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傅佩榮:人與人相處並不複雜,只需明白一個道理,何必尋桃花源?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首邵雍的詩。這首詩反映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值得我們現代人思考。

每度過東鄰

宋 邵雍

每度過東鄰,東鄰愈覺勤。

既來長是愧,相見只好親。

飲食皆隨好,兒童亦自欣。

吾鄉有是樂,何必更求仁。


鄰居相處之道,在於心存善意,表現關懷。

“遠親不如近鄰”,生活在共同社區的人來往密切,何必計較有無親戚關係?

作者對此頗有體認,每次經過東邊的路,那兒的鄰居十分友善,殷殷問候,使他總有愧咎之感。

既然如此,自己的回應也變得愈來愈熱切。

人與人之間,若有一方表達好感,另一方往往也以好感來回報。

久而久之,成了老友,無話不談,交情更深。

鄰居邀約小聚時,大家對飲食都沒有特別偏好,不必客套,就像自家人一般。

幾家人的孩子一同玩耍遊戲,笑笑鬧鬧,無比開心。

既然我們家鄉就有這種共同生活的樂趣,何必再到別處去尋找一個桃花源呢?


傅佩榮:人與人相處並不複雜,只需明白一個道理,何必尋桃花源?

作者最後使用“何必更求仁”一語,大概是為了應孔子所說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的意思是說:

居住環境以仁德之風為最佳考慮,如果選擇住家不知以仁為先,又怎能算是聰明呢?

這是明確的指示,當然值得參考及奉行。

但是,要到何處去尋找“仁裡”呢?

與其到處探聽,不如反躬自省,注意自己現在的鄰居。

如果鄰居之間守望相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培養親密的友誼,也不難獲得許多樂趣。

現代社會流動性極高,人對於居住環境缺乏明顯的認同及歸屬,以致鄰居之間的關係日益淡漠,有時同樓多年而不相聞問,實在是十分可惜的事。

既然有緣成為鄰居,何不珍惜這份情誼,使人生充滿更多樂趣?

第一步最難跨出,如果別人猶豫不決,只有自己努力設法。

若有誠心與善意,必能結成理想的成果。


傅佩榮:人與人相處並不複雜,只需明白一個道理,何必尋桃花源?

【作者小介】 

邵雍,字堯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生,神宗熙寧十年(1011—1077年)卒,年六十七。

邵雍祖上為河北范陽人,從父徙河南共城。

李之才攝共城令,授雍圖書先天象數之學,雍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其思想以心為體,謂萬化萬事皆生乎心,又以數為本,建構一套象數系統以解釋現實世界,並推測過去及未來。

邵雍與司馬光、程顥、程頤等往來密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曾贈雍一座大宅園,王拱辰、呂誨等曾先後推薦雍為官,然雍不就職。

歲時耕稼,僅給衣食,自號所居為安樂窩。卒後,哲宗賜諡康節,著有《皇極經世》、《擊壤集》等。

邵雍精於易數,吟詠詩歌則為餘事。

其詩多發於觀時,照物、起志、寓言,而自由抒寫,不限聲律,不事雕琢,純任胸臆,脫然於詩法之外,故能涉理見道,立意高古而平易有餘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