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最適合現代人學的7本國學經典,30歲40歲50歲各讀哪本?

如今全社會都在倡導學習國學,那麼“國學”應如何界定?

談到“國學”,有許多種界說。

有的太廣,認為包括所有的經史子集,那連專家也念不完的,一般人如何接受?

所以今天談國學,如果定位在讓一般人都可以學習、瞭解、應用的話,應該稍稍限制它的範圍。

1 適合大多數人的國學

我把它界定在哲學方面。

如果照古代的分法,把國學分成義理、考據、辭章三方面,中文系比較偏重辭章,歷史系偏重考據,哲學系偏重義理。

辭章與考據的範圍比較明確,收穫也比較具體,比較適合在大學本科裡面研究。

而義理跟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關的,就是你應該如何為人處世。

所以,如果要學習國學,哲學這個路徑似乎比較適合今天大多數人的需要,推廣的時候尤其如此。

國學要與現代人的經驗結合。

好的哲學不能脫離經驗,脫離經驗會變成一種玄想。

這種玄想也許對創造發明上有幫助,但是對於哲學所愛好的、給生活一個指導原則的智慧,是沒有幫助的。


傅佩榮:最適合現代人學的7本國學經典,30歲40歲50歲各讀哪本?

國學當然也是一樣,不能脫離經驗。

我們在談國學時,如果一定講成古代的東西,念一些文言文,讓現代人聽不懂,那就不可能推廣。

所以今天講國學,一定要注意跟現代人的經驗結合。

一方面,解釋經典要讓它內部圓融一致,講個道理出來;

另一方面,經典的道理要能夠給聽的人一些啟發,讓人知道怎樣選擇人生的價值觀,怎樣去追求人生正確的方向。

經典是古人寫的,經驗是現代人在活的,如果脫節,有什麼必要去學習經典呢?

經典與經驗一定要融合起來,互相驗證。

2 國學的兩大基本支柱

中國古代思想中有兩派最重要,就是儒家與道家。

這並不是我個人的認定,是歷史發展與學術研究上都承認的事情。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古代思想最重要的兩個基本支柱。

另外還有一本,叫做《易經》。

《易經》這本書在儒、道兩家出現之前就有了。

它是更加古老的數據,經過儒家《易傳》的引申,變成一本觀察天道與解釋人道的哲學書。

儒家、道家、《易經》這三個系統合在一起,至少可以在義理的領域代表國學。

具體來說,就是儒家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家的《道德經》《莊子》,以及《易經》,這七本書合稱“四書三玄”。


傅佩榮:最適合現代人學的7本國學經典,30歲40歲50歲各讀哪本?

我為什麼要優先解讀這七本書?

因為兩千多年以來,這幾本書的讀者最多,受到的誤解也最大。

要知道,唸書的人形成一個團體之後就會有所師承,就容易有門派之爭,到最後莫衷一是。

現代人讀書實在沒力氣管那麼多古代的事,一般人會希望從經典裡面學到東西,明白它的義理;

而可以擺脫各種古代的條件,一直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裡面,能夠起引導作用的,這樣的義理才是我們需要的。

儒家、道家和《易經》三個系統,它們的義理最多、最豐富,並且最完整、最一致,所以我特別先解讀這七本書。

3 學國學的先後次序

我一向有個主張:

三十歲以前學儒家,到了四十歲就要學道家,五十歲以上要學《易經》。

當然,這只是個大致的、有彈性的分法,是對一般情況而言;具體到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

為什麼說三十歲以前要學儒家呢?

因為這時是青年時期,是為社會所用、成家立業的階段。

這時候學儒家,就會覺得個人生命的發展,跟整個社會的繁榮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個人越有成就,社會越能改善。

所以我常常說,儒家讓你活得自信。

四十歲以上,進入中年就要學道家。為什麼?

因為此時生命的經驗比較豐富了,對人生的瞭解也比較完整了。

知道人生不一定事事如意,不一定有努力就有成果,懷疑自己還需不需要努力奮鬥。

所以就要學道家,化解這些困擾。

道家是一個整體觀,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體悟到這種整體觀的人就會明白,個人的得失成敗不必太在意,比較容易化解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

但這也不是說不用努力奮鬥了,而是對生活有不同的態度,比較容易去享受生活的各種趣味。

學習道家,就會讓你活得越來越自在。

五十歲以後要學《易經》了。

因為到五十歲以後,人會走到比較高的位置,以前上面有領導、有老師、有父母給自己指導,現在沒有了,要靠你自己來決策。

決策就意味著風險,不管你再怎麼聰明,再怎麼認真地想,有些大的情勢是扭轉不了的。

這時候學習《易經》,讓人不但能懂得義理,還能運用象數,在面對各種未知的變量時,有所輔助。

《易經》的義理可以用八個字來說,就是“居安思危,樂天知命”。

“居安思危”,讓人瞭解到需要謹慎,在順利的環境中,也不要忽略其中的風險。

“樂天知命”的“天”代表時勢所趨、大的格局,“命”代表個人遭遇。

合起來是說,一方面對大的時勢要愉快接受,知道個人意志無法左右它;另一方面,瞭解個人命運的由來,今日的處境應如何應對。

《易經》還有象數,通過占卦給自己一個方向上的指引。

《易經·繫辭》裡說“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即學習占卦讓人好像在接受父母、老師的指導一樣。

4 國學推廣的三個階段

近些年,社會上一再掀起學習國學的熱潮。

在我看來,國學熱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2000到2010年,這十年是普遍推廣的階段。

透過大眾媒體的推廣,國學普遍為人所知,社會大眾慢慢知道了國學的重要。

第二個階段,是從2010到2020年,這十年是迴歸經典的階段。

我們目前就在這個階段之中。對於迴歸經典,我想特別說明一下。

現在相當普遍的現象是,家長們讓小孩子學國學,像讀《三字經》《弟子規》這些啟蒙的書。

當然我對《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有不同的意見,但至少讓孩子學些經典、詩詞,多少對國學有一個基本印象。

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成年人也應該回歸經典。

成年人不能再停留在聽人介紹、聽人分享心得的階段,要自己翻開原典去看,下功夫去學習。

儒家、道家的原典都擺在這裡啊,你翻開《論語》《道德經》,認真地去學,學了以後你會終身受用。

第三個階段,是從2020到2030年,這十年會是改善生命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國學的作用才能夠真正表現出來。

一般人可以藉由學習國學,改善自己生命的質量,進而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禮義之邦;

然後,外國人在與中國人的接觸中,會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深刻文化的民族,會對我們有更全面的認識。

我想,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繼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