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的民俗

荆泉 |“报喜”的民俗

“滕州日报”

关注我们!

荆泉 |“报喜”的民俗

在滕州西部微山湖畔,家里的媳妇生了孩子,有去娘家“报喜”的民俗。

“报喜”的差事一般由本家或本村年龄在十五岁以下的男童参与。一般是主家在头一天下午通知男童的家长,头天晚上需男童早早地睡下,第二天早上要早起换上新衣服去主家报到。当天早上,主家简单管了早饭,男童便挎着箢子直奔亲戚家去了。

“报喜”需要步行。箢子里装一本用红布包着的书。箢子装书的寓意是主家后继有人,诗书继世,用红布包着代表吉利。箢子内装书还有一层含义是,说明孩子降生在有福之家(书与福近音)。如果媳妇生的是男孩,箢子内装一本书即可,如果生的是女孩,还要在箢子上别一朵花。

故,在路上有人看到挎着箢子的男童,就知道是去“报喜”的。所有的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有好事的还会问是哪个村的。某某村某某家又增丁添才了,真是喜事啊。

男童到了媳妇的娘家。娘家的人接过箢子一看就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时候,报喜的男童故意在娘家的大门口喊:“报喜的来了!”这样,里面有了准备,出来接过箢子的就是媳妇的母亲。此时,媳妇的母亲常会忍不住激动地摸眼泪。

娘家人接过箢子后,“报喜”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一半。

报喜男童稍坐后,娘家人便要问:“送‘祝米’的时间是几月初几?”男童需把这个时间准确地报上来。

接下来,娘家人便开始准备待客了。虽然是“小客”,但是也不能怠慢。有时候邻居们也会来帮忙招待,目的是想沾一下“喜气”。

招待“报喜”的人,最主要的是擀饼,一般要擀九十九张糖饼。然后是做菜,一般家庭是四个菜,稍微殷实的会准备六个菜。在吃饭时,还有作陪的。作陪的一般是媳妇娘家的侄。从称呼上来说,与“报喜”的是平辈。第一次参与“报喜”,往往很拘束,因为吃饭时,要被安排在上首,很不自在。遇到年龄稍微大一点的陪客的人,还要敬酒,讲究很多。

酒足饭饱后,“报喜”的男童便挎着箢子要走了。娘家人要把擀的糖饼放满箢子,在送客的路上,还要交代几句:“在路上饿了别忘记吃,遇到“讨喜”的,要分给人家糖饼吃。”

“报喜”的男童在回来的路上,除了满足自己对糖饼的需求外,往往会把箢子内的糖饼都分给“讨喜”的,目的是让新出生的小孩结一个好的人缘。

男童返回主家后,简单地把“报喜”的工作一交代,就可以回自己家了。“报喜”的差事也算是完成了。

为了犒劳“报喜”者的功劳,主家还要拿出赏钱给男童的家长。在几次三番推让后,一般男童的家长不会要赏钱,因由是,都是本村本家近门亲戚,帮忙是应该的。

我小时候也参与过几次“报喜”的差事。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讯的方便,现在“报喜”也没这么复杂了,一通电话就解决了。但是,“报喜”的民俗却是一直保留着。

荆泉 |“报喜”的民俗
荆泉 |“报喜”的民俗

☀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微信ID:tengzhouribao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