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

是誰諷刺我


蘇聯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有著重要的地緣政治考量,併為此籌劃已久,尤其是在第四任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1964-1982年),蘇聯與美國的爭霸活動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前者為了擴大影響力,在全球各個角落不停地“輸出革命”,儘可能地顛覆所有敵對或中立政權,將他們拉進本方陣營。其中,地處中亞、南亞、西亞交界處的阿富汗,成為蘇聯重點關注的對象。


早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便已經開始在阿富汗培植親蘇勢力,並在1973年支持首相達烏德發動政變,推翻時任國王查希爾,成立共和國。達烏德執政之初奉行激進的親蘇政策,結果招致部落和宗教傳統勢力、大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的強烈反對,也使得阿富汗與伊朗、巴基斯坦、海灣產油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疏遠,所獲經濟援助大為減少。



如此同時,親蘇政黨-人民民主黨不斷地擴充勢力,意在架空並取代達烏德的權位,由是讓他倍感威脅。正因如此,達烏德決定重拾中立外交的路線,並大力削弱人民民主黨的勢力,由是招致蘇聯的不滿與仇視。1978年4月27日,在蘇聯的支持下,空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卡迪爾發動政變,屠殺達烏德滿門。


達烏德遇害後,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成立,由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擔任國家元首兼總理。塔拉基執政後,阿明作為他的親密助手,迅速地躥升為黨內“二號人物”,並逐漸架空前者在黨政軍三方面的權力。1979年3月27日,阿明迫使塔拉基將總理的位子讓給他,並在國內開展一系列改革。



阿明本身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主張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路線,在兩大陣營間採取“中立主義”立場,盡一切可能抑制蘇聯對阿富汗的滲透和控制。阿明的主張讓蘇聯大為不滿,為此勃列日涅夫暗中授意塔拉基逮捕並處死阿明,然而計劃尚未實施便遭洩露,後者於9月14日搶先發動政變,槍殺塔拉基並取而代之。


阿明上臺後,雖然在口頭上宣稱仍將奉行親蘇路線,但在背地裡卻加緊清除極端親蘇分子,甚至還公然驅逐蘇聯大使普拉諾夫,以作為對勃列日涅夫意圖控制他的回擊。阿明的種種舉動令勃列日涅夫大為惱火,在威逼利誘無果的情況下,他決定從肉體上消滅阿明。


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蘇聯集結重兵入侵阿富汗,並在12月27日攻佔首都喀布爾。當日晚,蘇聯軍隊攻陷阿富汗總統府所在的達魯拉曼宮,在激戰三個半小時後,將阿明亂槍打死。阿明遇害後,蘇聯隨即扶植起卡爾邁勒傀儡政權,並派重兵留守,就此將阿富汗徹底地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蘇聯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赤裸裸的侵略,並公然殺害其領導人,如此粗暴、殘忍的行徑令全世界譁然。在此後的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聯撤軍、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成為全世界的呼聲。然而對於國際社會的聲討,蘇聯卻並不以為然,堅決不肯從阿富汗撤軍。


為了懲罰蘇聯,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迅速做出反應,除了大力資助阿富汗境內的游擊隊外,還號召國際社會對即將到來的莫斯科奧運會實行普遍抵制,這項倡議一出立刻得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支持。最終,在147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當中,僅有80個參賽,而包括中國、美國在內,有67個公開抵制或拒絕參加。



即使參加了該屆賽事,很多國家和地區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蘇聯的抗議。其中,有16支隊伍在入場式上拒絕打出國旗,僅以奧運會五環旗來代替,而新西蘭代表團更是打出一面黑色的五環旗!另外,還有10支隊伍只有旗手一名,而運動員則拒絕出場。更加令蘇聯尷尬的是,在本次奧運會期間,參賽的全體運動員為5179人,而負責報道的記者卻有5615人,為之前歷屆奧運會所未有。


1980年7月19日,在無比尷尬的氣氛中,第22屆夏季奧運會在莫斯科開幕,由於中美等大國拒絕參賽,該項賽事近乎成為蘇東集團的“獨舞”。最終,蘇聯“如願以償”地佔據獎牌榜首位(80枚金牌、69枚銀牌、46枚銅牌),東德則緊隨其次(47枚金牌、37枚銀牌、42枚銅牌),兩國所獲金牌數竟佔總數的2/3!



如此滑稽荒唐的結果引發國際社會的嘲諷,以至於有輿論稱本屆奧運會的金牌貶值50%!蘇聯本打算利用莫斯科奧運會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提升影響力,結果到最後卻適得其反,成為全世界的笑柄,這也是它入侵阿富汗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文史磚家


無圖無真相,先來看地圖!

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蘇聯時期世界地圖,所以先拿了現代地圖來用一下,劃紅線的部分為蘇聯領土與他國領土的分界處。

從圖中可以看出蘇聯的北部是大海,東部也是大海,南部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所以蘇聯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西部與西南部。

西部

北歐與自己接壤的芬蘭是自己人,東歐與自己接壤的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也還是自己人。

這意味著戰略緩衝地帶已經有了,國家威懾力也已經做到了極致!而且在向西發展那就德國意大利了,那就相當於自己再次開始主動惹事,挑起紛爭了,畢竟他們都是堅定的資本主義。

況且現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已經有兩個了:

  • 波羅的海——太平洋

  • 黑海——地中海——太平洋

再發展既沒必要也沒發展空間了,那就看一下西南部吧!

西南部

沙皇時代他們就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打通南方的航道,去獲得一個出海口,這樣他就可以湊齊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四顆龍珠,召喚神龍,獲得印度洋艦隊!

而且從第一副圖中不難看出,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連接點就是伊朗或阿富汗+巴基斯坦,只要佔領了這兩個連接點中的一個,南亞與西歐根本無法有效連接,從而造成兩邊的親美國家直面蘇聯的威脅,地緣政治格局即刻改變,而蘇聯的威懾力將進一步放大!

這時候美國的控制亞歐大陸計劃就泡湯了,甚至是再也無法挽回了!

既能改變地緣政治格局,還能多一個想了兩百多年的出海口,為什麼不幹?

既然要做,那麼要考慮的就是搞伊朗還是搞阿富汗+巴基斯坦,於是開始抉擇了!

  • 搞伊朗

優點:一次性搞定印度洋出海問題,而且還能附帶控制波斯灣,並且伊朗石油儲量驚人!

缺點:國家有些大,美英對此地的石油事業十分熱衷,而且伊朗還是歐佩克組織的,我這控制你容易被美英扣上搶石油的帽子,然後就可能陷入一種莫名奇妙的戰爭裡。

  • 搞阿富汗+巴基斯坦

優點:阿富汗現在是個親蘇政權,所以我只要鞏固一下他的親蘇力度,然後再找個理由幹掉那個親美的愣頭青巴基斯坦就一切完美了,而搞巴巴羊的話印度應該會很熱衷的!

缺點:嗯... ...誒?好像沒啥缺點啊?還能順便把一個國家轉化成親蘇的呢!

但蘇聯萬萬沒想到啊!

“首任”領導人離心:本來計劃的是穩定阿富汗的親蘇政權,然後再滲透一下巴基斯坦搞搞破壞扶持個親蘇的政權,結果巴基斯坦的領導人查希爾國王不知咋想的突然開始對蘇表現出離心傾向!

第二任領導人又離心:怎麼辦?那就暗中扶持他的堂兄達烏德篡位上臺,結果這兄弟剛開始做得很好深得蘇聯歡心!然後結果他好了傷疤就忘了疼,馬上忘記了他的堂弟查希爾國王是怎麼下臺的了,又開始表現出對蘇的離心傾向!

蘇聯有些蒙,我就想搞個巴巴羊,你們在這裡搶什麼戲啊!

第三次領導人還離心:但好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是蘇聯一手扶植起來的,於是派幾個人過去幫一下民主黨制定個計劃,搞個政變啥的!然後成功啦,新的政權上臺,塔拉基為國家新領導人!但這人雖然聽話,但結果在民主黨內天天排除異己,這你排著排著排著不就排到我頭上了?於是蘇聯收留了被排除的黨內敵對派的領導人們。

第四次領導人繼續離心:雖然現在是人民黨塔拉基派領導這國家,但這個黨內黨裡其實還分為兩黨,而且另一黨的黨首阿明疑似反蘇?於是蘇聯暗示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技術過硬吧塔拉基給反殺了,於是阿明成了國家領導人!蘇聯什麼也不想說了,你當就你當吧,別反蘇就行了了,結果他還就真的反蘇不聽指揮了!

蘇聯怒了

你一而再再而三這都第四次了,那既然遙控指揮行不通,我就直接派軍清洗吧!

於是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植新政府的戰爭,而一拖十年,也就這樣慢慢的拖垮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

  • 那麼蘇聯為什麼沒掃平阿富汗呢?

  • 美國離得那麼遠又是否有辦法支持阿富汗呢?

  • 看熱鬧的兔子是否又暗地裡出黑手呢?

  • 奇怪,我怎麼說又了... ...

歡迎點擊關注支持黑槍汪哦,下一次更新一定給您結果!


暴躁的嘿嘿汪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蘇聯入侵阿富汗有很多原因,下面說一下小編的理由!

1、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沙俄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放棄控制阿富汗的野心:“當俄羅斯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大帝設想了俄羅斯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2、遏制中亞伊斯蘭教權勢力像蘇聯內部擴張

阿富汗是蘇聯的鄰國,且又是經營已久的地區。在帝俄時期,沙皇曾與英國爭奪這一地區的控制權。建國之初,蘇聯就支持過阿曼努拉汗國王,還曾派兵助其復位。烏茲比克人和塔吉克人等蘇聯中亞共和國的主體民族,都在阿富汗擁有大量的同族。如果阿富汗落入不友好力量的控制之下,則蘇聯柔軟的下腹部中亞就會對其敞開,這是當時對己方意識形態業已缺乏自信的蘇聯領導人所不願意看到的(事實上,1970年代正是中亞伊斯蘭教權勢力迅速抬頭的時期)。換言之,蘇聯社會帝國主義者將阿富汗視為其核心利益的一部分,願意投入更大的力量與西方帝國主義者爭奪這一地區。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主力軍隊是中亞軍區的第40集團軍。其戰備水平不如東歐—遠東——中央三個軍區的戰備。以炮兵部隊為例,在入侵阿富汗的前中期,第40集團軍僅僅裝備了1個152MM榴彈炮團,而師屬122MM榴彈炮還是二戰時期的M-38火炮。都不是D-30火炮!

3、以阿明為代表的阿富汗人民黨走的路線,蘇聯不能忍!

阿明有著強烈的離心趨勢。他清洗了阿富汗內部的親蘇勢力,並向美國伸出橄欖枝,並逐步要求蘇聯勢力從阿富汗退出。

4、阿富汗戰略位置太重要

阿富汗這個國家,是連接中亞與南亞的戰略要地。我們看到,遊戲中的阿富汗區域,連接著另外兩個重要區域:伊朗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都不是蘇聯的盟友。其中,伊朗長期被美國的傀儡政權巴列維把持著,而巴基斯坦則記恨於蘇聯在印巴戰爭中為印度的背書。因此,控制了阿富汗,對於這兩個敵視蘇聯的中小國家,有強大的威懾效果,便於進一步可能瓦解這兩個反蘇政權。


每日點兵


早在美國打阿富汗的三十多年前,也就是在1979年,蘇聯也發動過阿富汗戰爭,打了十年,也推翻了當時的政權。不過,比起美國來,蘇聯更慘,耗費巨資、狼狽退出收場不說,還直接引發了蘇聯的危機,也是蘇聯瓦解的“兇手”之一。

這個既窮又弱的中亞小國,難道是妖魔附體,讓蘇聯和美國先後都慘遭滑鐵盧?阿富汗怎就成了帝國墳場?

雲石君將從地緣角度來做分析。

阿富汗深居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萬。地理格局上,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是其與東亞和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延生向東,佔據了阿富汗領土的絕大部分。

阿富汗的高原與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4/5,僅有以馬紮裡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和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為低地平原地形。該地區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僅有的兩塊平原,竟成了一望無垠的沙漠。

很明顯,阿富汗內部沒有拿得出手的高價值的地緣板塊,國家可開發程度也不高。

作為一個內陸國家,阿富汗更是沒有出海口,周邊被高原、山脈、荒漠團團包圍,十分閉塞。

而阿富汗深居亞歐大陸腹心的地理位置,與東亞文明、南亞文明、伊斯蘭文明,甚至俄羅斯文明,受關山阻隔,很難承接這些文明的輻射。

自身地緣實力很差,又不能有效的接受外來文明的輻射,這就導致了阿富汗的貧弱現狀。

不過,地緣格局上,阿富汗身居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卻成為各個主要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自古以來,阿富汗便是各大地緣勢力的必爭之處。

因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的遠古,在農耕時代,這裡是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近代以後,因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展開對阿富汗的爭奪。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退出,俄羅斯成為了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不過,因距離關係,和阿富汗封閉的地理環境,都嚴重削弱了伊斯蘭文明或是俄羅斯文明,對阿富汗的輻射能力。

雖然,在農耕時代,伊斯蘭將阿富汗納入了自身勢力範圍,但這只是指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個以西亞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大一統時期,才有能力將這阿富汗納入旗下。一旦有衰落跡象,阿富汗就成為最先獨立的地區。

而俄羅斯的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又位於最西端的東歐,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西至東。而中亞遠離東歐本部,又位於俄國矩形國土的南方,屬於半島型凸出部,遠離俄羅斯的地緣主軸,故受其地緣影響較弱。顯然,處於中亞五國南方的阿富汗,加上閉塞的環境,俄羅斯在這裡的地緣影響力更是十分有限。

不過,70年代的蘇聯,正處於俄羅斯文明的鼎盛時期。蘇聯希望通過進軍阿富汗,來掌控該地區,進而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雖然,蘇聯完全有能力摧毀阿富汗政權。不過,在掌控上,蘇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因太過疏離的地緣關係所致,俄羅斯文明輻射到該地區的能力受到阻礙。而經濟上,因阿富汗本身可供開發的地方有限,與俄羅斯的可融合度非常低。這樣一來,俄羅斯只能通過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來控制阿富汗,而經濟和文化融合發揮不了作用。

大家知道,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同,文化上能引起共鳴,經濟上能給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只靠政治、軍事強權統治,只能助長被統治者的逆反情緒。這種情況下,阿富汗人憑什麼要放棄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聽命於遠在東歐的莫斯科。

而蘇聯面對阿富汗山地為主的地緣結構也捏了一把汗,很難對其實現有效的掌控的難度。而蘇聯的軍事在阿富汗錯綜複雜的山地地形面前又受到了重挫。

以上是從阿富汗和蘇聯的角度來分析的。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和中國,也不願看到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

地緣關係雖不如與蘇聯那般緊密,但美國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而那時的中國國力雖不強,但確與中亞為鄰。此時的美中,就算不能直接干涉阿富汗,但可通過一些方式加以影響。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為輔,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輸入到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用以抵制蘇聯。而伊斯蘭文明下的本.拉登也加入到意識形態的競爭中去。

雖美、中、伊的幫助有限,並不足以幫阿富汗擊退蘇聯,但也制約著蘇聯,不斷消耗著蘇聯,最終蘇聯狼狽退場。

阿富汗地處各大地緣板塊交匯,決定了其他勢力不會坐視不理。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讓外來者內外交困的格局下得以形成。

蘇聯退出阿富汗後,被塔利班接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基地組織 ,並發動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再後來美版阿富汗戰爭打響。

而此時的美國正如火如荼,憑藉超強實力,以反恐劃線,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在幾乎不受任何外力干擾情況下經營阿富汗的難得機遇。

就算沒有任何外力的干涉,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形勢也不容樂觀,最後落得黯然收場。

那麼,美國打響阿富汗戰爭僅僅是為了復仇嗎?美國還有其它所圖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節將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64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因為蘇聯想把阿富汗變成外蒙古,並且像借外蒙古威脅中國一樣威脅巴基斯坦,進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縱連橫是這樣的:蘇聯和中國對抗,蘇聯和美國對抗,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於是蘇聯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險些打了起來,蘇聯很高興,然後宣佈支持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勢力範圍,一旦阿富汗變成了像東歐和外蒙古一樣,下一步蘇聯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這樣蘇聯就有了印度洋熱帶的出海口,要知道蘇聯雖大,可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達爾港,就能夠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灣。

可是蘇聯一直沒能將阿富汗變成另一個外蒙古,比如蘇聯一直無法在阿富汗駐軍。

到了70年代,蘇聯和阿富汗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想控制阿富汗的軍隊、情報機關、和警察,而阿富汗則要求蘇聯召回大使,召回大使這就很嚴重了,就差斷絕外交關係了。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這麼多,不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決定入侵阿富汗。


解憂時間


阿富汗這個國家在歷史上讓英、蘇、美三大帝國都吃了很大的苦頭,對於蘇聯而言更是被稱為蘇聯的越南。蘇聯在成立後就就一直講阿富汗當成聽話的小弟講,好處倒也是持續不斷地提供著:資金支持,派遣專家支援建設,修建公路,幫助訓練軍隊等。但是這些好處顯然不是白給的,前提是阿富汗的政府得是蘇聯的人,阿富汗得始終當著老實聽話的小弟。

這一情況在1978年號稱馬克思主義理念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上臺後則變得不確定了,面對國內的起義,該黨派採取的是鐵血鎮壓政策,而且最關鍵得是到了1979年執政的阿明總統不是蘇聯培養的人。蘇聯在採取軍事進攻前,克格勃嘗試過毒殺阿明的策略,但是未果。

另一方面,該地區伊斯蘭化的傾向不是蘇聯想看到的,尤其是在1979年伊朗哈梅內伊上臺並困住美國使館人員且美國營救失敗的情況下,蘇聯不願意看到阿富汗也進一步被伊斯蘭勢力染指,因為蘇聯境內也因為伊斯蘭勢力而不太平。

因此,雖然蘇聯內部高層存在爭議,但是蘇聯還是快速拿下了阿富汗,清除了他們所擔憂的可能親西方的阿明,只是沒想到阿富汗的游擊戰和越南的一樣,加速了蘇聯的自爆進程。


陳皮果子


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卻值得思考。


傳統上,國內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大都解釋為蘇聯為了奪取印度洋的出海口,要到印度洋岸邊洗馬。我們傳統的教科書也說,自沙俄時代開始,俄國人就制定了向南方進軍,奪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大戰略。然而,我們都知道,阿富汗南邊還有伊朗和巴基斯坦。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伊朗已經發生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霍梅尼的口號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這樣的一個政權,無疑是蘇聯所無法滲透,不敢招惹的。而阿富汗的另一個鄰國巴基斯坦則是美國的盟友,進攻巴基斯坦就等於進攻美國。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對蘇聯而言可能都是不可逾越的,也就無法通過佔領阿富汗而奪取印度洋出海口。因此,本人認為,這種解釋站不住腳。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呢?眾所周知,巴基斯坦獨立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為邊界和普什圖人問題爆發衝突,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阿富汗被逼無奈,只能投靠蘇聯。蘇聯也樂見阿富汗的投懷入抱,兩國關係迅速發展。1978年,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建立起親蘇政權,雙方隨後簽訂< 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蘇聯也由此將阿富汗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視為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的重大勝利。1979年,人民民主黨內部的阿明上臺,開始疏遠蘇聯,宣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並著手防範蘇聯對阿富汗軍隊和情報機構的滲透,引發蘇聯不滿。為繼續掌控阿富汗,蘇聯決定出兵剷除阿明,這就是1979年的入侵。

由此可見,蘇聯入侵阿富汗,主要目的還是繼續掌控阿富汗,防止阿富汗倒向美國,與印度洋出海口無關。


西域都護


蘇聯是不講國界的,在紅色理論指引下,全球都要歸順在蘇聯的領導之下。

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的痛,沒想到讓一個小小的阿富汗給龐大的帝國拖垮了,這裡不光有美國的功勞,也有我國的功勞,蘇聯到現在也是邊緣國家,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跟他友好?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絕對是針對我國,當年中蘇邊境陳兵百萬虎視眈眈,還有越南,在戰略上三面圍堵,中國只有背水一戰,蘇聯解體後中俄關系修復得較好,普京很清楚以前對我國的戰略是個錯誤。

當年蘇聯的軍事盟友越南北上進攻老撾,蘇聯如果迅速拿下阿富汗,印度會倒向蘇聯合力收拾巴基斯坦,我國的西部就徹底被包圍起來,79年,我國果斷打響對越自衛反擊戰是非常英明的戰略決策。這場戰鬥當年2月17日打響越境作戰,3月5日開始撤軍,邊界局部戰鬥一直持續到86年,印度想借機雪恥62年的被爆揍之仇,叫囂了幾嗓子也終究沒敢有所行動。

打完阿富汗就要進軍巴基斯坦,最終目標就是要優質的出海口!蘇聯攻打阿富汗完全是窮兵黷武,整體經濟不能維持軍隊的高速運作,如果當時蘇聯能轉移矛盾,發動一場規模比較大的戰爭也許還有續命的可能。但是這只是想想罷了,因為當時冷戰一旦有大規模戰爭估計就是兩個陣營的互相屠殺!至於後面的戈爾巴喬夫類似於崇禎吧!蘇聯解體是多方面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讓美國人認為這是個坑蘇聯的好機會,決心讓阿富汗戰爭變成蘇聯的越戰,於是很樂於扶持阿富汗的民間抵抗勢力。只是他們沒想到他們扶持的根本目的壓根不在於反蘇,而是反對一切擋在原教旨主義面前的人,包括曾經支持他的英美。之所以形成了“反美國比反蘇要堅決”的印象,是因為蘇聯已經滾出阿富汗而且不那麼赤裸裸地插手中東的爛攤子了,但美國目前對於充當中東攪屎棍還是很熱衷……

而阿富汗導致的蘇聯的解體,客觀上減輕了我國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成為了西方敵對勢力下一個重點目標。蘇聯的解體,讓我們看清了西方敵對勢力的真實面目,只有堅定信念,走自己的發展之路,強大起來才是硬道理。不要迷信他們的制度先進說法,他們的經濟發展是靠著掠奪,侵略,造成其他國家的動亂,佔取資源得來的。就好比強盜從良,把自己包裝成所謂的紳士一樣。我們國家的血淚史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還處在發展期,這個時期還很漫長,不要被他們的發達所迷惑,不是他們的制度先進而經濟發達,強盜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而美國也不可能取勝,這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長期較量,美國資本只有不斷投入資金,搞好經濟建設,讓阿富汗人享受到經濟實惠才有可能改變意識形態。美國只有資金投入而沒有資源產出,長期化後必然勞命傷財。美國也不可能為了阿富汗人的生活幸福去投資基礎建設,所以必敗。


歷史深度揭秘


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說,在俄國控制中亞地區之後,就開始尋找向印度洋的海上出口。而阿富汗是當時沙俄與英國勢力接觸的前沿陣地,雙方在這個地區一直明爭暗鬥。早在十九時期,英俄大博弈的時代,俄國就曾經有過一個設想,聯合伊朗入侵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進攻英屬印度。雖然這個計劃最後並未付諸實施,但俄國的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一定要進入印度洋。

從俄國到蘇聯,雖然國家性質變了,但是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並沒有太大變化,蘇聯面臨和沙俄時代同樣的認為,也就是必須在印度洋上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控制的出海口,同時打破英國在亞洲大陸南緣地帶構建起來的對俄國的封鎖線。在這個封鎖線上,阿富汗是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是距離蘇聯統治下的中亞最近的地區,所以,阿富汗一直是蘇聯走向印度洋的主要突破口。

1919年,阿富汗擺脫英國,實現獨立,並嘗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這些改革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而蘇聯在內部穩定下來之後,對阿富汗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受到重創,在亞洲的實力有所削弱,蘇聯乘機擴張其在亞洲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各地大力支持前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英國無力反制,只能步步退縮。最後,英國確定除了印度要優先保證之外,在其它殖民地開始逐步退出。

二戰結束後,冷戰時期,美國接替英國成為世界帝國,繼續保持其對蘇聯的遏制戰略。而在二戰之後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背後,都能看到美蘇兩大超級大國鬥法的影子。到1960年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獲得民族獨立,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美國在這個時期處於守勢,而蘇聯處於攻勢狀態。1973年經濟危機發生後,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自顧不暇,蘇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進一步增強。

1976年,阿富汗發生了革命,達烏德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宣告阿富汗共和國成立。而在達烏德推翻查希爾王朝的背後,正是蘇聯的大力支持。但達烏德就任總統之後,卻試圖減少蘇聯的影響力,擺脫蘇聯的控制,蘇聯非常不滿。1978年,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阿富汗又改名為民主共和國,塔拉基自任阿富汗人民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之後,阿富汗與蘇聯簽署協議,實際上變成了蘇聯的衛星國。

但阿富汗當時國內矛盾比較複雜,塔拉基也無力完全控制,內閣不斷重組。1979年3月,政策上親西方的阿明被塔拉基任命為總理,蘇聯本打算支持塔拉基發動政變消滅阿明,結果阿明先下手為強,先發動政變,推翻了塔拉基,擔任阿富汗總統。蘇聯看到代理人無法實現其政治目標,只好親自下場,決心直接出兵,無力推翻阿明,完全控制阿富汗。1979年12月27日,八萬多人組成的蘇聯軍隊從蘇聯中亞軍區出動,攻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並建立了一個卡爾邁勒為總統的傀儡政權。

其實蘇聯在代理人統治模式失敗的情況下,直接武力干預別國內政,強行扶植代理人,這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的時候,蘇聯就已經這麼做過了。因為從蘇聯的角度來看,這些盟友國家不僅是盟友,更是自己的衛星國,是包圍蘇聯的前沿陣地,所以蘇聯必須有效控制。如果有失控的跡象,蘇聯就會主動武力干涉。在這一點上,蘇聯和美國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本國利益,不尊重其它國家的主權。

而且,蘇聯曾經公開對外宣稱,在冷戰背景下,一部分的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並不完全獨立。蘇聯這麼說,也這麼做。蘇聯實際上是強行把衛星國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這些國家充當蘇聯與西方博弈的前沿陣地,而忽視了這些國家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處在地緣政治關鍵位置上的國家,本來就是西方進行滲透的重點對象,內部容易出現親西方的勢力,這本來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的,但蘇聯的做法往往比較簡單粗暴,這就嚴重傷害了這些國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

因此,當蘇聯解體之後,蘇聯原來的衛星國紛紛一夜之間變色,完全倒向西方,其中一些國家甚至成為反蘇、反俄的急先鋒,比如波蘭就是這種情況。甚至一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在獨立之後逐步完全倒向西方,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從而導致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眾叛親離的局面。

不過,這時候的蘇聯其實已經色厲內荏,積累了大量的國內矛盾和問題,始終沒有主動尋求解決,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也已經垂垂老矣。所以,蘇聯武力入侵阿富汗,強行扶植親蘇政權看上去是蘇聯一舉成功,但和後來美國在阿富汗的情況一樣,都是打進去不難,退出來卻不容易。之後,阿富汗各地在西方的支持下,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反蘇武裝,阿富汗從此陷入長期的內部混亂,而蘇聯也在阿富汗越陷越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從軍事行動的角度說,入侵阿富汗也是蘇聯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在入侵之前的準備和策劃,入侵知乎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阿富汗幾乎沒有做什麼有效抵抗,就被蘇聯佔領了。在一定意義上,這也可以視為蘇聯軍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勝利。在這之後,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就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前,才從阿富汗撤兵。秦人不暇自哀,後來美國又重蹈了蘇聯的覆轍。


蕭武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蘇聯傘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向阿富汗總統府衝去。幾個小時後,喀布爾電臺播放了震驚世界的消息:阿富汗總統阿明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已經槍決,卡爾邁勒被任命為阿富汗政府總理,蘇聯軍隊被阿富汗政府邀請進駐阿富汗。這消息其實表明了,阿富汗已經被蘇聯佔領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黨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國政府,掌握了政權。1979年9月,新任的總統阿明處決了蘇聯支持的人民民主黨書記塔拉基,獨攬國家大權。蘇聯為了確保持續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處決了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屬於阿富汗親蘇一派。

為了進一步控制阿富汗,蘇聯派了10萬軍隊常駐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發的組織武裝抵抗蘇聯,聯合國大會也多次要求蘇聯無條件的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蘇聯人民也對蘇聯自己侵佔阿富汗的戰爭表示不滿。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使得,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蘇聯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耗資多達200億美元,而死亡,失蹤的人口也達到了大約5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