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人間的最高智慧是什麼?要抵達這種境界,你需要三個步驟

1 世間才智與“機巧之心”

莊子經常批判賣弄聰明智巧的行為。

《莊子·天地》有一則寓言,講的是:

子貢經過漢水南岸時,看到一個老人在菜園裡工作。

老人抱著甕去裝井水來灌溉,花了許多力氣而效果不彰。

子貢好心,建議他使用桔槔這種抽水的機器。


傅佩榮:人間的最高智慧是什麼?要抵達這種境界,你需要三個步驟


老人居然怒目相向,說:

“我聽我的老師說過:‘使用機械的人,一定會進行機巧之事;

進行機巧之事的人,一定會生出機巧之心。

機巧之心存在於胸中,就無法保持純淨狀態;

無法保持純淨狀態,心神就不安定;

心神不安定的人,是無法體驗大道的。’”

世間所謂的才智,無不出於“機心”(它與現在使用的“心機”一詞,意思稍有不同)。

這是現代人所謂的“工具理性”,計較如何以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大的收益。

演變下來的結果,固然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但同時也造成嚴重的後果:使生命碎裂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2 由一般人走向最高智慧

如果向莊子請教,他當然會提供可貴的意見。

告訴我們如何可以體驗大道,展現最高的智慧。

問題是:他所說的並不容易瞭解。

《莊子·齊物論》中說:

“古代的人,他們所知的抵達頂點了。抵達什麼樣的頂點呢?

有些人認為根本不曾有萬物存在,這是到了頂點,到了盡頭,無法增加一分了。

其次,有些人認為有萬物存在,但是萬物之間未曾區分。

再其次,有些人認為萬物之間有區分,但是未曾有誰是誰非的爭論。

是非一旦彰顯,就造成道的虧損。”

我們一般人從小就習慣在是非圈中討生活,可見距離最高智慧距離尚遠。

依此看來,要走向最高智慧,至少要經由三個步驟:

第一,超越誰是誰非的爭論。

人間的是非總是有相對的成分,而每一個人也難免有其主觀的想法。

第二,超越萬物之間的區分。

這正是《莊子·秋水》所謂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道的立場來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

既然如此,何不以平等心看待一切?

第三,超越對萬物存在的肯定。

世間萬物無不處在變化之中,既然如此,我們就該認真思索:

萬物真的存在嗎?

如果能夠覺悟“未始有物”,亦即“根本不曾有萬物存在”,那就抵達了頂點,可以得到莊子頒發的“畢業證書”了。

3 “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

問題又來了:什麼叫做“未始有物”?

西洋哲學史上有一個最根本的質疑,就是在面對萬物時,要詢問:

“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Why isthere something ratherthan nothing?)

何以有此一問?

因為萬物既然生生滅滅,就顯示它沒有必然存在的理由,亦即它的本質並不包含存在。

因此,萬物的不存在是合理的(可以被人理解),亦即“無一物存在”是合理的。

但是,我們明明看到萬物存在啊!

這就不免使人覺得驚訝,要問:

為何是有而不是無?為何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中西對照之下,莊子所謂的明白“未始有物”,就代表最高的智慧,這不是一針見血的觀點嗎?

4 “未始有物”與“究竟真實”

《莊子·庚桑楚》順著這一思路,推衍得更為完整:

“古代的人,智力抵達某種境界。

什麼境界呢?

他們認為不曾有物存在,這是最高明的見解,已經完美了,沒有可能再超越了。

其次,是認為有物存在,不過卻把出生當成喪失,把死亡當成迴歸,這已經有所分別了。

再其次,是認為起初是無有的,後來有了出生,出生不久就死亡;

把無有當成頭,把出生當成身體,把死亡當成尾椎。

誰能瞭解有、無、死亡、出生本來是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

在此要指出的是,領悟最高智慧、明白“未始有物”的人,並不會因而陷入虛無主義的困境;

卻反而可以由“道”的觀點重新接納萬物,因為這幾段數據的脈絡都是在闡明“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果只看到“未始有物”而無法肯定道是“究竟真實”,則人生根本成了一場大夢,還談什麼智慧之有無高低呢?

傅佩榮:人間的最高智慧是什麼?要抵達這種境界,你需要三個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