则在塑造孩子大脑

讲到这里,我们才会清醒地意识到,父母即老师、父母即导师真正的价值所在——唤醒孩子不断思考的能力,唤醒孩子理性的意识活动

教育孩子的终极归宿,就是通过唤醒孩子的思考,使他们自觉地走上一条理性之路。

由此可见,对教育孩子来说,低认知的父母注重教知识,而高认知父母则更看重对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而后者,才应该是所有父母的终极使命,这也正是自然法则的启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