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政大人的权力并不大,全省的四把手,为何有人说能够直接对抗二品巡抚?

繁华万里




首先,我们聊聊其他高级官员。总督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督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除了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之外,其余的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绿营军务。同时,兼管治理河道、粮食运输等工作。由于总督的地位很高,一般称呼总督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至于巡抚,则是一个省当之无愧的一把手,每个省的军政民财等所有事务,都需要巡抚管理。巡抚一般挂各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文官。因此被称为中丞大人或者抚台大人。



这两位属于封疆大吏,位高权重,甚至可以和朝中的六部九卿们抗衡。至于提督,虽然是从一品官,品级上可能超越了巡抚,与总督平级。但是由于自己是武官,文贵武贱的老传统非常有用,必须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 布政使属于从二品文官,负责全省的人事任免、赋税征收、经济建设、政策发布等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仅仅比巡抚低半级。由于地位很高,通常称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至于按察使则是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狱工作,兼管公检法各个机关,属于实力派。因此,按察使被称为臬台大人。



在巡抚衙门里,巡抚大人自然是正堂官,但旁边有两个座位,分别留给按察使和布政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巡抚的助手,但是并不是属官。当然,巡抚衙门的命令,按察使和布政使必须执行。否则,巡抚可能会请出王命旗牌。此外,还有一位官员不能忽视,那就是学政。学政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地位非常重要,巡抚也要给点面子。 在古代社会中,朝廷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读书人需要从童生慢慢晋级,通过秀才、举人、进士等挑战以后,成为了朝廷干部。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朝廷很重要。



朝廷不敢把科举工作交给地方官员,因为担心地方官员拉帮结派。因此,专门从朝廷抽调官员负责各省的科举工作。这个官职就是学政,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举考试的审核工作。虽然不涉及各地行政事务,但掌握了读书人晋升的命脉。因此,学政被称为“学台老大人。” 学政的品级差距很大,如果加挂各部侍郎头衔,那就与巡抚大人平起平坐。拜会巡抚大人的时候,巡抚甚至需要出门迎接,虽然实权不如巡抚。如果加挂监察御史的头衔,可能仅仅是正五品。请注意,即使是五品的学政,各地官员仍旧得罪不起,因为背后的关系太可怕。



古代文人考中科举以后,都会认主考官为自己的座师。学政大人每年都会做主考官,手下拥有很多门徒。有的学生甚至在品级上,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如果学政与按察使、布政使等地方官员发生矛盾,学政大人的学生和门徒们,肯定会联合弹劾,这个场面非常可怕。 所以说,即使是巡抚和总督都不会轻易招惹学政。请注意,总督和巡抚都属于行政官员,没有权力插手科举工作。



否则,就属于越权干涉政务。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一群秀才围堵河南巡抚田文镜,田文镜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秀才的事归河南学政管理。田文镜气急败坏去找河南学政,开口第一句就是:“那群闹事的学生,你还管不管?”由此可见,巡抚大人也无法涉及科举事务。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学政的地位并不低,也具有抗衡二品巡抚的实力。

虽然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是从二品高官,有许多加衔的还是正二品,但巡抚是无权管辖同省学政的。

学政不仅是担负一省文化教育行政之职,还具有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

(学政衙门)

随着各省督抚权力日重,如何防范他们滥用权力成为皇帝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按照清朝的规定,学政主管一省教育、考试,查察一省教授和生员的情况,他的地位很高,与督抚平行,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学政由朝廷中央直接委派,与督抚没有隶属关系,三年一任,待遇优厚,有“得一学差,俭约者终身用之不尽”的美誉。

(清代生员)

学政明里管理地方文教事务,但他们也有暗中牵制督抚的任务,只是与御史公开监督有一定的区别。

学政上任前,要接受皇帝安排的“自督抚至各州县,俱要留心访察”的任务,他们也会随时将督抚及地方弊政上奏。

乾隆二十五年江西学政谢溶生就曾上奏劾巡抚贪赃受贿之事。

 乾隆随后派刘统勋前往查办,最后查得上奏属实,江西巡抚被革职查办。


(学政大人)

学政工作的重心在科举,科举是古代读书人求仕的最主要途径,也可以说学政掌握了读书人的命脉。

虽然科举考试的主考一般由翰林出身的阁臣或礼、吏二部长官担任,但会试同考官一般由学政充任,从而极易形成科举考试中的座主与门生关系。

封建社会是个讲究秩序的社会,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座主与门生既是师徒,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


(巡抚与学政、臬台合影)

学政做为座主,要对门生尽爱护、扶助、提拔,为门生“延誉”,扩大影响,为门生升迁拉关系,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尽力保护门生。

门生发达后,要对座主的提携、照顾进行报恩,对座主的行为往往互相包庇,形成“朋党”。

可以说,学政是可以依靠门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的。

随着学政权力日重,皇帝又开始依靠督抚来钳制学政,规定各省督抚可以在年终密陈学政声名,作为衡量学政廉洁与否的重要依据。

做为统治者,是不希望看到在他治下的某一地区形成一支具有共同利益的小团体,所以统治者会让地方大员们相互制衡、相互监督。

学政虽然不掌握行政、军事实权,但因为他的监查之权和封建社会特有的门生习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这也是他们能对抗二品巡抚的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内出品


刚日读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学政确实没什么权,但是谁要敢把学政惹毛了,他也就没什么好日子过了。

中国古代的官场职位永远是排第二的,关系才是最硬的存在,你说你是内阁首辅,但是老子有皇帝罩着,你能奈我何?刘健、谢迁最终还是倒在了刘瑾手下。


学政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我的品级不是很高,一不管钱,二不管兵,三不管政。

但是我管学啊,古代上学只有一个目的,考科举当官。仕子们在科考的过程中,学政大人就是他们的座师,将来那些高中进士,位极人臣的学习子们在地方考试考中后都是要亲自去答谢学政。学政作为座师,他的学生可以说是遍布朝野。你今朝得罪了一个学政,明天你就会发现有一个官僚派系和你为敌,就问你怕不怕。

不仅如此,学政的上任方式类似于钦差,说白了人家是京官,你地方官权再大也只能坐以待毙,人家京官权再小也是直达天听。

最后说,学政就是一个管学的,和地方大员们是一点利益冲突都没有,得罪了反而惹一身骚,讨好了人家回去和皇帝说你两句好话你就有希望了。当然是能供着就供着了


守仁读仁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学政是个什么官位

学政,又称学台,全称“提督学政”,是清朝入关后仿照明朝旧制设立的官职。按照雍正的规定,全国各省均设学政一人,分管全省的学校以及各种考试,但学政是个流水官,基本上三年一换,而且其官位大小取决于当官人本身的品级,比如乾隆朝的纪晓岚就曾以侍郎的身份外放福建学政,其官位就是从二品,如果以普通的翰林或者郎中充任,那就是五品左右了。

至于学政为何能与巡抚抗衡,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有些学政的等第到达二品,能够跟巡抚平起平坐,巡抚当然不能得罪;有些省的学政品级不高,但是其代表的是教育系统,权力尽管不大,但是有许多官员和他们都有联系,古代将天地君亲师一起供奉,可想而知,这些学政的影响力有多庞大,普通的巡抚自然是能少惹就少惹呗,官场嘛,就这样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我把我的看法给大家说一下,看看大家是否认可。学政大人的权力其实也是很大的,要同巡抚相比权力就不大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学政大人可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主管一省的教育考试事宜,就是当地的巡抚和总督也不能够决定学政大人的乌纱帽。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会出现有时候学政大人不太听巡抚的话的情况了。当然了,一切事情都要因人而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

学政一般都是进士出身,官职是二品,也是很有来头的。学政俗称"学台",能当上学政的人都很有来头,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者中简派。位置在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之间,三年一任,其办事衙门称"提督学院"。张之洞任过湖北、四川两任学政,张之洞刚担任学政的时候,四川的科举考试,弊端丛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张之洞严肃整治了陋习,对受贿作弊的人员,给予惩处,并于1867年四月奏陈"川省试场积弊,筹整顿法八条"。

巡抚是地方大员,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当上巡抚的人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绝对是在宦海沉浮多年的精英。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在一个省巡抚拥有着绝对的权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通畅。地方的大事需要由官员处置,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都经常看到地方的知县知府等官员 不仅仅要发展生产,还要负责断案,几乎就没有地方官不管的事情。清代的大清官于成龙就曾经担任过直隶巡抚,为百姓办过很多好事。

当学政和巡抚发生矛盾的时候,学政是弱势的,但是巡抚也不能够彻底的指挥学政。能够当上学政的人,本来很多就是官场中的精英,很多都是京官,都是具有着自己的官场势力,学政也不是好惹的人,具有着远大的前途。很多学政都是朝廷很看好的人物,地方的巡抚名义上是上级,但是对于学政大人也要另眼相看的。在当今社会,巡抚相当于是省长的位置,学政相当于是教育厅长的位置,但是教育厅长是要完全的按照省长的安排部署来开展工作的。


诗词中的阳光雨露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但是和一般的地方官员不同的地方在于,学政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有点类似钦差的身份。

所谓主管文化教育,其实就是主持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学政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至于说,学政能够对抗巡抚,那是没有道理的冲突,学政虽然牛叉,而且是对皇帝负责而不对督抚负责,但是想要扳倒督抚也是很困难的,总体来说,学政相当于清朝科举学术体系内的成员,与地方行政机构是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会主动招惹谁,很多时候,还需要相互帮助。

本文还是要详细的科普一下,学政到底有多厉害,以及历史上学政与巡抚交叉的故事。

清代学政到底有多厉害?

在我看来,学政在两方面很厉害,一方面是在科举方面有着很大的权力,比如我前一段时间一直看的《儒林外史》主要就是讲学政的,范进中举后,又考中进士,当的官就是学政,能够当上学政,到地方去走一走,很多官员都得敬畏三分。

因为不管官员的官有多大,他的子孙后辈、同乡好友等等有瓜葛的人,想要混仕途,必须走科举这一条路,而科举的第一关就是乡试,在乡试当中只要文章写得差不多就看学政的了。

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学政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掌管全国的各种生员,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而读书人就是生员,读书人有问题不用地方官府来管,《大清律例》中就规定:生员犯罪“其情节本轻罪止诫饬者,审明移会该学政查核”,而地方长官不得私自拘押惩处生员,生员见地方官员可以不下跪,而见了学政,是必须要行大礼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太平天国起义前,清代的生员数量多达九十多万,这些人拥有相当大的特权,可以免除赋税,还有很多福利,作为掌管这些生员的主官,学政自然很重要了。

从一柱楼文字狱案,来看学政与督抚之间的关系

本来学政是不参与司法案件的,但是有清一代,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学政几乎跟很多案件都有扯不开的关系,这种案件通通都是文字狱案,在乾隆执政的六十多年里,光大的文字狱案就多达130多件。

本文要说的案件,就是《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好官”刘墉所引发的,刘墉在乾隆四十三年担任江苏学政,为了能够获得乾隆的赏识,刘墉十分热衷于兴文字狱案,刚刚到任的刘墉就给乾隆奉上了一份《岫亭草》文字狱案,结果查了半天,原来是个乌龙,乾隆也大失所望,还训斥了刘墉。

结果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柱楼》文字狱案,以前江苏有一名举人叫徐述夔死后,其子徐怀祖为怀念其父亲,将徐述夔生前的作品整理刊印,做成《一柱楼诗集》,在江南地区挺有影响力的。

结果后来徐家与一个监生闹矛盾,这名监生就上告官府,说这本诗集是逆书,当时很多生员考不上科举,就以文字狱为由诬告别人,在当地官府的主持下,当时徐家已经同意给这名监生10两银子,但是这名监生就是不依不饶,继续上告。

正愁没有文字狱案的刘墉得知后,立即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诗集中果然有侮辱朝廷的句子,其中有一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最为可疑,刘墉上报乾隆后,乾隆又找了很多专门负责挖掘文字狱的官员进行挖掘,然后就发现这确实是辱骂朝廷。

在此前审理此案没有认真办理的,都遭到了乾隆的严肃处理,其中江宁布政使陶易对案件发生时没有当回事,直接严办,为了惩戒地方官员玩忽职守,轻于“文字”的追查。

乾隆当即就要斩立决,后来给改为秋后问斩了,布政使已经是很大的官员了,乾隆说斩就给斩了,当时的江苏巡抚杨魁也遭到乾隆的多次警告:“毋稍隐匿,自取重戾。”

除了杨魁外,连两江总督都遭到了申饬:“该地方官平日竟置若罔闻,高晋(两江总督)、萨载(四十四年两江总督)、杨魁所司何事? 应得何罪乎?”

在处理这个案子中,乾隆派遣了钦差大臣阿桂审理此案,并且让江苏巡抚杨魁和江苏学政刘墉协助,由此可见,在文字狱案当中,学政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也就是这个案子比较小,甚至都没有出现在上文说的乾隆年间的130件文字狱案中,如此一件小案子,乾隆就斩了一个布政使,责骂了督抚,可见学政的影响力了。

督抚要是得罪学政,给你弄个文字狱,保准你吃不了兜着走。


史论纵横


本人不太同意学政能对抗巡抚的观点,很直白的,巡抚管一省民政,学政管一省的教育,在职责范围上远远比不上巡抚;在品级上,巡抚是加衔的正二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它是从中央各部院选派到地方的官员,从侍郎到郎中都是选择范围,等于说担任一省学政的官员,从二品到正六品都有。

图为学政大人主持院试的考场,称为“考棚”,考生多的大县每县一场,考生少的几县合一场。

唯一的区别在于,巡抚是地方官,而学政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员,类比钦差,地方官员多少给些面子,清朝的统治者对国家选拔人才很重视,是国之大计,于是从朝廷各部院选拔优秀的官员,要求是两榜进士出身,两榜指举人乙榜和进士甲榜,意思是必须是从举人、进士一路考进来的,熟悉科举制度的人才,捐监和封荫不在其内。

康熙重臣李光地,曾担任顺天学政,在任时母亲去世,需回家丁忧,康熙特旨学政之重,让其在任守制。

清初时,各省设有督学道,是按察使的属官,康熙以后,正式设立提督学政,也称提学使,每省一人,但无固定品级,从朝廷的各院选人,内阁、六部、六郡都是选择范围,所以你可能是六部的从二品侍郎,可能是内阁的四品侍读,也可能只是都察院的从五品监察御史,每3年为一任,世称“学台”,当然了,为了显示重视,学政多为三四品左右官员充任。

图为建水古城学政考棚的内景。

学政管理着全省府、州、县的所有书院、科举、文化等事务,主要负责岁、科二试,并巡历省内,选派人才送国子监,上报纳资的捐监,每届的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所以一省内只要和教育文化相当事宜,学政可一人专断,总督巡抚一般不干涉,一省中有兴革的大事,总督巡抚也会邀请学政参与商讨,所以份内之事,学政可独断,但份外之事,学政根本没有职权,如何对抗?

纪晓岚是担任福建学政后升为都匀知府,同样,刘墉也是担任了安徽、江苏学政后,升为太原知府的,知府仅为从四品,图为刘墉画像。

《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1802年,也就是嘉庆7年,一位给事中给嘉庆上奏,“各省督抚并无稽察之人,行止难免专擅,以此为由请求加学政稽察之衔,随时举奏”,嘉庆看完后以非朝廷体制驳回,并严厉斥责,地方有人办事不力,各级官员上奏即可,学政也在其内,本就是大家责任内的事,为什么单独给学政加衔呢,岂不是让学政职权重于督抚吗?学政本是管理一省学校和教育的,如以稽察督抚之名干预地方公事这又如何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政并无对抗巡抚的能力。


图文绘历史


学政即提督学政,是清代特有的官职,纪晓岚和张之洞都曾担任过学政一职。顾名思义学政是学官,具体来说学政主要掌管一省的教育和科考,从职权上看学政很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比起封疆大吏巡抚的权力,学政的权力确实要小很多,但是清代的学政确实也不是巡抚轻易敢惹的,至于说学政能够直接对抗巡抚,这又有些夸大其词了。那么为什么一省的长官巡抚不敢轻易得罪一个分管教育考试的学政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学政不是一般的官员

学政虽然是朝廷委派到地方上掌管一省教育考试的官员,但是它的性质和一般的地方官有很大的区别。

清朝为防地方科考舞弊,中央会直接参与到地方上各层次的科考,学政就是朝廷临时委派到地方负责教育监管科考的官员。学政的任期是三年一任,这和三年一乡试应该是对应的,从这点来看学政其实很有“钦差”的味道,这是学政特殊性的一个体现。

学政和提督一样都不是督抚的属官,理论上学政、提督和督抚是平行的关系。学政的品级不是固定的,朝廷一般是从部院侍郎、郎中或六科给事中等官员中临时选派人员到地方担任学政,学政的品级就是以“空降”前的品级为准。

担任学政有个特殊的要求,即担任者必须是进士出身。这倒也好理解,毕竟学政是去当学官的,本身的业务水平肯定得比较高才行。

以上是学政的几点特征,其实单从学政的特点里也能嗅出巡抚不敢轻易得罪学政的一些原因。

学政的潜力很大

虽说学政的职权不算大,品级也很可能不会很高,但是能被朝廷委派到地方担任学政的基本上是受朝廷信任的人,或者是朝廷想提拔的人,所以学政的声望或潜力是比较大的,这是学政的潜在优势之一。

学政是朝廷派到地方监管教育科考的官员,本身带有钦差的性质,表面上看学政只管教育考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政难免会接触许多部门的官员,学政对这些官员的印象将会随着学政回京而传到京城。所以省里的包括巡抚在内的官员很可能会和学政打好关系的,至少说不会轻易得罪学政。

学政管地方科考,省里那些考中秀才或举人的学子就是学政的门生了,学政是他们的座师,这些学子日后如果考中进士步入官场,那么他们就成了学政的官场人脉,这也是巡抚不敢轻易得罪学政的原因之一。

所以,即便学政的品级和权力都不及巡抚,巡抚仍然会鉴于学政的特殊性而不敢轻易得罪学政。当然,除了教育和考试方面的事,学政倒也不会有意去对抗巡抚,巡抚和学政谁为难谁都是不明智的。


历史守望者


以下的回答属于原创,分享个人的独到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个人的宝贵的建议

题目的理解

按理说,在封建社会,社会等级是一个非常明确,低一级的人必须给高一级的人让路,这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为什么在等级严明的清政府官场之中,学政大人的地位却会与一把手巡抚平起平坐呢?这得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了


个人见解

  1. 巡抚,作为一个省一把手,省中的事务和大小的官员都是属于巡抚管的,这在官员等级上面,学政是无法与巡抚相提并论的,但是就是因为学政他是管读书的
  2. 在古代,那可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在平民老百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官员中也是一样,学政管理教育,这个位置虽然等级不高,但是高一级的官员得让着,因为读书人的地位高
  3. 学政大人可不是地方官员,而是皇帝的人。这背景就大不相同了,即使是皇帝身边的奴才,官员们有的时候还是得客气点,因为皇帝可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你官再高,其实也是个奴才
  4. 学政大人,有很多的学生
  5. 在众多的学生当中,会有很多的关系,当自己的老师受到欺负的时候,学生肯定会出手帮忙,这时候,任谁的官再高,也架不住,说不定这些学生当中还有官级比自己高的

当今也是如此

当官的地位不仅是要看他的等级,还得看他的背景,人脉,这些组合起来才是他的真正在官场中的地位的体现


史博士


谁和你说学政权力不大?

学政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派遣官。全称提督学政,掌一省学校与秀才举人科举,地位在巡抚之下,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听起来权力面狭窄,类似于今天省教育厅长加省初级公务员招录委员会主任。

学校体系不说,科举负责人是不得了的实权职务,一省三年产生一届举人100~200人,一届半秀才大体1000多名,而学政就是这些举人秀才的座师,尤其举人今后要彻底贴上学政的标签。一般人做官,可怼上司同僚,对座师就得如亲爹一样孝敬,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此外,学政是派遣官,以本职担任。高可正二品侍郎,三四品的翰林院学士,低可是正五品的郎中。侍郎本官是正二品,和总督同级,超过大多数从二品巡抚(少数巡抚如山东巡抚正二品,加尚书才从一品),所以,学政虽是巡抚的下级,但与巡抚是同辈相交,哪怕巡抚也得出门迎接。而布政使按察使这些官还轮不到巡抚迎接。

因此学政属清贵职务,平时不屑与俗务官员交往,也是自成体系的本省二把手。对于这样的官员,巡抚不能也不大好去对付,因为学政屁股后面有一群清贵官,巡抚得罪不起,否则要被礼部、翰林院和各省学政喷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