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老和尚888


努尔哈赤是明朝的官员,被辽东总兵李成梁举荐成为龙虎将军,负责东北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其中李成梁谋夺了多少利润,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李成梁下台以后,努尔哈赤立刻背叛大明朝。

所以说魏忠贤时期,其实努尔哈赤依旧还在发展期,实力上不允许他打进关内。即使萨尔浒大战他能够获胜,也不代表他有入关的能力。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手下发展壮大,逐步一统女真。

努尔哈赤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在那个年代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办成什么大事的。所以努尔哈赤选择找靠山,他找到了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

李成梁在辽东基本上就是土皇帝,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担任当地各种重要的职务。所以对努尔哈赤来说,李成梁当然是最大的靠山。

据说努尔哈赤曾经拜李成梁为义父,从而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布局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趁着这个机会,李成梁将辽东的贸易逐渐交给努尔哈赤来打理,希望努尔哈赤能够成为东北女真部落的总代理,以此可以让自己也能获得巨大利润。

努尔哈赤显然做的十分到位,他不仅让李成梁赚的盆满钵满,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有了李成梁的支持,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他相继消灭了建州女真中的异己分子,随后一统整个建州女真。

后来李成梁卸任以后,他又相继攻占了海西女真,包括强大的叶赫女真也败给了努尔哈赤。从这个时候开始,努尔哈赤才真正建立了独立的汗国,正式与明朝决裂。可以说,努尔哈赤就是明朝养的一条狼,现在这条狼打算反扑主人了。



魏忠贤时期的贪腐,并没有阻碍辽东严密的防守。

虽然魏忠贤这个人非常可恶,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有点大局观的。他知道东北的努尔哈赤是一条狼,现在大明朝压根就惹不起。

所以魏忠贤采取的方式是固守,而这件事跟历代辽东总兵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尤其是孙承宗上台以后,组建关宁锦防线,建造了大小城池数十个,目的就是为了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所以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能力战胜孙承宗,甚至还让出了数百里的土地。努尔哈赤手里没有先进的火器,所以攻城完全不占光。这就导致这段时间努尔哈赤一直都是比较压抑的。

魏忠贤虽然十分忌惮孙承宗手里的权力,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也没有对孙承宗下手,而是让他把关宁锦防线都修筑好了,使得东北固若金汤的时候,才开始对孙承宗下手。

所以说,就算明朝内部腐败不堪,依旧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这跟魏忠贤的决策是有一定关系的。魏忠贤虽然贪婪,但是不至于出卖国家利益,这就是他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

而且那个时候的明朝经济还算过得去,朝廷手里有钱,自然是不害怕努尔哈赤打进来了。反正防守的军需都是足够的。

满清六十年的积累,才勉强入主中原。

满清的铁蹄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可以看看多尔衮入关以后,满清的表现。他们虽然杀败了李自成的大军,可是在南方应付南明军队的时候,战况并不理想。

比如说李定国北伐的时候,曾经两次大败满清军队,甚至还杀了孔有德和尼堪两位王爵。可见满清的大军未必就是神话。

不过八旗军在当时的确可以称之为最有能力的部队,只不过跟其他军队的能力相差不是太大而已。这要多亏了满清在关外六十年来的累计。

从努尔哈赤开始,女真部落便被分为八旗,大小战争历经了数百场,所以战斗力是逐步锻炼出来的。到了皇太极时期,便积极与大明朝作战,这个时候他们又联络上了蒙古部落,与之达成了合作协议。

此后皇太极在带兵的过程中,也为满清积累了不少战例。所以等到多尔衮带兵的时候,已经到了万事俱备的时候了。他们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打不进山海关。要不是吴三桂放他们入关,他们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所以说满清入关其实是一场意外,多亏了李自成灭亡明朝,才给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的机会。

所以说多尔衮入关都如此艰难,更不用说数十年钱的努尔哈赤想要打进关内了。实力决定一切,那个时候的大明实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总结:崇祯皇帝苛捐杂税,这才导致亡国。

为什么魏忠贤时期明朝没有灭亡呢?因为那个时候的税收没有崇祯时期那么严重。所以能够忍受的老百姓自然是忍气吞声。他们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但凡有一线生机,也不可能有老百姓选择去造反。

所以说魏忠贤时期的内部矛盾还不够尖锐。可是到了崇祯帝时期,内部矛盾变得尤其尖锐。国家的财富逐渐被贪官污吏们贪污了,崇祯皇帝的可支配财富并不多,所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加税。

崇祯皇帝稍微加了一点税,下面的贪官们恨不得把老百姓的血都给抽干了一样,因为他们也想从中捞一笔。所以当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的大军。据说当时的义军有一两百万人,可见被逼造反的人有多少。

而崇祯之所以征税高,其实为的就是扩充军备,以此对付东北的多尔衮以及内部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可是税收越高,这反抗越激烈。最终在恶性循环之下,大明总算灭亡了。


江湖小晓生


近来驳斥岳飞、袁崇焕,褒扬秦桧、魏忠贤的大有人在。或是因别出心裁博人眼球,或是对历史记载有所混淆。善恶是非要搞清楚,何为“善”?为国为民即为善,虽有瑕而不掩瑜,何为“恶”?只顾一己私欲,将国家民众置之脑后,做尽坏事,虽偶行好事,不能消抵其恶之本质。



人是复杂的结合体,魏忠贤(1568~1627)独掌朝政几十年,不能说一件好事没做过,但不能无限夸大。他所做下的恶事、酷刑,比行的这点“善”,如萤烛之光与日月争辉。我们先来看看在他掌权时,努尔哈赤(1559~1626)的情况:



努尔哈赤年少时,镇守辽东的是李成梁,当时的边境形势是大明欺负女真,其时女真各部尚未统一,力量分散弱小。李成梁善用“以夷制夷”的策略,挑动女真各部互相争夺攻击。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当时都是依附明朝的,在给明军带路攻打女真其他部落时,在混乱中被明军误杀,这也给努尔哈赤留下了仇恨明朝的种子。



可见,当时的女真还很弱小,根本对大明形不成威胁。努尔哈赤于1518年征服建州五部,逐步统一女真部落,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18年告天誓师,率两万兵攻下抚顺,直到此时才引起明朝廷重视,又在1619年萨尔浒战役中大败明军,成为明朝在辽东控制权的转折点。可见女真力量是在努尔哈赤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才由小而大,逐步对明朝形成威胁。



魏忠贤是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登位后,因为与熹宗乳母“对食”的关系,爱屋及乌受到重用。直到1627年,崇祯登位诛杀魏忠贤为止,也不过七八年时间,那么我们看看这期间的后金。

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1622年大败熊廷弼、王化贞,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败于宁远,同年去世。由此看出,在这几年中,后金是步步进逼,始终处于攻势,明朝是处于守势劣势的。



在1626~1627年,袁崇焕与魏忠贤倒是有过两次交集。“宁远大捷”后,魏忠贤派亲信刘应坤、纪用前来军中镇守,袁崇焕上书请求将其调离,被拒。再一次是“宁锦大捷”后,论功行赏,袁的部将满桂等都获重赏,唯独袁崇焕因魏党弹劾不救援锦州,只给升了一级官阶。由此看,魏忠贤于袁崇焕抗金力量,是对立的,不仅没有帮助,还都是掣肘之事,也看不出魏于明朝守边有何正能量。



至于后来的清军入关,实因崇祯继位后,李闯、天灾、党争、腐吏,大厦将倾,满清抓住时机于1644年入关,魏忠贤此时已死17年。


史海寻踪


自从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明朝在东北的控制就收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重新拿回东北的控制权,消灭后金主力,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万历皇帝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和努尔哈赤在辽宁抚顺的萨尔浒决战,明军被歼灭5万多人,铩羽而归。从此在辽东只能采取守势,此时辽东还有沈阳、辽阳等城市在明朝手里,但是已经岌岌可危。

万历皇帝去世后,15岁的朱由校继位,就是天启皇帝。上台的第二年,辽阳、沈阳相继被努尔哈赤攻破,失去了这两个大城市(当时是辽东的主要城市),对明朝而言,山海关之外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反而会成为拖累。朝廷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两派意见:

一是兵部尚书高第、辽东经略王世贞等人的意见,主张明朝军民全线撤回山海关,主动放弃山海关之外的地盘,收缩防线,将仅有的兵力和财力用来守住长城一线。

二是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意见,主张坚守宁远-锦州一线,构筑军事堡垒,据城而守。

哪一派意见占上风?当然不可能是放弃土地的那一派,而是主张坚守的这一派占据了上风。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朕与厂臣)同意守。怎么守?构筑两个防线:

一是宁锦防线。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守住这个东北进北京的沿海大通道(平原),加固城池,增派兵力。这个防线每年花费240万两银子,相当于明末中央财政一年百分之六十的收入,相当于隆庆年间整个长城防线的开支。

二是皮岛防线。在鸭绿江口,后金的大后方,挨着朝鲜的一个小岛(皮岛)屯兵十万,由毛文龙驻守,以便牵制后金。要多少钱?每年60万两银子左右。

这样大的开支,无疑是吸血机,会让明朝这个瘦弱的病人加速死亡。

这两个措施有效果吗?有。后金果然不敢大举入侵北京,天启皇帝去世后第二年,1628年,东北遭遇极端天气,没有饭吃,皇太极乞求崇祯皇帝给点粮食救命,崇祯皇帝不答应。饿成这样了,皇太极也不敢率部入侵。

次年,袁崇焕这个愣头青擅自杀了毛文龙,皮岛军心瓦解,这下皇太极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皇太极率部绕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从蒙古杀到北京城下,在周边大肆抢掠,来去自如。直到明朝灭亡,来了六次,抢走了几千万两银子,完成财政原始积累。

客观地说,天启皇帝这两个防线短时间是很有作用的,但是不管是宁锦还是皮岛,远离明朝内地,后勤保障十分困难,花费太高,不可持久。即便袁崇焕不杀毛文龙,这样的防线最终也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财力无法维持导致全面崩溃。

理想的做法就是高第和王世贞他们的做法,以退为进,先放弃山海关外的地盘,壮士断腕,节省财力,以待时机收复。


坐看东南了


古楼藏书,残卷论史!

因为魏忠贤能搞到钱!这就足够了!

封建社会一个怪圈,开国之君时期朝政清明,到了二代三代的时候,朝政就开始糜烂了。朝政腐败,贪污盛行等等!

朝政烂归烂,不要忘记一点,朝廷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收拢人才的殿堂!朝政再烂,也有人才,人才是根本!

不要陷入一个误区,贪官不一定就一无是处!有才能的人,品德不好的也大有人在。不能因为贪污盛行就否定人才的存在!

而人才能否发挥作用,主要看领导会不会用人,最根本在于朝廷有没有钱!

魏忠贤掌权时期,皇帝专心做木匠,放手重用魏忠贤,魏忠贤的魄力在于,敢于跟文官集团叫板!



之前财政困难,老百姓又没钱,怎么办?收商业税,文官集团横加干涉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下好了。魏忠贤出马,必须收税,文官敢于插手就查你们,跟你们斗狠!

在魏忠贤的治理下,国家财政危机得以暂时解除!魏忠贤阉党也贪污了不少,至少为国家积累了财富,比满嘴仁义道德的明末文官集团要好的多!

有钱了,就好办事了。建立宁锦防线,封锁后金!辽东局势始终没有恶化!

后来魏忠贤倒台,东林人士占据朝堂,财政重新陷入危机,加上天灾,天灾引发人祸,流寇四处作乱耗尽国家元气,辽东方面军饷一直发不出去,辽东形势迅速恶化!

明末将才很多,熊廷弼,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曹文诏等等!却都或多或少的死在了钱上!

这才给了后金可乘之机!迅速壮大!

因此,最根本处还是在财政,人才再多,兵将再广,国家拿不出钱,始终白搭!

明末几代皇帝都在努力的搞钱,因为他们早已发现财政弊端,财政危机不除,国无宁日!嘉靖革新,张居正改革,万历收矿税,加派三饷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

经过几代皇帝的失败尝试,朱由校认为,已经没有办法了,大臣们始终阳奉阴违,不如用极端的办法搞钱吧!



而这种极端的办法,皇帝自然不能直接出面,于是,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出场了!

魏忠贤用极端的办法,短暂的化解了财政危机!

自认为正直的崇祯没看清形势,杀魏忠贤,除阉党!当众正盈朝之时,发现自己想做事情的时候,平日里义正言辞骂阉党的大臣们却悄悄地闭上了嘴不再发言了!



于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被文官集团玩的团团转!

当李自成的大军包围京城的时候,我们发现,实际上大部分领土还是大明的领土,然而却没人进京勤王了!

于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上了皇宫后面的景山,望着他的帝国,自缢了!

因此魏忠贤掌权时期,后金之所以打不进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忠贤能给国家积累财产!


古楼残卷


努尔哈赤打不进大明,并不是魏忠贤做对了什么,而是崇祯做错了好多事。

就好像在学校里,前任校长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结果新校长上任以后学校拆迁了,没了。我们不能说,前校长对学校做的贡献是对的。

所以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崇祯。

我们知道,崇祯是一个只做正确的事的人。不管什么事,见荣誉就上,见黑锅就让大臣背。比如之前提过的陈新甲、孙传庭,他们都是一代名臣/名将。但是就因为被黑锅,该有的钱的待遇跟不上,名誉甚至也跟不上。

所以崇祯真的做到了“爱他的时候叫人家小甜心,不爱的时候叫人牛夫人”。

袁崇焕被信任的时候,杀掉重臣名将毛文龙,没事;不被信任的时候,凌迟。

所以在崇祯治下,官员为自己打算的前提,就是不给崇祯干活,大不了改朝换代就是了,即便为了理想,也不是为了崇祯的理想。然后大家消极怠工,愣把明朝拖死的。

但是,魏忠贤不一样。

魏忠贤本质上就是天启的狗奴才。

天启没了,魏忠贤也就没了。同时,魏忠贤的主要对手,是以周宗键、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

这帮人都是文人,魏忠贤不管多么飞扬跋扈,针对的也都是他们。

至于武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呗。反正和九千岁的关系也不大。

于是:毛文龙等武将愣是稀里糊涂的躲过了朝堂上的党争。大家都是忠君爱国的武将,工作就是和努尔哈赤打架,那按自己想法打呗。顺利开辟了敌后战场,打的有声有色。

但是,毛文龙也的确是天才,董其昌这么评论毛文龙的:

“毛文龙以二百人夺镇江,擒逆贼,献之阙下,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立此奇功,真奇侠绝伦,可以寄边事者!如此胆略,夫岂易得?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永芳、养性可坐缚而衅之鼓下矣。”

结合前面的内容翻译一下就是:

魏忠贤和东林党闹他俩的党争,毛文龙打他的后金。反正不花国家的钱,一切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真的是既要马儿跑,马儿主动不吃草……

不得不感慨一下:真不是魏忠贤能力多高,实在是天启皇帝命好啊!


酒骑风


明朝皇帝多不着调,有爱御姐的,有只钟情皇后一个的,有十几年不上朝的,所以明代太监成了气候。而明朝太监中第一人莫过于魏忠贤。

魏忠贤相貌堂堂,他本是破落子弟出身,据说虽然他名义上是太监,但还有男性功能,所以和皇上朱由校的乳娘容氏交好而上位。实际上朱由校根本不爱管事,他的志向是做一个赛过鲁班的木匠,每天就拉大锯才好。

朝中事务都是放手不管,让魏忠贤说的算。魏忠贤对内哄皇帝,让他开开心心,舒服不操一点心。对外铁腕,收了无数爪牙,心腹遍布天下,眼线到处有。动不动就迫害忠良,将朝中搞得乌烟瘴气,所以当时朝政腐败,人人自危。

但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努尔哈赤的部队一直在关外打不进来,因为魏忠贤虽然跋扈,头脑却很清晰。他知道,只有明朝国家巩固,他才能一辈子花天酒地。所以他特别重视边关的防守。

努尔哈赤野心勃勃,他虽然领导后金部队占领辽东多数城池,却被挡在关宁锦防线。魏忠贤知道自己出身低微,不能文不能武,所以他把军事大权交给袁崇焕,自己绝不张口瞎指挥,让袁崇焕能充分发挥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

为了维护奢侈生活,魏忠贤不做别的,就认准一件事,那就是捞钱。钱从哪里来,商人身上最有钱啊。魏忠贤御笔一挥,借皇帝旨意,重重的收取工商税,让那些大财主们哭成一片,叫苦不迭。魏忠贤才不管呢,钱收上来,通通充到国库之中。反正国家他说的算,国库的钱就是他的钱,魏忠贤收敛钱财容易,花钱也如同流水一样,不仅自己生活的悠哉悠哉,他也不会亏待边防的守军,军费从不拖欠,没事还打个赏什么的,战士们守城就更加卖力了,所以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一次又一次的想踏破防线,进入中原,但都是无功而返。

后来崇祯皇帝上位,将魏忠贤杀死,可是他做的事恰恰与魏忠贤相反,一是太过自负,不信袁崇焕,自毁重臣,二就知道省钱,天天守着国库哭穷,不舍得花军费,自然没人给他卖命。

最后国破家亡,吊死于景山。

临死时,他想起魏忠贤的好,还发出一道密令,那就是将魏忠贤的遗骸收葬,心里悔意可见。如果魏忠贤还活着,也许努尔哈赤的军队仍在关外徘徊吧?


春朝青牛


金国灭辽从1114年到1125年,用了十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蒙古灭金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34年金国灭亡,用了28年的时间。蒙古灭宋呢?如果从金国灭亡就算起的到1279年崖山海战一共用了45年的时间,如果从忽必烈1268年发起的灭宋之战到1279年也有11年时间。清朝入关,如果从努尔汗吃建立后斤1616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入关用了28年的时间。

上面说这些数据的意思就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满清在万历,天启年间才开始崛起,到崇祯壮大,最后入关这个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大明呢立国两百多年了,满清是一个上升的民族,而大明一直是一个下降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在努尔哈赤建立之后,实力一步一步在壮大的,在万历,天启的时候,就依然成为了大明非常重要的一个外患了。

并不要说什么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谬论,如果没有魏忠贤大明不会亡那么快,我们要知道大明是被农民军打亡的,并不是满清,如果不是魏忠贤专权,把大明国内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民不聊生,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呢?

而且在万历年间的时候后金就打进来过,最远的地方达到了徐州附近,怎么没有入关呢?1619年萨尔浒之战,这个就是在万历的时候,也是直接导致后金壮大做起来的原因,此战明军数十万被后金打败。1621年,后金又南下占领了沈阳,辽阳,直接把都城迁到了辽阳,之后又迁到了沈阳,并且改名为盛京。之后宁远战役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场战役之后死掉,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统治了整个东北,当时山海关外除了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根据地之外其余的全部在满清的手里了,而且当时蒙古,朝鲜很多地方都被满清占领了。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辽东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就是在天启年间,也就是魏忠贤专权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后金占领了沈阳,辽阳等地,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山海关。整个东北大部分落入后金手中,到了崇祯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还有机会翻盘,但是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或者说想把满清的势力压下去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满清的策略也是非常正确的,一开始对于大明采取的措施只是骚扰,虽然多次进入关内,但是每次打了就跑了,因为这个时候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灭掉大明的,但是对于蒙古,朝鲜这些地区基本上就是征服,占领,满清正是有了蒙古人的帮助才能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而且在崇祯十年的时候又降服了朝鲜。之后才把整个重心转到了大明的身上。崇祯十三年松锦之战爆发洪承畴,祖大寿都相继被俘,这次战役标志着大明在关外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之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闯入北京城,之后吴三桂投降满清,带领清军入关。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说,战争从长远来看打得是国力,但是其他很多的因素也会影响战争的胜败,比如军队的战斗力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满清是女真人建立的国家,话说女真人也真的是很厉害,在宋朝时期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金国,几百年后又能在同样的地方建立同样国号的国家,也是历史的巧合了。当时的满清以八旗立国,百姓入则为民,出则为兵,战斗力极强,这才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占领东北继而吞并中原


至于为何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但是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其实道理在于魏忠贤虽然乱权,但是在他的统治下辽东的部队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

军队的战斗力说白了就是武器和士气,武器需要钱,士气更需要,如果部队连饭都吃不上谁愿意为你卖命?在这一点上魏忠贤做得很好,他主张加强对边关少数民族的防备,重用袁崇焕等边关名将,建立边防线以抵挡努尔哈赤。同时魏忠贤效仿张居正开征工商业的税赋以获得大量收入,首先保证了边关后勤以及政府的财务运营,对于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士气有很大的益处,再加上这时候的满清自己力量也不是很强,自然是打不进来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strong>


电视剧里看历史


很简单啊,这是由于明朝敌人的实力上涨了。

在敌方积蓄能量的同时,明朝自己的实力反而被魏忠贤折腾完了,自然会被对手消灭。


脑残的观点:魏忠贤主政,抑制了清朝的崛起

你经常看到网上有魏忠贤吹,吹什么呢?吹的是——

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打不进来;换到励精图治的崇祯上台,明朝反而不行了。

我们不谈别的,这个观点存在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

居然假定明朝对手的实力,也就是后金或清朝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你想要以后金能不能打进来为标准,比较魏忠贤和崇祯的政绩,至少变量条件要统一,即必须假定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朝的实力没有改变。但是——

魏忠掌权那几年,努尔哈赤才刚刚崛起;崇祯时期,清朝的体量、实力大幅图提升。

对手不一样,比较有何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的对手提升自己的同时,明朝的实力反而被魏忠贤折腾完了。最简单的案例是:

辽东的粮饷,在魏忠贤手上逐年减少。

根据明朝户部的统计,至少在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全面把持朝政前,辽东当年的军饷仍然有628万两银子。

然而,自魏忠贤主政以来,辽东的军饷是越来越少。等到天启七年(1627),也就是魏忠贤快要完蛋前,当年辽东的军饷是146万两。

魏忠贤无疑恶化了明朝的边情。

吹魏忠贤的人,要么是脑子有问题,要么就是良心有问题。


HuiNanHistory


这个没有直接逻辑关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万历的时候建州的形式就越来越不妙了,天启的时候更是难,并没有因为魏忠贤就能够打的过努尔哈赤了,魏忠贤也没有像张居正一样突然国力上升了,题目说的像有魏忠贤大明就不会亡国一样。

我觉得历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短点也有可能长一些,秦朝不是说胡亥继位就完蛋了,隋朝也不是隋炀帝继位就突然灭亡了,这不符合逻辑,隋炀帝也是在位14年的,不是说隋炀帝今天说要修运河明天隋朝就完了,明朝也是如此。

明朝是一个渐渐衰落的过程,清朝也是一个渐渐强大的过程,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顺治的时候进关也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代了,明朝也是经历了各种内忧外患渐渐衰落的,所以这个时间顺序很重要。


天启的时候打不进来跟魏忠贤又有什么关系,不过是清军还在发展之中,而且努尔哈赤还杀汉人,女真人又不多,此时的清朝力量还不够大而已,到了崇祯的时候农民军才成了气候,尤其是崇祯三年的时候清军围困北京,崇祯调兵勤王,在这次勤王中调动了山西兵力,结果农民军就出现了空隙,他们流窜到其他地方裹挟流民,这些破产的人又成了流寇,形式才越来越严峻起来。

魏忠贤真的没那么牛逼,不过是因为近些年来骂东林党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何骂东林党的多呢,仗义多事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写魏忠贤是个好人东林党是坏的打破已有的人们认知多有流量市场啊,但其实东林党还真比魏忠贤好的多,至少还按规矩来,还要面子,还干了些好事,魏忠贤干了啥了我还真不知道,魏忠贤不过忠心罢了,但是忠心又不是我们现代人需要的。(东林党也不是他们嘴上说的那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