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很多人認為儒家歧視女性,這完全是他們不懂論語的真意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同寢室有個日本同學。

有一天,一位美國女同學指著這個日本同學說,你們日本人惡名昭彰,因為你們歧視女性。

這位日本同學念過《論語》,立刻指向我說,你不能怪我們日本人,都是孔子害的。

他所說的,大概就是《論語》中這一句話。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孔子一定沒有料到,這句話被當成他歧視女性的證據,使他成為近代女權運動者攻擊的目標。

01是描述而非主張


但這個說法對嗎?我認為是一個誤會。

人說話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第二種是發表個人的特定主張。

孔子說這句話,我認為是描述當時的社會現象。

古代社會是“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

女子沒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一個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就很難開發潛能,進而無法在經濟上獨立;

經濟上不獨立,人格上也很難挺立,心胸和視野都會受到很大限制。

自然突顯人類本能中,傾向於依賴的這一面:

對她好,她就驕傲;對她疏遠,她就抱怨。

這也是人類缺乏安全感時,很容易表現出來的行為。

因此,孔子的話雖然尖銳,確是古代的實情。

而且,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有中國古代的女性才受委曲。

在希臘時代的雅典,一般的女性也都是在家裡活動,很少有機會參與社會、政治、軍事等公共事務,她們同樣也很委屈。

這種不合理的情形在古代許多民族都是常見的。

今日的女性與古代的女子相比,在教育機會、經濟能力、自主意識等方面已大不相同。

假如孔子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想必也會把“女子”一詞刪去,專就“小人”來批評吧。

傅佩榮:很多人認為儒家歧視女性,這完全是他們不懂論語的真意

所以,實在不可不考慮時代背景,就批判孔子歧視女性。

02今天的重點應在“小人”


我們今天讀這句話,只須把注意力轉到“小人”身上。

小人倒是可以不分古今,不分男女的。

孔子所說的“小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在《論語》裡,“小人”是與“君子”相對的人。

我小時候念《論語》,唸到君子、小人,就有點自卑。

因為很多描述讓我覺得,我們好像就是“小人”啊,那顯然太差了嘛。

後來我才瞭解,“小人”亦指小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比較“難養”,大概是每個家庭都有的體認。

但是如果一個人長大之後,心態上沒有改變,依然跟小時候一樣,

靠本能、靠慾望、靠衝動生活,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這就成了真正的小人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不能“立志”。

小人與君子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志向”。

所謂“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這個志向最主要就是改造自己

人活在世界上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學習,可以思考,他發現有好的東西,可以設法學習和實踐。

改變的不光是外在,更主要是內在。

通過自我德行的修養,堅持理想,堅持原則,達成生命的目的。

孔子首先開創平民教育,目的也是為了培養人才,減少小人;

引導普通人立志求學問道,從而使生命出現轉機。

03人人應慎防“小人”傾向


在今日社會,“小人”絕不限於一般的小市民;

甚至達官顯貴在面對更高的威權時,也表現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態度。

親近了,就恃寵而驕,言行無禮;疏遠了,又自覺被棄,卻依然自鳴清高。

我有時候反省,覺得自己也不例外。

我在大學裡教書,校長如果對我特別好,我自然就覺得好像高人一等,很得意;

校長如果不理我,我就難免心生抱怨。

因此,“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是人情之常的表現,很少有人可以過這一關。

可見孔子的話有多犀利,一語道破相關現象的癥結。

04別誤會儒家歧視女性


瞭解這些,大概不會再責怪孔子歧視女性了。

孔子三歲父親過世,是母親把他帶大的,你說他歧視女性嗎?

儒家其實更注重在實際情況下,配合自己的身份,遵守相關的禮儀和法律。

是不是真的歧視女性,我們看孟子的表現就知道。

傅佩榮:很多人認為儒家歧視女性,這完全是他們不懂論語的真意

孟子的學生樂正子,曾經希望魯國國君主動去拜訪一次孟子。

結果有人反對,理由是“孟子後喪踰前喪”。

孟子的父親先過世叫“前喪”,母親後過世叫“後喪”。

孟子為母親辦喪事的隆重程度,遠遠超過為父親辦喪事。

為什麼?

因為孟子年輕時是一個士,他父親過世時,他只能以士之禮來為他父親辦喪事;

後來當到大夫,母親過世了,他當然就以大夫之禮為母親辦喪事了。

他後來也比較有錢了,給母親買了最好的棺木。

結果被人誤會他為母親辦的喪禮更隆重。

事實上,這完全無關乎父親還是母親,而是關乎做兒子的的身份、角色和能力。

人都是父母所生,說實在的,我們有時候對母親的感情還要更深一些。

所以,千萬不要再誤會孔子歧視女性。

如果有人歧視女性,跟孔子無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