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旧臣中,张廷玉鄂尔泰被乾隆极力打击,为何讷亲是个例外?

Adoptionist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不过其当政之初却是手忙脚乱,因为雍正的驾崩过于突然令其接班极为仓促,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几乎没有政治经验,也完全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

不过,好在雍正给他留下了鄂尔泰、张廷玉两大重臣,在后者的帮助下,乾隆才得以顺利接管朝政并及时的稳住阵脚。

张、鄂二人为官数十年,以其对各级官僚体系及朝政运作的熟稔程度,对乾隆初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让乾隆感到不满的是,随着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身边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团。以鄂尔泰为例,其子侄辈多半为总督巡抚,如鄂容安为两江总督,鄂弻为四川总督,鄂宁为云贵总督,鄂昌为甘肃巡抚,鄂乐舜为山东巡抚,可谓满门显贵,家族势力也大为膨胀。

张廷玉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其家族子弟多为达官要职,如其弟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其从子张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张若澄为内阁学士等。此外,桐城张、姚两姓为当地大族并世代联姻,时称“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

鄂尔泰、张廷玉是雍正遗诏中指名要配享太庙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权重,即便二人并无植党企图,但其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争权夺利。

大体而言,鄂尔泰一派主要以满人督抚为主,另有尹继善、史贻直等朝中大僚;而张廷玉的支持者多为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抚。颇具讽刺的是,雍正生前最恨朋党,而其最信任的两位大臣在乾隆朝后竟然成了两大朋党之首领。倘若雍正地下有知,或许也只有尴尬苦笑了。

对于鄂、张两党,乾隆也是心知肚明,其采取的策略是“擒贼先擒王”,矛头直指其首领。首先被打击的是鄂尔泰,其部分原因是鄂尔泰为人傲慢,行事张扬,加上结党营私的吃相外露,因而被乾隆多次降旨“严行申饬”。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仲永檀参奏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善,鄂尔泰及其长子鄂容安相继被卷入,乾隆甚至放出如此狠话,“鄂尔泰应该自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战战兢兢数年后,鄂尔泰于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总算是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节,而且还顺利地配享了太庙。

相比而言,张廷玉就要老道圆滑多了。如时人所说,“张文和(即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张廷玉也不去管它,笑骂任他笑骂,他只想当个太平宰相,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静静地致仕荣归,这辈子也就算功德圆满,再无他求。对此,乾隆也觉得有些过分,说“张廷玉善自谨而近于懦者!”

后来经过乾隆一再打击下,张廷玉自是夹起尾巴,老实做人。据说,其居家期间,日日兀坐家中,终日不发一语。回乡五年后,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讷亲接替那苏图,担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由鄂善接任。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领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故后,乾隆帝命讷亲接任,至此位极人臣。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经略头衔主持大小金川之役。讷亲毫无军事经验,遥坐营帐中指挥,又与张广泗不和,先胜后败,只好久围之计,请朝廷增兵三万,劳师糜饷。乾隆帝对讷亲彻底失望,另遣傅恒代任经略。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押解讷亲回京,授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刀于侍卫鄂实,鄂实监送讷亲到班拦山的时候,命讷亲自尽。


破乞


极力打击说的有点过了。

张廷玉主持编纂了《明史》是清代配享太庙的唯一汉臣。

张廷玉一生其实无打过错,只不过晚年想屡次辞官触怒了乾隆而已。

张廷玉多次在不适宜的场合请求辞官,比如乾隆长子刚死,他请辞激怒乾隆皇帝。后来也是因为受到连坐但只是缴纳之前赐下来的东西而已,没什么大的打击。虽然乾隆多次想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名额除名,但在张廷玉去世之后,仍然还是按照雍正遗命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另外鄂尔泰的打击其实也不打,起初也只是因为有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之间形成了小规模的朋党。皇帝自然是要扼杀这种趋势的。之后因受侄子鄂昌之罪的后果也只牌位撤出贤良祠。

那么讷亲,其实他才是真正被“打击”的一个。当然这个打击也是因为自身原因。

我们知道乾隆十全武功之中有一个是大小金川之战。讷亲被派去当总指挥,但他不懂军事,这方面经验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所以呢导致战事一筹莫展,乾隆很不高兴,之后又被人揭发他却战观望,大小金川之役持有疑议的相关隐情。金川战事的失利,讷亲确有无可推卸之责,然而,深知讷亲素未指挥过军队,在冲锋陷阵方面不擅长的乾隆帝,却也不无知人不明之误。讷亲不过是乾隆帝恶劣情绪下随意抛出的替罪羊,而他的骄愎和无能,又为乾隆帝提供了治罪的口实。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押解讷亲回京,以其祖遏必隆之遗刀,命讷亲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