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笨孩子卻能過鋼琴8級,破局關鍵在三個字。

曹穎最近心情有點差,因為乾兒子強強前兩天拿到了鋼琴8級的證書。看到閨蜜發的朋友圈時,從來百字好評的她,第一次只簡單地評論了句“棒棒噠”。

她想不通,明明同一天出生,自家兒子壯壯三歲成詩,天天被人誇聰明,學個鋼琴卻學得拖拖拉拉的,10歲了才考到三級。閨蜜家兒子強強呢,由於早產,做事總有點笨笨的,卻順利考過了八級。

曹穎花幾天時間給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設,準備再讓兒子努把力。可是,當她讓兒子去練琴時,壯壯表示拒絕,“媽媽,我不想練了,咱不考級了行嗎”?

從開始學鋼琴以來,壯壯這樣的話說了沒有千次也有百次,曹穎見怪不怪,“兒子,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咱再堅持堅持,再努力一點,像強強一樣也拿個8級證書,好嗎”?

然而,這一次,曹穎沒能勸住兒子,壯壯一反常態,摔上琴蓋,衝出了家門。

相信,像曹穎這樣,動輒勸孩子“堅持”,但孩子卻非但沒有因為堅持獲得成功,還因為被父母推著堅持傷了心,最後兩邊都上不了岸的情況不在少數。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成功學上都信奉的是“頭懸梁錐刺股”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看來,一味鼓勵努力和堅持,但凡沒有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和堅持的成功學都是不負責任的流氓行為

她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的結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恆毅力的高低。基於此,達克沃斯提出了恆毅力理論

也就是說,壯壯無法長期堅持練琴,不能像強強一樣拿到8級證書,其實是因為他恆毅力太低。

一、什麼是“恆毅力”?

安琪拉·達克沃斯對恆毅力下的定義是:恆毅力是由熱情和毅力結合而成的一種能力,是對長期目標的熱愛和堅持不懈,是人生得以成功的究極能力。

這裡,包含了兩個因素——熱情

毅力。熱情是前提,毅力是過程。

簡單來說,比之單純的“堅持”,“恆毅力”意味著有一個清晰的長遠目標,並且會一直保持高度的熱情去實現這個目標,哪怕不斷遭遇挫折,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也不會放棄。

新生代育兒導師羅麗娜在她的書《教養力——給父母的12條順勢養育法則》裡,將達克沃斯的恆毅力理論總結為了一段看似雞湯實則十分乾貨的描述:

什麼是恆毅力呢?

恆毅力是一步接著一步走下去;

恆毅力是牢牢抓住自己感興趣又有意義的目標不放;

恆毅力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投入具有挑戰性的練習之中;

恆毅力是摔倒了7次,第8次仍然選擇站起來。

為了更好地衡量恆毅力,達克沃斯還設計了一套量表來測試每個人的恆毅力指數。分數越高,也就意味著恆毅力越高,越容易成功。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恆毅力指數量表

但是,恆毅力指數是可變的,反映的是當下的你如何看待自己,通過刻意練習,它完全可以得到提升。

二、恆毅力高的孩子為什麼更容易成功?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恆毅力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的四個原因

(一)興趣決定未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火種定律”,指的是孩子的興趣就像一粒火種,只要被點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恆毅力包含了兩個因素:熱情和毅力,而決定孩子熱情度的,恰恰是孩子是否對此感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興趣跟人的情感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一般會積極地去完成。而當面對的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便會滋生負面情感,消極應對。

就像上文故事裡的壯壯,他之所以屢屢產生想要放棄的念頭,其實是因為他對鋼琴不感興趣,而不是他對學習沒有毅力。反觀強強,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成功。

(二)箭靶清晰,拉弓更有勁

我們再回頭去看一下關於“恆毅力”的概念:對長期目標的熱愛和堅持不懈。從這裡,我們可以抓取到一個關鍵詞——

長期目標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對兒子馬飛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確實,如果孩子沒有長期目標,或者沒有夢想,父母光是每天不停地勸他堅持,勸他再努力一點,又有什麼意義呢?

而恆毅力指數高的孩子,由於他們心裡有著堅定不移的夢想和長期堅持的目標,箭靶清晰,所以他們每天都十分使勁地拉弓,等於是事半功倍,不成功,怎麼可能?!

就像馬飛,當他找到父親所謂的“箭靶子”後,他的努力彷彿終於找到了出口,進步飛速。而這一切,明顯都得益於父親的啟迪,讓他的恆毅力指數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箭靶清晰,拉弓才能更有勁。

(三)蔡格尼克效應,讓孩子成為“永動機”

1927年,蘇聯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她將受試者分為AB兩組,同時來做一道數學題。當A組演算到一半時,她喊了停止,而只讓B組順利地完成了演算。然後,她讓兩組分別來回憶題目。奇怪的是,沒有完成演算的A組明顯能記住更多的題目信息,而B組的人卻只記住了零星一點信息。

通過這個實驗,蔡格尼克發現,人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之所以會忘記已經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一動機便會讓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後來,這一效應便被稱之為“蔡格尼克效應”。

恆毅力指數高的孩子,因為目標比較清晰,長期處於為目標奮鬥的狀態,“欲完成”的動機始終得不到滿足,所以他會像個“永動機”一樣,不停地去奮鬥,不停地去努力。

比如鋼琴過了8級的強強,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像郎朗那樣的大演奏家,所以他始終不肯放棄。就算因為早產腦子反應有點慢,但只要目標一天不實現,他就一天不會停止練琴。

(四)恆毅力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諸如恆毅力一類真正優秀的品質,都和中藥一樣,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對心理和行為很“松”的人來講,恆毅力可以幫他們強化自控力,而對那些心理和行為較“緊”的人而言,恆毅力可以讓他們提高抗挫力,減少焦慮。

所以,恆毅力指數高的孩子,會自主調節情緒狀態,不會因為過鬆導致一事無成,也不會因為過緊讓自己跌入焦慮的泥淖。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來講,現今這個年代,是拼心理素質的年代,孩子可以掌控自己,已經贏跑了一大半的人。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恆毅力?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提高孩子恆毅力的三個方法

(一)引導孩子找到感興趣又有意義的目標

父母總是在抱怨勸孩子堅持一點用都沒有,可是,他們卻忘了,讓孩子堅持的前提,應該是先幫助孩子找到令他們感興趣且有意義的目標。只有興趣是對的,堅持才有意義。

1.尊重孩子的夢想

許多年以前,有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在為富人放羊。看到大雁從頭頂飛過時,兩個兒子覺得很新奇,對父親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會飛就好了”。這位父親沒有覺得兒子異想天開,而是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們,“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後來,他們果然飛了起來。他們,就是發明了飛機的萊特兄弟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像萊特兄弟的父親一樣,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夢想。因為,夢想就像人體成長多必須的營養素,缺少了它,大腦的營養就會跟不上,思維就會遲鈍,孩子也就會缺乏想象力和創作力。

2.不強加自己的期待給孩子

為什麼很多人一聽到“堅持”這個詞都從內心感到為難甚至抗拒,大約是因為我們從小就因為家長的期望而被迫堅持了太久。可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又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期待強加給了孩子。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投射效應”。

但是,父母必須要認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複製品,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意願無情地強加給他們。不能因為自己喜歡讀詩,就希望孩子成為下一個武亦姝。不能因為自己是音樂老師,就強迫孩子去學鋼琴。

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尋找自己所真正熱愛的興趣,讓孩子去為自己的未來做主。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給孩子“非此即彼”的選擇,等於沒選擇。

3.不要用“霍布森選擇”“套路”孩子

1631年,英國馬匹商人霍布森在讓顧客挑選馬匹時,只容許客人在馬圈的出口處挑選。可是,由於馬圈出口又窄又矮,出來的馬都是瘦馬和小馬。客人自以為已經做了充分的選擇,實則早已被霍布森所套路。後來,人們把這種看似有原則,實則不讓挑選的現象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諷刺的是,我們很多的父母,也像霍布森一樣,看似開明好說話,其實一直在套路孩子。比如,讓孩子選擇興趣班,不是問他喜歡什麼,而是說“繪畫、樂器、舞蹈你喜歡哪一個呀”。孩子天真,被迫做了“選擇題”,但卻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

真正為孩子好,就要徹底放手,不引誘、不套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4.停止≠放棄,是下一個更好的開始

有時候,孩子會在選定某個興趣後,突然失去興趣,想要放棄。此時,大多數父母都會認為孩子是缺乏毅力,實則不是。

孩子還小,在選擇興趣的過程中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選擇到的興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突發性和隨機性。在孩子想要放棄時,父母其實應該慶幸,孩子在及時止損,也許下一個興趣,會是更好的開始。

當然,也有可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難,想要暫停一下。此時,父母應該身體力行,引導孩子重新喚醒興趣。

比如,自己直接參與進去,與孩子一同學習,用自己的成績來鼓勵孩子。或者,幫助孩子先實現一個小目標,用成就感激發孩子的奮鬥欲。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成長性思維,即 I can do it 。

(二)幫助孩子習得成長性思維

恆毅力指數包含了兩個指標,一個是興趣(目標),一個是毅力。搞定了興趣,父母還需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而通常,有毅力的人,都具備一種極其向上的思維——成長性思維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無論身處任何領域,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走向成功。

1.不給孩子設限,警惕習得性無助

李華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三年級,小兒子一年級。弟弟剛剛開始接觸拼音,每天都拼得不亦樂乎。哥哥呢,一聽弟弟出錯就立馬糾正他。很快,弟弟就跑去跟媽媽說,自己不想學拼音了,因為自己怎麼都做不到像哥哥那樣一直不出錯。此時,李華才意識到,大兒子無意識的糾錯行為,卻造成了小兒子的“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理論,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而造成習得性無助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或者家長錯誤的評價和反饋方式。比如,說孩子笨吶,記憶力差呀等等。

正確的做法是,不給孩子設限,善用積極的暗示。比如,李華可以誇小兒子,“你雖然會出錯,但你吐音比哥哥標準。你還小,好好練習,你也會像哥哥一樣,一點錯都不出的”。

2.戰勝最容易放棄的前50個小時

受大腦控制,人們開始學習任何一個新技能,最初的50個小時都是最難熬的,很多人都會在前50個小時裡就知難而退,選擇放棄。然而,一旦熬過了最艱難的50小時,堅持到底,那麼實現目標的概率就會超過50%。這個理論,也就是著名的“50小時法則”。

我們可以在孩子選定興趣時,和他約定一個堅持的時間期限。幼兒園之前,可以約定5節課或者一學期,小學之後就可以約定上半年或者一年的課,再大一點,約定的時間期限當然也就更長。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飛輪效應告訴我們,努力總不會白費。

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裡仍然學不會什麼叫做“堅持”,什麼叫做“迎難而上”,父母還可以教一個心理學理論給他——飛輪效應,你的努力不會白費。

想要讓靜止的很重的飛輪轉起來,一開始推它時必須要用上吃奶的勁。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當輪子轉到某個臨界點時,飛輪會因為慣性,自己轉起來,此時,就不需要我們再費力氣去推了。

3.成功是成功之母,刻意練習要配合階段性目標的設定

想要讓“堅持”成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貢獻出了最好的方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過程,會讓孩子有目標地持續進步,提高孩子的堅持度,為孩子的心理賦能。但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刻意練習一定要配合階段性目標的設定。

比如,孩子的目標是當畫家,但是當畫家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可以做到。此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設定一些階段性的可實現的小目標——幾年級時考過幾級,學校的繪畫比賽拿到一等獎,考上中央美術學院等等。

隨著這些階段性小目標的實現,孩子會被成就感推著,越來越恆毅地往前走去。

4.巧用“二八定律”,多獎勵讚揚孩子

管理學理論上有一條“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說,促使一個人進步,應該給他20%的壓力和80%的動力。20%的壓力來自批評和懲罰,80%的動力來自贊揚和獎勵。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壓力,但也要多獎勵和讚揚孩子。

“笨孩子過鋼琴8級,聰明的卻難以堅持”:破局關鍵,在這三個字

讚揚越多,孩子的學習動力越足。

在孩子完成了小目標時,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在孩子某件事做得好時,不吝詞彙地進行大力表揚。

需要注意的是,讚揚孩子要有理有據,不要每次都說“棒棒噠”,要說“這幅素描的陰影畫得可真好”“媽媽雖然不懂音樂,但你把這首歌彈出了快樂的感覺”,摳取細節進行表揚。獎勵起來呢,要多一些精神獎勵,少一些物質獎勵,小心獎勵變誘導。

(三)父母的耳濡目染勝過一切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耳濡目染的教育勝過一切的天價培訓班。要提高孩子的恆毅力指數,父母的言傳身教意義非常。

但是,就像達克沃斯說的,“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要先自問,你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少的熱情和堅持,接著自問,你的教養方法鼓勵孩子效法你的可能性有多高”,引導孩子之前,父母先要努力去錘鍊提升自己的恆毅力。

我們要身體力行地去做一個開放的、勇於接受新事物的、抗挫力強的父母,然後再通過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時光,陪伴孩子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去搭積木、拼拼圖,以此來教會孩子什麼是堅持。

四、總結

孩子的夢想雖然無關父母,但父母可以提供無條件的支持。

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為他們提供無條件的支撐,不做不良行為的“表率”,不讓孩子對自己失望,同時,我們還可以告訴他們,“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