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途渺茫,投資大佬變微商,放低身段背後的低風險創業

錢途渺茫,投資大佬變微商,放低身段背後的低風險創業

情景一:一個投資人和一個創業者約定在咖啡廳面談投資事宜,溝通過程中,投資人盛氣凌人,話語間似乎一直在表現作為資方的優越感。最終丟下一句話,說項目不行就不考慮了,於是起身離開,騎著摩拜走了。創業者支付過咖啡費用後,嘆了嘆氣,開著跑車回公司了。

情景二:最近投資圈的大佬們開始做起微商了,涉及茶葉、珠寶、手錶、文玩等產品,他們說有些微商做的好,淨利潤都頂的上一個上市公司了。身邊一位投資集團的董事長在長城腳下開了一個攝影棚,專門給遊客拍照,每張10塊錢,一年下來賺了一千多萬。

這兩年大環境不好,沒有風口又遭遇資本寒冬,LP向頭部基金集聚,原先靠基金管理費、講課站臺、當企業顧問,日子過的還算滋潤。可是現在只能放低身段開闢副業掙錢了,這背後是他們意識到,特殊時期追著風口賺快錢,平常時期低風險創業穩穩當當地賺小錢。

創業猶如一場賭博,風險係數極高,只不過這種賭博少了點幸運,多了些事在人為的努力。往嚴重了說,創業自殺、妻離子散、債臺高築;往輕了說,焦慮煩躁、身體消耗、日漸消瘦。我們經常看到企業納斯達克敲鐘的高光時刻,可真正的常態是創業者整天為房租、人員工資而焦慮發愁。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互聯網創業企業中,10%拿到了天使投資,2%實現了A輪融資,0.8%實現B輪融資。最後,B輪到C的只有四分之一,佔到全部5萬家創業企業的0.2%,即千分之二,實現上市或併購的更是少之又少,企業生存週期超過5年的,據說有五萬分之二。個人認為創業者的心態很重要,不要整天想著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的家庭;不要整天想著戰略規劃、融資上市,先腳踏實地做生意掙好每一分錢。

優秀的企業家從來都不是冒險的人,而是更善於控制風險的人。投資大佬們為何選擇做微商,這背後遵守的就是“低風險創業”的底層邏輯。

錢途渺茫,投資大佬變微商,放低身段背後的低風險創業

低風險創業,首先是根據自己前期積累的人脈、資源和經驗選擇合適的行業,行業本身儘量不受限於大環境的週期性波動,有足夠大的市場規模和高頻需求。其次找到市場痛點設計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不斷降低邊際成本。然後在財務投入上多利用股權融資,尋找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把利益分配機制搞好,而不是賣房獨資創業自斷後路。在時間上多利用空閒業餘時間做嘗試,避免所有的時間精力全部壓在一件不確定的事情上。最後,創業項目輕資產、輕模式、好操作,一旦出現致命危機也能及時全身而退。

我們以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為例,他喜歡讀書,有央視主持的積累,聲音有親和力,鏡頭感好,觀眾緣好。正值知識付費的風口,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成就了人生一項重要事業,解決了人們對知識的快餐式需求的市場痛點,前期通過對知識的產品化標準化輸出,以代理模式低成本複製推向市場。不需要龐大的研發團隊,生產管理,物流倉儲,一個人撐起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這就是低風險創業的案例。

前幾天,一位做企業品牌服務的創業者向我訴苦,他說大環境不好,很多企業都在自保,哪還有多餘的錢搞品牌建設。公司沒業務,白養著員工和房租,半年下來虧了100多萬。現在只能不斷嘗試新業務,只要能掙錢就行,即便脫離了當初設定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範疇。要麼在風口期使勁賺一把後離場,夠一輩子吃喝;要麼找到一個穩定的項目,雖然掙錢不多,但不用擔驚受怕。創業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相信大多數創業者的創業初衷是過上好日子的同時順便實現下夢想,僅此而已。

錢途渺茫,投資大佬變微商,放低身段背後的低風險創業

對此,關於低風險創業,在這裡說兩點建議:

有創業想法後先彆著急離職,在工作之餘嘗試新項目,正好也可以藉助現有的平臺積累資源和人脈,為己所用。這樣也不至於在創業初期因為沒有收入來源而囊中羞澀,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低風險創業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切勿跟風激進,微商之所以盛行就是因為不需要投資、不壓貨、微信是現有的銷售渠道,工作時間自由、賣出即賺到。所以創業要做輕模式,確定好產品和服務就要創新渠道,創造複利增長的空間。

創業高風險主要體現在資金風險上,減少資金投入將直接降低創業風險,一是吸引合夥人資金入股平攤經營風險,二是選擇性的減少房租、人力、固定資產的投入。以名創優品為例,開店採取GP/LP的模式,投資商負責開店的所有資金,品牌方負責整體運營,最後按比例分潤,不需要承擔任何資金壓力。有的創業者前期為了降低成本不註冊公司而是成立工作室,招募兼職員工,沒有實際辦公地點,大多在線上溝通,等到有正向盈利再向公司過渡。

創業,活著才是王道,其他都是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