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在知乎上流传的一个孩子在做关于梦想的演讲。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他说,梦想,顾名思义,就是做梦都想,很多人都有梦想,他也有,他的梦想就是发财。

学习让他感觉压力特别大,而且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跟前天、大前天没有什么两样,很无聊。

他想要发财,这样,才能有更多的闲钱和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很多网友听完他的演讲都炸了,很多人赞成他的观点,说他看得很透彻,每天都重复一样的事情,像机器人一样,陷入一个死循环,确实很可悲。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他一味厌学喜富有问题,想要有钱就没有捷径,进入读书的死循环就是为了有一天能脱离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看这个孩子的演讲,一方面我很肯定他敢于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但另一方面,我又在想,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当然,这里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原因。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给出的理由最根本:“孩子天生不喜欢上学!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喜欢思考,而且,还在想尽办法避免思考。”

What?!听起来有些反常识,所以特意找来他的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苦啃了两个晚上,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为什么大脑不喜欢思考?

大脑可以做很多事情,控制我们看、听、说、运动、思考等等。

相对于其它功能来说,思考难得多。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比如,看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要费多大力气,只要把我看到的呈现出来就好了,但是,如果要思考,就必须要集中精神,寻找背后的逻辑关系,不能一心二用。

且思考的结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就算我们费劲脑力想出来了,也不一定正确。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根据经验、记忆来“惯性化”解决问题或做决定。

用久了苹果或华为手机的人,不停更换同品牌的手机,而拒绝转换到其它品牌,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用惯了iso或安卓系统,操作过程简单流畅,几乎不用“动脑子”。但换到新系统,就得从头开始、从新学起怎么使用,好麻烦。反正我就是为了省事、避免“麻烦”,一直拒绝川爸给我安利的华为手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喜欢进行思考。

还好,我们生来就有好奇心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攀登知识高峰?

为什么孩子会有“十万个为什么”?

因为我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啊。它会推着我们克服“惰性”,积极思考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只是我们的好奇心很脆弱,要细心呵护,而且,它只有在遇到自信能够解决的问题时才会被激发。

如果问题太难或太简单,都不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也不会让他产生问题解决的愉悦感。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持续地让孩子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为他设定目前他做不到、但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小目标

还要注重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让孩子喜欢学习,要注重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当时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诧异。

在互联网时代,关于事实性的知识在哪查不到呢?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就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所以,相对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来说,我觉得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来得更重要。

但是,威林厄姆说,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希望孩子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等,都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以及大量的联系来支撑。

也就是说,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比如,这段话:

米切尔给游击手哈德森打了个地滚球,哈德森将球扔给了二垒手彼得,彼得上垒,迫使从一垒跑来的米切尔出局,他接着扔给一垒球手爱德华,米切尔没能上垒。

如果我们不了解棒球,就很难理解,但是,如果了解的话,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双杀模式”。

他说,三年级滑坡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事实性知识掌握得少导致的。

低年级学习内容简单,很多孩子都能轻松应对,但到了高年级,对知识广度、深度的大幅提高,一些孩子的知识相对储备不足,于是成绩就“滑坡”了(随后,会专门写一篇来说说三年级现象)。

所以,我们要尽早开始帮助孩子积累事实性知识,带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让他去接触并了解更多有意思的知识。

最后,练习也很重要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练习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畸形产物,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

但威林厄姆提出:没有充分的练习,孩子就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因为,大脑的运转既依赖工作记忆,也依靠长期记忆。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长期记忆是我们存储所有知识的硬盘,而工作记忆,只是大脑在思考时临时存放信息的地方。

不过,因为它的空间有限,所以会导致我们存在一定的思考瓶颈。

而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思考,促使我们将行为和思考进行自动化。

当我们把某一个思考过程或行为自动化了,就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去处理更高层次的问题。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计算的时候,经常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问他4+5等于多少,他们通常会以4为基础,然后往上多数5个单位得出9的结论。

但如果,要解决一个更复杂的计算题,要算56+78等于多少呢?

如果依旧用数数这个方法的话,就需要占用孩子更多的工作记忆,他先要把6加上8,算出等于14,并记下4这个数字,然后再计算5+7,最后在结果上再加上1。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会变得很慢,但是,如果孩子知道6+8=14这个事实,并能自动化这个过程,那么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就相当简单了。

虽然练习很有用,但并不是说简单粗暴的让孩子淹没在题海里,进行“题海战术”。

持续不断的练习同一种技能,是让人感到很boring的一件事情,这样做,对激发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激发孩子好奇心丝毫没有帮助。

那要怎么进行练习呢?

威林厄姆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

1. 分散练习的时间

孩子在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了学习后,那些知识就成为了他们短时记忆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学了就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说学了等于没学一样,全都还给老师了的原因。

如果能够分散时间进行及时的练习,那么这个短时记忆就会成为我们的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保存很长的时间。

孩子的记忆更持久,思考过程更趋向自动化。

具体的练习频次,我们可以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进行执行: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 5分钟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ps:前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第四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五个记忆周期是 2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七个记忆周期是 7天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2. 在进阶环境中进行练习

也就是说变化各种形式,变化各种难度,让孩子在不同的进阶环境中进行同一技能的学习。

举个例子。比如说,还是让孩子学习数学,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掷骰子玩。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蛇梯桌游,还可以玩数独游戏。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上学?原来是大脑本就不喜欢思考啊…

这样,尽量多地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在练习中掌握基本技能。

威林厄姆的这些研究刷新了我们不少认识,但是很多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看了他的书后,越发觉得,孩子通往成功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断地去积累、学习、练习,才能够沉淀和丰富自己,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天性好奇心驱使孩子踏上学习的旅程,然后他知道的越多,通过练习真正掌握的越多,就会萌生更大的好奇心,就越有能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当这个良性循环运转起来时,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不爱上学了。

川妈说说

好多姐妹留言问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阅读?

我一直想专门写篇文章来回应,今天趁此机会简单说说吧。其实答案很简单,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

好奇心

拿最简单的场景来说。

小川小的时候,我们给他读绘本,他也会被周围的玩具吸引,听着听着就分心了。这时候,我就会故意提高声调,故意制造“悬疑氛围”:“哎呀,卷毛老师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啊?有没有得救呢?”

我知道,仅仅因为好奇,他就会赶快过来听故事。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类世界。他心中有无数个为什么,想弄清楚天为什么是蓝的,草为什么是绿色,人为什么会高兴生气......

所以,我们要懂得呵护、积极回应、善用他们的好奇心

当他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时,不急不催;当他一天问80个问题时,也不烦不躁,耐心解答;当我们自己也回答不上来时,引导他通过“研究”寻找答案。

人说,“好奇害死猫”,为了那一点好奇心,命都可以不要,何况学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