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平臺強勢“吸金”背後盈利待考

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保險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新燃點。以保險諮詢、評測、推薦為主的保險科技類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近日,大令保獲得睿森資本的一千萬元天使輪融資。事實上,這僅是今年以來,保險科技平臺備受資本追捧的一個縮影。不過,如何保持持續盈利以及在創新過程中尋找創新與風險控制的平衡點也是這類平臺亟待解決的問題。

市場需求引導

年內十餘家平臺融資

大令保近日獲得睿森資本的一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無獨有偶,今年9月多保魚宣佈完成超2億元B輪融資,由雲鋒基金領投,拍拍貸跟投。多保魚表示,新一輪融資主要用於技術提升、體驗改善和保險閉環建設方面。此外,據天眼查顯示,蝸牛保在經過天使輪、A輪融資後,在今年進入B輪融資,融資金額上億元,投資方涉及GGV紀源資本、前海再保險、源碼資本等。

保險科技平臺獲得融資似乎成為一種行業趨勢。《中國保險科技發展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共38家保險科技公司獲得資本支持,其中4家企業一年內完成兩輪融資。2019年上半年共發生13起融資事件,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融資金額較2018年上半年的15.7億有所增長。

緣何保險科技公司備受資本青睞?一位自媒體平臺負責人分析稱,保險產品的專業性以及市場需求是催生這類平臺生成的重要原因。現實中,不少投保人缺少保險知識,無法跟據自身需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預算情況和健康狀況的產品,同時行業內保險代理人平均業務素質也不高,導致投保人缺少自由瞭解專業保險知識的渠道,由此這類保險平臺應運而生。

而從行業角度看,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中國保險科技已經進入了場景化發展階段,著重於產品創新與個性化定製,同時,在這個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開始在保險業務的環節逐步發揮作用。

對此,中國精算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副主任陳輝認為,面向壽險的保險專業中介的發展進入黃金期,隨著互聯網的滲透,消費者正藉助互聯網思維,完成與傳統保險概念的嫁接,並逐漸進入知識經濟智能進化時代。在該時代中,保險知識以最迅速的方式轉化為產品,例如在保險知識的內容方面產生了自媒體號上的“保險課程”等,保險知識形式方面產生了“快保”、“保單管家”、“好賠服務”等,保險知識工具方面則產生了一些創造知識的新技術和新手段等。

冰火兩重天

持續盈利能力待考

冰火兩重天用來形容保險科技類平臺的境遇不為過。據北京商報記者瞭解,除了今年獲得融資的大令保、多保魚、蝸牛保,類似平臺還有小幫保、九尾多保,深藍保等。有該類平臺經營者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此類平臺數量明顯增加,其中有平臺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些經營艱難。

據瞭解,這類平臺多設置了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程序等自媒體平臺並形成自媒體矩陣,通過發佈具有專業性的保險科普文章、小視頻和保險產品測評內容以及出臺測評小工具來吸引流量,同時平臺接入保險產品購買渠道,依靠保險機構給與的佣金來實現盈利。

據多保魚介紹,該平臺自2018年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微博、快手等多個渠道累積超過400萬關注用戶,成交用戶成本一直維持在300元以內,客單價超過5000元,ROI(投資回報率)達20倍。截至今年1月,多保魚用戶總保費規模超過5億元。

不過,並非所有平臺都像多保魚這樣業績光鮮。據業內人士介紹該盈利模式也存在獲客成本較高以及引流較為困難等不確定風險。

有類似平臺的運營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類平臺遵循流量為王,不過流量的獲得也並不容易,平臺發佈的科普文章以及產品測評須足夠專業金和吸引人,流量才會高。而光靠自身內容產生的流量遠遠不夠,還需要利用各類方式進行引流。

同時,流量轉化為產品銷售額也是一道關,產品種類夠不夠齊全,後續服務是否完善也是平臺要考慮的問題。而在目前,此類平臺銷售的產品主要是意外險和健康險,多為一年期產品,如果保障到期後,老用戶脫落,平臺又將花費新的成本來引流,由此導致平臺獲客成本升高。

“此外,獲客成本中還包含這類平臺的前期投入,通常這類平臺由團隊或者公司來運營,前期的技術、人力、物力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固定支出,後期一些技術還需要實時更新,還需要後續資金的投入。”該運營者提醒道。

有專業人士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家平臺平均保險客單價5000元,平均佣金50%,由此可收入2500元,獲客成本是1000元左右,服務人員提成為500(2500*20%),所以一單的邊際利潤是1000元左右。不過加上系統和內容體系的資金支持,固定成本比較高,需要較大的業務量進行分攤。

另有平臺運營者告訴記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保持用戶黏性,一些平臺也會搭建多種社群提供諮詢及售後服務,同時一些平臺也在不斷更新前端設置以及產品測評的手段,讓用戶使用更加便利,通常如果服務做得好,便能有效降低平臺用戶的脫落率。

還有平臺負責人表示,事實上,這類平臺最終需要形成以長期人身險為主導的營銷模式,這樣才有利於長期經營下去。一方面,因為經營長期險產品佣金收入高,例如在一些合作中,保險公司會將第一年的佣金全部返給平臺,另一方面,用戶長期繳費,平臺也能獲得持續的流量和較長期的返傭。

監管整治第三方平臺

牌照成一道門檻

“如今在金融領域,牌照就是敲門磚,有和沒有差別很大。”一位保險科技平臺的負責人表示。

保险科技平台强势“吸金”背后盈利待考

近日,北京銀保監局發佈《關於規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類業務及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該《通知》對第三方網絡平臺(以下簡稱“平臺”)進行了明確定義,認為是指備案運營主體、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許可證(ICP)歸屬機構不是保險機構,為保險機構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提供網絡技術支持輔助服務的網絡平臺。

同時,《通知》規定,平臺不得參與保險業務的銷售、承保、理賠、退保、投訴處理、客戶服務等保險經營或保險中介經營行為。如:保費試算、報價比價、代理查勘理賠、為投保人擬定投保方案、代辦投保手續、協助索賠等。

那麼,該《通知》對以保險科普、保險產品測評、保險超市等為主要內容的保險科技平臺將有何影響?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直言,應該影響較大。《通知》明確了對保險中介活動尤其是保險銷售活動的界定。這些平臺如果沒有取得中介牌照,能做的主要就是宣傳保險知識、保險產品以及市場調研等內容,由於不能進行產品比較,以及協助保險經營,所以平臺的市場話語權和作用或將大減。

而北京商報記者諮詢一些類似平臺的經營者,得到的反饋也是,該《通知》對此類平臺影響明顯。有經營者告訴記者,目前,一些大型平臺也都在積極尋求保險中介牌照,畢竟做大之後,合規可算是第一要務。不過,牌照主要是靠花錢購買,價格至少在兩三千萬,最終能否獲得保險中介牌照也要看自身資質。

“目前平臺的所有保險業務都需要在銀保監會備案。如果拿到牌照,經營的主動權更大,如果沒有牌照則需要掛靠在保險公司或保險經紀公司等中介機構下面,這樣的話,經營受到掣肘,也不利於盈利。”該經營者表示。

而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如果沒有獨立牌照,是否進行了備案也決定著平臺能否銷售保險產品。北京商報記者進入“菜鳥媽咪”微信公眾號,在“在線投保”欄目中點擊購買保險產品時便會彈出“您好,網站正在報備中,暫時無法投保”字樣。

而記者瞭解到,該微信平臺屬於心有靈犀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第三方合作平臺,對此該公司表示,雖然與“菜鳥媽咪”的合作從2019年4月開始,但是報備工作在近期才完成,預計該微信公眾號平臺的保險產品從下週開始進行銷售。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進入在“大令保”微信公眾號點擊“保險超市”欄目時,跳出“平安自駕險-1年期”產品頁面,同時顯示產品處於備案中,並彈出窗口顯示“本站保險服務由小雨傘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保險業務經營許可證XXXX)提供”,不過記者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查閱小雨傘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雨傘保險經紀”)合作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名錄中並無“大令保”這一自媒體平臺。

對此記者在“大令保”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留言,以及撥打杭州大令科技有限公司電話,均未獲得回應。不過,雨傘保險經紀方面回覆記者稱,公司與“大令保”確實存在合作,目前該合作正處於報備過程中。

而從監管的角度看,如果缺少牌照監管,這類平臺也容易滋生一些問題,王向楠分析稱,較之普通的互聯網服務,金融服務對客戶數據和隱私保護的軟硬件要求一般更強,所以有些平臺可能達不到保險客戶數據保護的要求。同時,平臺在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損害保險服務的形象;通過平臺交費也有可能出現資金方面的違規問題;此外,缺少監管後,此類平臺投保、理賠等相關保險服務水平也有可能參差不齊。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皓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