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說起明朝錦衣衛,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沼獄,東廠西廠公公們的爪牙,飛揚跋扈,各個影視劇中也都是各種的黑,讓人毛骨悚然。錦衣衛本是朱元璋所創建,掌刑獄,行偵察、逮捕、審問。於刑部之外,另起爐灶,直接忠於聽命於皇帝。正因有此特權,免不了就會濫用。

但淤泥裡也能長出荷花來,囂張跋扈的錦衣衛裡也是有不少異類,袁彬就是。袁彬(1401年-1488年),男,字文質,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正統四年身為錦衣衛校尉的袁忠辭疾家居,他三十九歲的兒子袁彬代其校衛職,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排長。本來可能和他父親一樣,默默無聞直至死去。但不幸的事還是降臨。

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軍在土木堡大敗,瓦剌太師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帶其北上,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唯有袁彬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剌首領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他對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蒙古人逐水而居,英宗被擄到北方,住的是破舊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風刺骨,英宗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英宗凍僵的腳裹人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他便揹著英宗而行;當英宗仰頭南天,長吁短嘆時,他便反覆開導,堅定英宗回國的信心。

英宗對袁彬的依賴也到了片刻難離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發燒不省人事,英宗急得不知所措, 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經英宗這麼一壓,袁彬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擄時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護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計免遭外族人的玷汙。有一天,也先派人到英宗住處提親,欲將他的親妹妹許配給英宗,以“美人計” 達到逼降的目的。於是袁彬規勸英宗道:“以陛下中原大國之君,若成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氣節喪失,尊嚴丟盡,今後還將處處受制於人。而且,你在作俘虜的時候娶親,會讓人覺得你身為流亡之君,不思返國,卻在敵營貪圖享樂,於大明帝國,於陛下今後的聲譽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顧全大局,辭掉這門親事”。英宗聽罷,點頭讚許。後來,也先又選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覆說:“待朕歸國娶令妹時,再將六女納為媵從,也算不負令妹了。”也先也沒辦法。

當時有個漢奸喜寧,投降也先後屢次為也先出主意,甚至想出讓英宗出面詐城的主意,導致明朝蒙受巨大的損失。這次喜寧又盯上了袁彬,英宗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對付也先逼降之計,是袁彬為他出謀獻策。於是他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寧把袁彬五花大綁,拖到野外,要將他五馬分屍處死。袁彬臨刑前,怒斥喜寧,潑口大罵,喜寧令人趕緊行刑。在這緊要關頭,英宗趕到,他置皇上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將袁彬救下。

事後,袁彬對英宗說喜寧經常挑撥也先,犯我中國,製造邊事,只有除去此人,才有可能回國。於是英宗假意派喜寧回國給也先索取金帛,讓衛士高磐同行。也先同意後,袁彬暗授高磐密書,讓他路經宣府時交給宣府總兵。到了宣府,宣府參政楊俊出城迎接上皇使差,高磐將密書交給楊俊,楊俊引兵將喜寧抓獲,送往北京,處以極刑。也先失去喜寧又遭大明的齊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謀下一時難以降服。景泰元年(1450)八月,將英宗送返,袁彬等人也一同回京。

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輔佐英宗復辟、改年號為天順。英宗在奪門之變後復辟成功,重新當上了九五之尊,袁彬這個患難臣子自然也水漲船高,官職一漲再漲,還被明英宗委任為錦衣衛指揮使。但在錦衣衛指揮使任上,袁彬並沒有一心幫助皇帝剷除異己,他想做忠臣,不想做佞臣,但明英宗卻需要錦衣衛沒有底線的幫他做事,於是兩人在思想上越走越遠,即使袁彬幫助明英宗平定了曹石兵變(奪門之變時的功臣曹吉祥和石亨發動的叛亂),還是被明英宗貶掉錦衣衛指揮使的職務,不過因為兩人有患難之交,明英宗也不好殺他。

這裡就要噴下英宗朱祁鎮了,不知道這位君王哪裡和英字搭上邊了。早期寵信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三大營精銳盡沒,武勳貴胄,朝廷重臣死了六十多位,帝國精英少了大半。當時明軍中沒有能打得嗎?錯,平定越南的張輔就在軍中,可惜沒指揮權,稀裡糊塗就死了。也先利用英宗,詐開紫荊關,一路直奔北京,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說不定又是一次靖康之恥。而英宗也得了個叫門天子的稱號。英宗回來時,很尷尬,因為他被抓時,群臣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景泰沒殺他,只是把英宗關在南宮之中,史書上記載英宗日子過的很苦,但事實是,他被關在南宮生了十幾個子女,這是過得很苦的樣子嘛。英宗復辟,馬上就廢了景泰的帝號,處死了救國於危亡的于謙,這也配得上英這個諡號?就拿袁彬來說吧,處處維護英宗,忠心耿耿,和英宗過命的交情,但英宗復辟後門達陷害他時,英宗只說了一句:隨你怎麼辦,只要留他條命就行。於是袁彬下獄。

袁彬下獄,受盡折磨。當時有個油漆工楊壎為此事憤憤不平,到處喊冤。英宗也不好殺他,只好將袁彬調往南京錦衣衛帶俸閒居,相當於讓袁彬拿提前過上退休生活。在賦閒的時間裡,袁彬把護駕的始末寫成了《北征事蹟》一書。

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駕崩,門達被貶斥到都勻,袁彬官復原職,仍掌管錦衣衛。不久,門達下獄,充軍至南丹,袁彬在郊外設宴送別並贈予金錢。成化年間,袁彬晉遷為都指揮同知、都指揮使。成化十三年(1477年),為前軍都督府僉事掌府事。

弘治元年(1488年),袁彬卒於任上,朝廷賜給他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其母、妻都被誥封為一品夫人,他的子孫世襲錦衣衛僉事。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掌錦衣衛者,率張權勢,罔財賄。彬任職久,行事安靜。

袁彬逝世後歸葬故里,與父母及妻王氏葬一處,形成袁彬家族墓群。墓群前,置放石牲之地約佔三畝之廣,依山丘緩坡自下而上安置石獅一對;石仲翁2具,系頂盔披甲武士;石馬2具,無鞍韉,轡頭與真馬高度相當;石猻2具,伏地錈臥;石羊一對,作跪伏狀。石牲之後為御碑,碑作兩列分立,共6塊,每列各3塊,均為漢白玉。各碑碑頂浮雕雙龍珠與“聖諭”、“諭祭文”等篆額。左第二碑分三段,上段刻“奉天誥命”,中段刻英宗天順六年所制旌表袁彬的誥封,下段刻袁彬自撰《恭紀恩榮銘》。

斗轉星移,幾百年轉瞬即逝,昔日的榮耀早已湮滅,再大的官也化做一堆塵土,最後的榮光也已破舊不堪 ,好在汗青歷歷,訴說著這段故事的傳奇。。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被人破壞了的石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斷頭的石馬。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殘破的石馬。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馱碑的贔屓,這個身上的碑已經倒掉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石碑。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訪明錦衣衛指揮使袁彬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