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弋於醫卜與廟堂之間的民國傳奇人物---吳佩孚

亂世續春秋——吳佩孚

民國時期,有不少奇士怪傑,如特立獨行的辜鴻銘,狷介率真的劉文典。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軍閥之中,也有一位與名士類似的人物。他有一腔豪情,一點書卷氣,一點狂狷氣,他便是秀才將軍吳佩孚。

在北洋眾多軍閥中,吳佩孚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民國十三年九月八日,吳佩孚成為首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美國人如此看重吳佩孚,源自他的實力。1920年,吳佩孚擊敗皖系,聲名鵲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吳佩孚讓12萬奉軍在山海關敗北,吳佩孚來到了人生巔峰。

曹錕賄選成功後,把吳佩孚升為直魯豫巡閱使。當時吳佩孚虎踞洛陽,在其最鼎盛時期,擁兵數十萬人,其中直屬部隊五個師和一個混成旅十餘萬人,控制著直隸、陝西、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地盤,勢力驚人。

遊弋於醫卜與廟堂之間的民國傳奇人物---吳佩孚

常言道,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吳佩孚個人能力如此之強,能和他說上話的人也就不簡單了,更別說他的結拜兄弟。吳佩孚就有這樣一個結拜兄弟,名氣雖不到吳佩孚,但在當時他卻是人人都希望拉攏的人才。

這個人就是在民國有著奇才之稱的張其鍠。有人說,縱觀整個北洋時代,學問與謀略最出眾的就是楊度和張其鍠,可見人們對張其鍠能力的認可。張其鍠有一個絕技,“占卜”,就是預測能力超強。

張其鍠,廣西桂林人,晚清進士。此人熟讀經史子集,對命理、星相之類術數也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為“張鐵口”。在結實張其鍠結實吳佩孚前,他曾在湖南任知縣以及南路巡防隊、南武軍統領等職。

1918年6月,湖南督軍譚延闓委託張其鍠去衡陽見吳佩孚,希望兩家能結成姻親,目的是能實現強強聯合。這次見面,姻親是實現,可張其鍠和吳佩孚一見如故。交談深入後,兩人互相欣賞,兩人結為兄弟。

遊弋於醫卜與廟堂之間的民國傳奇人物---吳佩孚

吳佩孚對張其鍠的名字也略有耳聞,尤其對術數頗有研究,於是決定讓張其鍠為自己算上一算。吳佩孚生於清朝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寅時,八字為:甲戌,戊辰,己酉,丙寅。

張其鍠研究一番後,得出一個結論:玉帥(吳佩孚),貴造乃己土生於辰月,是為春月之土。乙木偏官藏遁於月建,頗有力,但乙酉合金,所以‘合煞留宮’,要取正官做用神。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張其鍠認為吳佩孚51歲、52歲這兩年可能有劫難,要非常小心。張其鍠還補充了一句,在“六十五歲戊寅、六十六歲己卯,恐怕難過。如果衝過了這關口,壽限可就長了,至少能夠活到九十歲。”

那麼,張其鍠的預言是否靠譜呢?歷史告訴我們,張其鍠確實是預測天才。1924年10月,當吳佩孚率領10萬大軍與張作霖激戰正酣時,馮玉祥突然發動“北京政變”,這年吳佩孚剛好51歲。第二次直奉戰爭讓吳佩孚直入谷底,率殘部敗走天津,一路南逃武漢。

在逃跑時,段祺瑞派出殺手暗殺他,吳佩孚更是一夜白頭。反觀張其鍠,因在直奉擊敗國民軍佔領北京時功勞很大,後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病去世,終年66歲。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為吃餃子的時候被骨渣刺傷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土肥原賢二忌恨吳佩孚對其出言不遜,想拿吳佩孚開刀,殺雞給猴看。結果日軍醫奉命向吳佩孚注射了劇毒,這位顯赫一時的大軍閥(上過美國時代週刊封面)連遺言都來不及向家人交代一聲就死了。

1940年1月21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辦了盛大的追悼儀式。蔣介石親臨致祭並送輓聯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於北平玉泉山,由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國軍政要員等近萬人參加。

吳佩孚出身貧寒。父親在世時,節衣縮食送其入私塾讀書,希望他能通過讀書出人頭地。但其父於1890年因病去世後,生活困難,只得中斷學業,入蓬萊水師當兵謀生。吳佩孚六歲時入私塾讀書,十四歲那年進人登州府水師營為學兵。兵事餘暇之際堅持讀書自學,還特別喜歡研究術數《六壬大全》、《柳莊相術》、《李虛中命書》之類書籍研究得滾瓜爛熟。憑著刻苦自學的功力,二十二歲時(一八九六年)考上秀才。沒想到中了秀才第二年因得罪當地一個豪紳,被革去功名,並且受到通緝,只得離鄉背井,從山東來到北京,在街頭設卦攤,以卜卦、算命為業營生。

吳佩孚的新婚妻子染病死去,給了吳佩孚沉重的打擊,無處排憂解難的吳佩孚很快就粘染上了煙癮。

不久後,吳佩孚煙癮越來越大,花光了身上的錢,這時他終於清醒了過來,帶上一群朋友跑到煙館大鬧了一場,把整個煙館都給砸了。

煙館老闆告上衙門,吳佩孚在朋友的掩護下逃往了北京,但他的秀才功名被官府以“行為不檢,有辱斯文”為名革除了,從此,吳佩孚想靠科舉飛黃騰達的理想徹底破滅。

逃到北京的吳佩孚,舉目無親,只好靠給人算命為生,飢一頓飽一頓的過了一段落魄日子。可是這樣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吳佩孚的堂兄吳亮孚一語點醒夢中人,勸吳佩孚投筆從戎,即可圓了兒時的夢想,又有希望奔個好前程。吳如夢初醒,投入了天津淮軍聶士成部,當了一名勤務兵,正式走向了成就他一生的軍事生涯。

1898年,在北京城當了一年多算命先生的吳佩孚得到親戚的幫助,進入天津聶士誠部當兵。

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聖人不在廟堂就在醫卜之間。顯然,吳子玉徘徊在兩者之間,命運使然讓他走上廟堂執掌軍權,當時的環境背景決定了這在歷史上再難上演這樣的人生傳奇,真乃時勢造英雄,故而中國的歷史品味才有真正的韻味和底蘊。

遊弋於醫卜與廟堂之間的民國傳奇人物---吳佩孚

一個偶然的機會,吳佩孚發現上司郭緒棟在公文中用錯了一個典故,就本能地指正了出來。這個郭緒棟正好不是個心胸狹窄的人,他不僅沒有怪罪的吳佩孚的唐突,還很欣賞吳佩孚學識。他得知吳佩孚是秀才出身後,大為讚賞,二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郭緒棟說:“人說秀才遇見兵,我是在兵裡頭遇了秀才,我還是不第秀才,好意思叫你做我的下人嗎?枳棘非棲鳳之地,我得替你想想出路。”

在郭緒棟的大力推薦下,吳佩孚很快就從普通士兵轉任為更能發揮出他才能的文書。後來吳佩孚又靠著自己卓越的學習能力考上了北洋無備學堂,畢業後便開啟了他的發跡之路。郭緒棟這個人,慧眼識珠,心胸寬廣,是吳佩孚的伯樂與恩人。而吳佩孚也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一直不忘郭緒棟的知遇之恩,窮其一生都在報恩。吳佩孚功成名就後,漂泊半生的郭緒棟有了衣錦還鄉的想法,他想做山東省的省長,他對吳佩孚說:“如果能在家鄉露露臉,死亦無憾。”郭緒棟的這個請求著實讓吳佩孚很為難,因為當時的山東省省長是曹錕的親信參謀長熊炳琦。但為了滿足恩人郭緒棟的心願,吳佩孚還是與上司曹錕若磨硬泡起來,終於成功把山東省長的寶座給郭緒棟弄到手了。

歷史處處是偶然,翁姓豪紳一腳踢沒了一個秀才,踢出了一個軍閥;歷史處處是巧合,如果沒有郭緒棟,就不會有吳佩孚的叱吒天下,如果沒有吳佩孚,也不會有郭緒棟的名震山東。

吳佩孚的所作所為刺痛了段祺瑞,更令段祺瑞對這個昔日的學生感到寒心。吳下令罷免曹吳兩人的一切職務,皖直兩系公開決裂,雙方各自備戰,大戰一觸即發。此時,遠在關外的張作霖也坐不住了,以調停人身份來到保定,意欲從中牟利。局勢稍有緩和,吳佩孚卻是不依不饒,仍然堅持解散安福系,懲辦徐樹錚的主張不變,並向段祺瑞下達了最後通牒。段祺瑞看到通牒後怒道:“如果一定要罷免徐樹錚,便必須罷免吳佩孚。”張作霖嘿然一笑道:“這......恐怕辦不到。”段祺瑞恨聲說道:“辦不到也得辦,你們不辦我來辦。”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言不合便開打。既然談不攏,那就武力解決了。

直皖兩系出動的兵馬人數雖然大體相當,但實際上直軍的實力並不如皖軍。

皖軍無論是器械裝備,兵員素質,訓練程度都較直軍為優。戰前,張作霖曾探曹錕的口風,問他把握幾何,曹答道子玉的把握便是我的把握。確實,雖然雙方實力懸殊,但常勝將軍吳子玉智珠在握,一切早在他的籌算之中。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吳的這首詞就是模仿岳飛的這首而作,甚至韻腳也如出一輒。就從詞本身來說,算不得很好的作品。無論從用詞遣句還是音律上,都遠不如岳飛的原詞。考慮到軍中文化不高,吳佩孚又以此為軍歌傳唱,故而這首詞的通俗性還是不錯的。但詩詞畢竟是表達情感寄託志向的,吳又一向以關岳自況,兩詞表達的感情和主題實則是相通的。岳飛詞中難掩的是收復中原,矢志北伐的激越之情。吳詞中表達的則是驅逐韃努,恢復中華的愛國之意。從這一點上看,詞雖未得其形,其神已具焉。

吳以詞為軍歌,一路高歌,頗有壯士長歌入漢關之意味。一路上,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燕趙悲歌,聲動四野。5月31日,吳佩孚抵漢,武昌市民及青年學生手持鮮花夾道歡迎,吳欣然受之,並發表演說,責罵段祺瑞政府是妖孽亂京師,發誓要揚國威,除國賊,博得一陣陣喝彩。6月1日,吳佩孚再次發表演講,聲稱此次北來有三個目的:一是驅逐日本在北京勢力 二是破壞安福系 三是竭力使中國脫離軍人統治。單從口號而言,吳佩孚不僅是一個愛國軍人,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民族英雄。然而,吳佩孚本身雖不乏一時激越的愛國之情,但提出此主張實則也包含現實政治的利益訴求。從本質上說,吳仍是一個軍閥,又怎麼可能超出自身,讓中國脫離軍人統治呢。然而無論如何,這位昔日沉默寡言默默無聞被軍中同僚視為傻子的吳佩孚已成為名聲大噪的革命將軍,聲望之隆,一時無兩。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大概便是如此。

吳佩孚的所作所為刺痛了段祺瑞,更令段祺瑞對這個昔日的學生感到寒心。吳下令罷免曹吳兩人的一切職務,皖直兩系公開決裂,雙方各自備戰,大戰一觸即發。此時,遠在關外的張作霖也坐不住了,以調停人身份來到保定,意欲從中牟利。局勢稍有緩和,吳佩孚卻是不依不饒,仍然堅持解散安福系,懲辦徐樹錚的主張不變,並向段祺瑞下達了最後通牒。段祺瑞看到通牒後怒道:“如果一定要罷免徐樹錚,便必須罷免吳佩孚。”張作霖嘿然一笑道:“這......恐怕辦不到。”段祺瑞恨聲說道:“辦不到也得辦,你們不辦我來辦。”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言不合便開打。既然談不攏,那就武力解決了。

直皖兩系出動的兵馬人數雖然大體相當,但實際上直軍的實力並不如皖軍。

皖軍無論是器械裝備,兵員素質,訓練程度都較直軍為優。戰前,張作霖曾探曹錕的口風,問他把握幾何,曹答道子玉的把握便是我的把握。確實,雖然雙方實力懸殊,但常勝將軍吳子玉智珠在握,一切早在他的籌算之中。

戰事初起,皖軍借器械之利,兼有洋兵開路,氣勢如虹,連戰連捷,直軍東線漸漸不支。恰在此時,奉系前衛百人到達,皖軍誤認為奉軍已參戰,氣勢為之一挫。吳佩孚則採取避敵鋒芒,以逸代勞,隨機應變的方針。7月16日,是日雷電交加,大雨滂沱,皖軍大炮失效。吳喝得酩酊大醉,親率一隊,奇襲皖系軍西路軍主將曲同豐司令部,一舉擒獲西軍主將曲同豐。在火車上日日置酒高會的總司令段芝貴聽到曲同豐被擒,嚇得趕緊抱頭鼠竄。主帥既逃,指揮中樞被毀,皖系覆敗之局已難以扭轉。前後五天不到,皖系經營多年的精銳部隊就全部瓦解。段祺瑞見大勢已去,被迫引咎辭職。曹錕被任命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直皖戰爭使吳佩孚大出風頭,英帝國主義甚至稱吳為新中國的大英雄。當然,吳佩孚對洋鬼子這些恭維全然不領情,因為他完全就是個土鱉。

吳佩孚深知亂世之中,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因此吳回到洛陽加緊練兵。旋即吳佩孚派兵入鄂,揮師入川,又令心腹張福來督軍河南,全據中原形勝之地。眼看吳佩孚形勢益漲,自持調停有功的張作霖卻心中不高興。在他眼中,吳佩孚不過一區區師長,如何敢與自己平起平坐,同稱大帥。由於直奉間利益分配不均,一場大戰又在所難免。奉軍趁吳佩孚在洛之隙,乘地利之便,擊敗曹英部,佔領天津一帶,直逼京畿。直軍第五旅旅長董政國臨危受命,效仿田單火牛計,以母牛為前驅,敢死隊隨後,擊破奉軍地雷陣,在長辛店大敗奉軍。奉軍經長辛店一戰,軍無鬥志,一敗再敗。而吳佩孚又早行釜底抽薪之計,與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約為兄弟,讓他按兵不動,又在奉軍內部招降納叛,分化瓦解,讓他後院起火。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奉軍終全面崩潰。吳佩孚輕描淡寫,隨手破敵,可謂是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戰勝奉張後,直系獨領中樞,吳佩孚也迎來了其一生最為輝煌的洛陽開府的鼎盛時期。一時間舉國之內,只知有吳佩孚,而不知北洋政府。

1923年,吳佩孚50歲生日,雖登報謝壽,但仍然有七百多人專程為他祝壽,就連攝政王載灃也送上大內珍玩作為賀禮。大名鼎鼎的康有為也前來祝壽,並親自撰寫壽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此聯將吳佩孚比作周武王,極言吳武功之盛,暗喻一統全國之意,正合吳佩孚武力統一的想法。吳佩孚看後大喜,當即賞了康有為四百大洋。

這是他一生的巔峰時期,八方風雨會中州也是他人生最得意之時的寫照。他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被稱為中國最強者。

吳佩孚熟讀古書,深明易經,他並不是不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然而一連竄的勝利使吳佩孚衝昏了頭腦,加之骨子裡的狂傲之氣,以天下第一人自居的想法油然而生。其時,吳佩孚既有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心,待人接物也更加目空一切,頤使氣指。吳佩孚一向以關羽岳飛自居,卻也不經意學得了他們的短處。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驕傲自大,吳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世人皆知,關羽最終以短取敗,敗走麥城。吳佩孚不以此為鑑,難免重蹈古人覆轍。吳佩孚的驕橫跋扈引起了直系以外各軍事力量的恐懼不安。在直皖和直奉戰爭中先後戰敗的段祺瑞張作霖,對吳佩孚一直恨之入骨,耿耿於懷。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運,終於使得兩個失意的人攜手走到了一起,來對付眼前共同的敵人。尤其是張作霖,他自被吳擊敗後,深感恥辱,回到東北整軍經武,臥薪嚐膽,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與吳佩孚再決高下。

1924年9月,張作霖借支持皖系盧永祥為名,進軍榆關。吳佩孚則做出了向盧張同時開戰的決定。9月17日晚,吳佩孚在北京四照堂召開軍事會議,這便是有名的四照堂點將。大戰在即,吳佩孚卻身著短衫,意氣風發,歪坐在桌邊宣讀討奉宣言。吳佩孚每唸到一個將領的名字,便宣佈一道作戰命令。當唸到總司令吳佩孚的名字時,總統府的全部電燈驟然熄滅,這似乎已預示了吳佩孚失敗的命運。

直軍此次投入的總兵力達四十萬,奉軍為二十五萬。以兵力對比,直軍佔有很大優勢。但吳佩孚深知奉軍經過幾年準備,又有日本外援,難以速戰速決,便決定在九門口山海關方向拖住奉軍主力,繼而由熱河出兵,威脅東北,使奉軍顧此失彼,再用海軍在葫蘆島登陸,一舉結束戰爭。故而九門口的爭奪便成為此次戰爭的重中之重。奉軍張學良郭松齡部一路猛攻,先後攻佔九門口石寨等戰略要地。吳為挽回頹勢,於10月12日抵達山海關前線指揮。同時命馮玉祥出兵熱河,策應山海關方向戰事。就在雙方鏖戰正酣之際,後院的一股沖天大火卻打亂了吳佩孚的部署。事情原委是這樣的:吳佩孚一向剛愎自用,老子天下第一,又把部下分為三六九等,不善於撫卹,故而內部矛盾重重。馮玉祥性情耿介,不隨流俗,治軍理政都自成一格,故而不受吳佩孚喜愛。吳佩孚五十大壽,馮玉祥竟派人送上清水一罈,並奉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批條。吳佩孚雖表面讚許,內心卻十分厭惡。雙方矛盾由此也越積越深。直奉戰事再起,吳佩孚知馮玉祥素來驍勇,不得已起用其為第三路軍總司令。馮玉祥在戰前早與孫嶽胡景翼結為聯盟,準備反叛吳佩孚。同時馮玉祥又派人與張作霖暗通款曲,頻送秋波,與張作霖共商討吳事宜。吳佩孚親率主力赴山海關督師,馮玉祥認為時機成熟,遂回師北京,倒戈囚曹,迫吳下野。

馮玉祥圍魏救趙,攻敵必救,果然奏效。吳曹本是一體,曹錕既囚,吳心亂如麻,自知大勢已去,遂命張福支持對奉戰事,自率一部回師討馮。不想一向被吳佩孚視為周倉的張福來卻辜負了吳佩孚的信任,在吳佩孚走後,也隨即上船溜走。二十萬大軍無人節制,奉軍趁機猛攻,隊伍潰亂,因而敗北。在國民軍步步緊逼下,有人勸吳退入租界,吳呵斥道:“堂堂軍人,託庇外人,不可為也。”吳佩孚臨危不懼,再次顯示出其過人的風骨和氣節。在海軍的仗義接應下,吳佩孚終於逃過此難,全身而退。吳幾經輾轉,先回河南,後又倉惶逃奔湖南。昔日威風凜凜的大帥終於從權力的寶座上跌落,成為困於淺灘的潛龍。

所謂潛龍勿用,可吳大帥雖寓居山野,流落江湖,仍幻想著東山再起。他滿腦子的舊思維舊傳統,已適應不了現代的時勢。他在政治上的失敗已是註定,即使一度迴光返照,也逃脫不了黯然落幕的宿命。

1927年10月10日,在武漢再起的吳佩孚被北伐軍徹底擊敗,吳軍主力全部被殲。吳大帥再次過起了飄零江湖,東躲西藏的日子。在經歷了兵困白帝城,感嘆白帝春深後,吳佩孚率衛隊北上,投奔張學良。張學良執子侄禮,敬吳為世叔,安排吳在北京什錦花園居住。從此,吳佩孚徹底告別政治漩渦,過起了清閒的小日子。儘管華北失陷後,日本特務機關一再籠絡吳佩孚,一向清廉自守吳大帥自然是拒不合作。1939年,吳佩孚不慎染上牙疾,雖延日醫開刀,終藥石無工,搶救無效而死。一代梟雄終赫然長逝。正是憑藉一腔豪情,一股正氣,一點書卷狂狷氣,吳佩孚拒絕了英美,拒絕了蘇聯,最後拒絕了日本請他出山作傀儡的請求。吳佩孚死後,政府追悼,士民流涕,名留青史,光照後世,也算無愧於關岳了。

我們常說蓋棺定論,可是蓋棺之下真的就可以定論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歷史人物是複雜的,所謂“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歷史人物是變動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奪時。”歷史人物是多面的,他有史書、文學、民間三種形象。這三種形象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更有許多相互矛盾與牴牾之處。評判歷史人物,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隨意臧否。應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更多地體察人物的內心。

因此,以一種怎樣的的方式來闡述和解釋歷史更為合理呢?我想應該是人文情懷,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切關照。而人文情懷中首要的便是對人本身的重視,注重對人物的研究,這也是我作此文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