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老子家里有框


张良、萧何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也许众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虑,为何在韩信加入之前,确是僵持不下,而在韩信加入后,才扭转局面呢?

项羽的实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艰难

在刘邦的手下有着众多运筹帷幄之人,而若论勇将,却只有樊哙一位,可以说刘邦的军队基本上只是用脑子在打仗。

而反观项羽,在楚汉相争初期,手下兵强马壮,垓下一战后,在项羽手下士兵的心目中他就是战神,士气高涨,坚不可摧,且项羽本人勇猛无双,又有亚父范增辅佐,想战胜此时的他们难如登天!

张良、萧何尽力而为,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开局

虽说项羽有亚父范增辅佐,但心高气傲的他显然更相信自己的实力,大权在手,却不肯分权与手下将领。赢了,众人可以保持沉默,可一旦输了,那便是一股庞大的怨气!<strong>萧何在汉初三杰中更多是一个大管家的身份,凭借着他出色的谋划能力,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良好的后勤保障也不断地为前方战场提供有生力量,论对大汉是否尽心尽力,萧何问心无愧。

有人说张良与韩信的差距是什么?这就好比设计者与实干家的差距,在张良的计划中总是不断的设计圈套,引诱项羽上钩,试图以绝对的智慧碾压项羽,可惜项羽虽与张良相比没有多少脑子,但无奈西楚霸王名号响亮,没有三四百人哪敢在他面前撒野,在不断的尝试中,张良也许已经找到了对付项羽的办法,但历史的安排总是很有趣,张良的任务已经完成,下面将由韩信收尾。

脑子很重要,拳头也得硬

<strong>

韩信很清楚项羽的弱点在哪里,自从亚父范增离开以后,项羽日渐独权,但无奈他水平有限,脑容量太低却又“勤奋好学”,导致破绽百出,难以克敌。想对付项羽其实很简单,关键只在一条——舍弃!<strong>项羽一生有过无数的对手,每一个对手,包括张良在内,主要战术都是先擒项羽,再清楚军。可惜项羽太过于可怕,别说擒住他,就连近身都难,若想克敌,只有舍弃。

项羽虽逆天,但楚军终究只有一个项羽,若能先清楚军,纵使项羽再牛,又能怎样?汉军的实力虽不能与楚军硬抗,但凭借着韩信的战术,自保不成问题,先打你个措手不及,等你回过神来,准备搏杀时,逃之夭夭,走为上计。这样项羽的力量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围垓下,临近死期。

孤身一人的项羽尚且杀了近千人,如若楚军不清,在项羽的率领下,正面交锋谁人能敌,也许想打败项羽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韩信选择了最优异的一条——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我是小墨,一名热爱历史的初中生,关注我,看小墨解读历史,解读人心!


墨白说说


就全局而言,战争的最后胜利,取决于双方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合乎实际,取决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得失!!!楚汉相争,既使没有韩信加入,项羽最终也会失败!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因为他搞分封制不得人心,他不注重根据地建设,一味地争伐,劳民伤财,造成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楚汉相争之初,双方力量相差悬殊,霸王手下战将如林,季布,英布,鐘离昧等,项羽本人力举千斤,武艺超群。而刘邦手下也就樊哙还可以,在冷兵器时代,弱者败于强者很正常!楚汉相争之初是楚强汉弱。张良萧何再有良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彼消我长,楚汉双方的整体实力,已由楚强汉弱渐变为楚衰汉强!(此时又有韩信加入),更加速了项羽的灭亡。〇〇以抗日战争为例,就能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蒋介石当时兵多将广,我们八路军虽兵少,但也是将才济济。可抗战之初为什么日本屡胜,大部分国土论陷,难道是我方兵不善战?难道是我方将不用谋?非也!!!只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我们武器不行,没有制空权。并不是我方谋略不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十四年抗战,最终打败了日寇。000由此可说明,由于双方力量相差太大,张良萧何虽有良谋,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显效,时间长了才能看出变化,当此之际,又有韩信来助力,这就加速了项羽的灭亡!并不是张良萧何谋不显效,只有韩信起主要作用。


张永科38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在某个手下,而是整体上的失败。倘若一对一交锋,韩信未必能赢过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的失败是整体是失败呢?其实项羽并没打得什么败仗,除了最后一战。只要他在,楚军就节节得胜。项羽并不是输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而是输在政治上(比如杀了义帝),输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输在后勤上(没有萧何这样的大总管),输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将领能力偏差)等等。

在军事能力上说,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对刘邦的评价,是能带十万兵,超过十万兵,就指挥不来了。你看刘邦出关中时,纠集五十几万大军进攻项羽,被项羽的三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证明。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项羽只是作战勇猛,谋略水平不高。其实不然,项羽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在战术层面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技巧与智慧。比如说巨鹿之战,并不是一渡过河,一破釜沉舟,靠蛮力拼赢的,不是的。项羽是先攻击秦军最薄弱的环节,即运粮通道,据《史记》的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在秦军出现断粮后,他才背水一战,大破秦军。可以说,项羽在战术上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萧何固然是厉害角色,但他擅长是后勤工作,在汉军伤亡惨重时,他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帮助刘邦度过难关。但若说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么跟项羽在战场上斗呢?再说张良。张良也是厉害角色,他是懂得点兵法,帮助刘邦对付些阿猫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对付项羽这样的狠角色,就不够用了。张良的厉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在西汉开国名将里,几乎都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包括才华横溢的彭越。只要项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顺手,项羽一来,他就丢盔弃甲了。在刘邦与项羽第一次大交锋时,刘邦五十几万大军惨败于项羽三万大军之手,这次会战时,韩信有没有参加呢,史书没有明确写。如果韩信也参战了,那他也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

在最后围歼项羽的一战中,韩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现出色,但也不能独领其功。因为刘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参战了,在兵力上是绝对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功劳,扫除项羽的羽翼,平定魏、赵、代、齐等地,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环形包围圈。最后,韩信与刘邦得以东西夹击,把项羽给包饺子了。因此,如果说韩信打败了项羽,是在战略层面上打败了项羽。倘若两人各带一支势均力敌的部队,在战场上交锋,我觉得韩信不一定能打败西楚霸王。


君山话史


这和他们三个人各自的长处有关。

刘邦称帝后说过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从刘邦这句话不难看出,张良属于谋士型人才,萧何属于治国理政型人才,而韩信属于军事人才。




一个团队,它的人才类型如果只局限于某一种,是很难成功的。就像刘备,一开始只有关羽和张飞,这两人虽然都是不世出的将才,但是由于缺少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还不是照样被打得到处跑。

当然,刘邦能得天下,并不是说因为有这三个人,他们只是三类人才的杰出代表罢了。

其实《汉书》中在刘邦说出本文开头那句话之前,高起、王陵说了一句话:“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而且刘邦在说完“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之后还有一句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可以看出,刘邦取得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会用人以及“与天下同利”。

再说回韩信,刘邦帐下将士如云,如樊哙、英布、彭越等等,都是难得的将才,那在韩信加入之前刘邦为什么打不过项羽呢?



因为他缺少一个帅才,而韩信正是帅才!

“能领兵者,谓之将也”。

“能将将者,谓之帅也”。

帅才与将才的区别,在于帅才具备战略思维,能统领全局,运筹帷幄,善于调兵遣将,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

樊哙等人,你让他们带兵冲锋陷阵没什么问题,但是让他们指挥大战就抓瞎了。

一对一单挑,可能十个韩信都打不过一个樊哙。但是你如果分别给他们一百个人,樊哙肯定打不过韩信,这就是帅才和将才的区别。


三辰sanchen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张良和萧何在中国历史上都可谓是智慧的代表,为什么在韩信没有加入汉军阵营之前一直打不过项羽那?我认为这是战术和战略的区别,大家听我解析。

项羽战术无敌

张良是韩国贵族子弟,韩国灭亡后张良一直奔走企图复国,但是他没有指挥军队的本事也没那个本钱,只能效仿燕赵之事进行刺杀,博浪沙误中副车说明张良只适合政治。

萧何一县县吏出身,本身更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本事,他更适合后勤。

反观项羽那?

项羽楚国名门子弟,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军,李信带20万秦军攻楚被其大败。后来王翦老将军举秦全国60万兵力围攻楚国,项燕这才落败自杀。项羽可以说是家学渊源深厚。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楚军破秦国30万大军。由此可见项羽并非什么无脑之人,战术使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借用王思聪的话:“我项羽打仗不管你猛将多不多,反正都没我厉害。”


韩信战略无双

项羽可为将,那么韩信就是帅了。

我感觉啊,如果把韩信和项羽放正面打一次,韩信不一定能赢!在楚汉战争前中期好像没有明确记载韩信和项羽正面刚过。

刘邦和项羽在鸿沟对峙时,韩信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

项羽还在磨刀霍霍准备宰了刘邦的时候,韩信就已经在实施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了。

汉五年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但是霸王还是霸王,韩信首次攻打项羽就以失败告终,最终韩信使用车轮战将项羽打败。

困兽犹斗,别说西楚霸王了。韩信再也不想和项羽打仗了,于是就让士兵们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楚君军心涣散,项羽也无心抵抗,最终兵败自杀。

项羽在战术上可以说是当世无敌,因为当世所有的势力都是手下败将。但战略上项羽就低了不止一筹,从“先入关者为王”项羽竟然跑去帮别人,让刘邦捡漏。再到鸿沟对战非要弄死刘邦,可以看出来项羽战略上不行。

争夺天下不在乎一城得失,项羽不如韩信。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张良和萧何是厉害 但并不是军事才能厉害 ,张良是谋士 出谋划策总管战略大方向 萧何是负责后勤补给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所以真正领兵打仗指挥百万大军还得靠韩信

话说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前 刘邦一直被项羽吊打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 占据秦宫 项羽知道后勃然大怒 准备讨伐刘邦,事前摆下鸿门宴考验考验刘邦,刘邦在鸿门宴大话不敢说 生怕项羽一气之下砍了自己脑袋 幸好刘邦提前收买了项伯 给自己逃跑提供机会

之后项羽把刘邦发配到巴蜀不毛之地并派兵监视 希望刘邦在此自生自灭 ,如果没有韩信也许刘邦集团会老死在巴蜀,直至韩信出马才带领刘邦集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再次入主关中 从此开启了楚汉之争

那张良跟萧何是不是很没用呢?非也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下

张良曾有领兵打仗,但指挥能力欠缺

张良最初投奔刘邦时 刘邦非常高兴自己终于有了位像样的统帅,张良也带兵打了几仗 但张良谋略过多 指挥能力极差 军令反反复复 经樊哙跟刘邦汇报 刘邦才摸清了张良真实水平 张良只适合跟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 但领兵打仗 攻城略地 这也证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眼光的独到

萧何最初是沛县县令 就是一个管政治的 没有任何军事才能

刘邦从沛县起兵以来 萧何就跟着刘邦 每当刘邦打下一个地方 萧何就负责管理当地 征税 纳粮 招兵买马 让刘邦集团有了无穷无尽的 粮食和兵力 前期刘邦被项羽打的抱头鼠窜 但刘邦集团就是没有覆灭,这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萧何的功劳 因为即使彭城之战 刘邦50大军被项羽5万大军全歼 刘邦利用替身 自己独自一人驾马车狂奔几百公里回到大本营 抢走韩信10万人马 ,然后萧何又给了韩信10万新兵蛋子 让刘邦恢复元气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萧何在 刘邦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因为有人有粮 即使经常吃败仗也承受的起

但是刘邦集团在韩信未加入之前战斗力是很差的 ,虽然有谋士张良 有强大后勤团队萧何 但奈何没有可以和项羽匹敌的军事统帅 ,凭刘邦的军事才能就算10倍于项羽的兵力他也打不赢项羽 彭城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56万汉军竟然敌不过5万楚军 而且还被反杀

韩信是罕见的军事人才 刘邦得之如虎添翼

打仗本质无非离不开三样东西 后勤 谋略 和指挥 韩信没加入之前 刘邦集团有一流的后勤和一流的智囊团队 但是指挥确实三流的 所以项羽从来没有正视过刘邦 韩信的加入无疑给刘邦集团带了个超一流指挥 有强大后勤 韩信带兵再也无后顾之忧 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攻城略地 因为兵源不是问题 灭赵 灭代 灭燕 灭齐 韩信打起来跟玩似的 最后终于消灭项羽奠定大汉统一

刘邦称帝后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三人的职能分工及各自贡献 ,同时也说明了刘邦能识人用人发现各自优点 这样的团队无疑是开国创业团队中最强大的


月影青霜


楚汉之争应该是古代封建王朝第一次大规模相争,最终,刘邦夺得天下,项羽失败自刎。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楚汉之争的主角始终是项羽和刘邦,韩信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又项羽刘邦两个主角决定的。可以说,即便没有韩信,项羽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由于司马迁的缘故,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的喜欢都要大于刘邦。说起刘邦,会说他是一个流氓皇帝,而说到项羽,总会说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似乎是奸佞的刘邦夺得了本该属于项羽的天下。

确实,刘邦项羽开始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对手,但是项羽的实力逐步衰减,刘邦实力不断增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项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既不能怪刘邦也不能怪韩信,主要是项羽自己失掉了人心,是他自己作的。

项羽是楚国贵族,从小天生神力,志向远大,学万人敌,立志要取代秦始皇。这样的人似乎是疯子,但是项羽真的做到了,巨鹿之战,项羽大获全胜,歼灭秦军主力,也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各路诸侯王中的领导地位。

在项羽大展雄姿的同时,刘邦也没有闲着,刘邦虽然是一个乡镇亭长出身,但是好就好在年纪够大,威望也高,纠结一帮人造反居然越做越大。后来刘邦率先占据关中,打入了咸阳,秦王子婴亲自把传国玉玺给刘邦。

按理说谁有了传国玉玺谁就是老大了,但显然这只是理论说法,一块石头也决定不了什么,真正决定谁老大的还是实力。那时候是什么情况呢,项羽有四十万兵马,刘邦只有十万,何况项羽是何等霸道之人,焉能看着一个小小刘邦称王称霸。

后来就是鸿门宴了,项羽身边谋士范增极力要求杀掉刘邦,但是项羽最终还是放过了刘邦,气得范增大喊竖子不足与谋。实际上,范增之所以极力要求杀死刘邦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刘邦先进咸阳,拿到了传国玉玺,名义上就有了正统的可能。而且刘邦进咸阳以后,一改以往贪财好色的毛病,约法三章,善待军民,这明显就是要搞大事情啊,范增陈述利害,项羽却根本听不进去。

实际上在这就看出刘邦项羽的不同来了。项羽这个人只会善待老家亲信子弟兵,对待外人他就是一个残暴无行的暴君,比如他会纵容亲信士兵杀伤抢掠,丝毫不在乎当地百姓死活。对待战俘,他也是毫不手软,说杀就杀,刘邦也曾在项羽下面效力,得到五千战俘交给项羽,项羽直接就是屠之。后来项羽击败章邯,章邯带着二十万战俘来降,他封章邯为雍王,却坑杀了带来的二十万战俘。这样的项羽,开始可以凭借武力征服一切,但是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项羽如此残暴,失掉了底层军民的心,更为致命的是项羽在高级将领心目中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刘邦为何能够在鸿门宴逃脱,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项羽叔叔项伯告密,让刘邦早早有了准备。虽说项伯跟张良是过命交情,但项羽是自己的侄儿,自己在他手下做事,如果项羽平时待人很好的话他肯定不会为了张良背叛项羽。

除了项伯,还有不少能人曾经都在项羽身边效力,比如说范增,那是项羽手下第一谋士,结果受到项羽猜忌,直接被气跑了。比如说英布,都是封王的人物,后来也被刘邦拉拢过来。还有陈平,曾经也是项羽手下,后来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当然了,这里还包括韩信,韩信屡屡向项羽献策,结果项羽根本瞧不上韩信,后来韩信到了刘邦那边,结识萧何,被引荐给刘邦,从此开启了辉煌的人生。

还有一点,就是项羽先杀秦王子婴,后杀义帝,这大大折损了他的威望。特别是诛杀义帝,实属不该。义帝是谁呢,那是楚怀王之后,项羽起兵就是以楚怀王名义起兵的,自己成功了就把人家一脚蹬开。都说项羽忠勇,但在争名夺利上,他不比刘邦差多少,这也大大降低了项羽威望。

而刘邦都做了什么呢,刘邦跟项羽完全不是一类人,或许从本质上来说,刘邦要比项羽混蛋得多,但是刘邦却能够审时度势,听从身边能人意见,做出最有利于发展的举措来。比如说约法三章,拒绝财色享受,刘邦不比项羽,贵族出身,刘邦以前可没有享受过什么一直勉勉强强活到快五十岁,面对那么多诱惑,他其实比谁都想纵情声色一般,但是当樊哙和张良都提醒他时,他愣是给忍住了。刘邦会真正关心老百姓死活吗,他逃跑的时候连自己亲生儿女死活都不顾及,怎么可能关心不相干的百姓呢,但是取得百姓民心,最后才有基础去争夺天下,所以刘邦愣是推出了约法三章。

对于身边的人才,刘邦总是可以大胆启用。特别是韩信,刘邦都没有跟韩信正经交流过,只因为萧何一番话,他就拜韩信为上将军,这里不仅体现了他对韩信的信任,更体现了他对萧何的信任。还有关键人物彭越、英布,他俩跟韩信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彭越开始是给魏王效力的,英布则长期跟随项羽,结果他俩最后都拜倒在刘邦身下。可以说,三大名将都为刘邦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谁的作用都不能小视。

实际上,在刘邦刚刚进入咸阳的时候,刘邦跟项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甚至到了后面,刘邦项羽开始正面硬刚,仅仅一个彭城之战,刘邦就一败涂地,差点被项羽直接干掉。但是只要刘邦不死,从刘邦和项羽为君为政的举措来看,刘邦就可以慢慢赶超上项羽,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向刘邦,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项羽。

韩信拜上将军以后,立刻给刘邦对项羽和天下大势作了一番分析,帮助刘邦谋划好了战略基础。当然,韩信不仅战略上深谋远虑,指挥作战也是很有一套,灭魏破赵再灭齐,而且杀死了项羽身边最重要的大将龙且。这一下子连霸道不可一世的项羽都害怕了,甚至派人去联系韩信想跟他联合反汉,能够让项羽服软,韩信绝对可以骄傲一生了。实际上,如果这个时候韩信反水,成不成功的不敢说,但绝对可以给刘邦造成很大的麻烦。身边也有谋士蒯通劝说韩信,让他反了刘邦,但是韩信最终没有答应。

有时候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他没有做什么,如果韩信当时真的联合项羽,说不定历史就要被改写了,而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刘邦,最终导致项羽失败。

如果看看当时跟项羽同时代名人如何评价项羽的,就知道项羽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比如郦食其如何评价项羽的:

再比如韩信又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郦食其跟韩信的观点简直如出一辙,道尽了项羽的弱点。当然韩信的横空出世加速了项羽灭亡的的进程。但就算没有韩信这样的天才军事家替刘邦打仗,项羽几乎也摆脱不了败亡的下场,项羽只适合做一名英雄,而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一览众河小


这么说吧,萧何是个文人,擅长治国理财搞供给,而张良是个谋士,精通战略层次的谋划,他们二人在带兵打仗,排兵布阵方面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外行。

关于这一点,刘邦总结的很到位,他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取得了天下,是因为他注重发扬了萧何、张良和韩信的作用。刘邦认为,管理国家筹划粮财人马方面他不及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攻必克,战必胜他不如韩信,但他却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主要在于他能重用此三人也,而项羽连亚父范增都不能相信,所以他失败了。

刘邦没有韩信之前,屡屡在军事上被项羽打败,就是因为萧何、张良包括他自己不具备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尽管他当时不缺冲锋陷阵的将军,但他没有统军驭将的统帅级人物,没有会排兵布阵、精通战术和会打仗的韩信,自从拜韩信为汉军大将后,才有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更有了后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经典故事。

隔行如隔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己所用,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团队战胜项羽集团留给人们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知未是也


张良和萧何都是刘邦帐下厉害的人才,但厉害归厉害,这俩人终究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萧何是负责刘邦集团大后方的,“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这方面,萧何已经做到完美,也多亏了萧何,刘邦前期对阵项羽就算怎么失败也还能竖起大旗接着干!

张良是个谋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给刘邦出谋划策还行,但是让张良去指挥千军,基本不行。要么是没人服,要么就是身体吃不消。

刘邦之所以一直打不过项羽,除了项羽个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因为他身边缺少了一个懂兵法、善谋略的将才、军事家。

曾经看到过关于刘邦指挥军队能力的说法——刘邦个人的指挥能力,带个十万的兵马还行,指挥超过十万以上基本就凉了。

暂且不去确认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们就从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活生生被项羽亲自带领的精兵3万给灭了,就可以得出结论:刘邦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项羽真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差别还不是一般的大!

项羽何许人也?毫不夸张地说项羽是一位百年一遇的天才,他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世间罕见。但最后凭什么一个韩信的加入就使得刘邦集团扭转了整个局面,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呢?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给了某个人物,如果只是一个韩信正面面对项羽毫无胜算。项羽的失败,即是败给了自己,也是败在了整体的政治环境局势上。

首先就是杀害义帝楚怀王引得天下诸侯的不满,让自己处于孤立无缘的境地。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黑点一直延续到垓下之战。

其次就是彭城之战后,项羽并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刘邦,而是放虎归山,让刘邦有能够卷土重来的机会。可以说这是项羽决策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和遗憾,毛泽东主席对项羽的这一个错误就如此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最后就是整体的政治环境了。楚汉争霸,各路诸侯都是谁有优势就投向谁,项羽就个人军事指挥能力毫无问题,但是政治上的博弈也是他的缺点。以项羽的性格,对于那些来投靠他的诸侯他不会去迎合,对于那些背叛自己的部下他也是抱着一种随意的态度。

以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起因,众说纷纭。你们可以说是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可以说是项羽累了,厌倦了政治的博弈,也可以认为项羽只想留一世英名不忍苟活等等,无论如何,项羽的失败,终究是败给了天下大势。

一曲肝肠断,天下何处觅知音?也许这就才是西楚霸王项羽!


白衣青象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对了萧何、张良和韩信。此三人在当时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的长处在于政治管理,张良的长处在于计策谋略,韩信的长处在于行军打仗。刘邦集合了三人的长处,才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如果熟悉秦汉史,我们会发现刘邦真正由弱变强是从韩信加入汉军阵营开始。这个题目有点问题,其实韩信正式加入汉军的时间比张良加入汉军的时间早。

萧何加入汉军的时间最早。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个人很早就相识,而且萧何一直都非常尊重刘邦。萧何在沛县起义时候,参与拥立刘邦为沛公,算是刘邦最早的发家班底。刘邦封汉王之前,萧何几乎一直追随刘邦左右。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萧何一直担任“后勤部长”的工作。萧何基本上远离了战争前线,而是专心搞好后勤工作,保证前方衣食无忧。



张良和刘邦相遇在留地,初次相遇两人便一见倾心。但是当时张良的心在韩,而不在刘邦。刘邦西征的时候,刘邦再一次和张良相遇,刘邦向韩王“借得”张良。张良便跟随刘邦一起西征,最后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攻入关中,灭掉了秦朝。张良在鸿门宴上成功保全了刘邦。后来,张良帮助刘邦讨要汉中,并且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在此之前,刘邦和张良一直都是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上下级。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张良跟随的是韩王而不是汉王。直到刘邦东出,韩王被杀之后,张良才彻底投靠刘邦。

韩信最初在项羽军营,项羽分封天下之后,才进入汉中投靠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真正算投靠刘邦。韩信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关中,刘邦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



汉初三杰合体的事件相对比较晚,三杰合体以后,刘邦虽然也经常战败但是整个战局却向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韩信加入汉军之前,刘邦在萧何和张良的辅佐下被项羽痛打的情况。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在得到韩信之前确实不具备和项羽抗衡的能力。韩信加入汉军之后,刘邦才真正具备走出汉中,走出函谷关的能力。张良正式加入汉军之后,三杰合体,无疑大大增加了刘邦的实力。但是刘邦在和项羽的正面战场依然经常败于项羽。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但是其他战场上刘邦却完胜项羽。刘邦能够在其他战场完胜项羽,最终打败项羽,决定性因素是韩信的加入。为什么韩信的加入会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呢?很简单,韩信不可被替代,韩信的军功最直接。



萧何的治国能力,张良的谋略才能能够让刘邦自保无虞,但是却不能击败项羽。萧何镇守关中期间保证刘邦部队足粮足饷,刘邦如论在前线打得多么艰苦,萧何总是能稳定关中,然后支援前线。萧何除了保证粮饷之外,还保证兵员源源不断,刘邦在前线可劲造,萧何在后方可劲生产。刘邦有萧何的治国之能,即可保证不失根据地,即可保证战斗力量,即可保证刘邦不败。萧何只能不断为刘邦蓄能量,但是萧何却不能让刘邦改变战场上的局势。

张良的计谋可以在危难之中拯救刘邦,张良的计谋一次又一次帮助刘邦脱险。张良的计谋为刘邦规划了取天下的具体方针。但是张良的军事才能却很一般。张良可以用计谋救刘邦,却不能用计谋败项羽。纵然有张良妙计,刘邦在正面战场的局势并没有好转。

汉初三杰合体好比一个人,萧何是强壮的身体,张良是聪明的脑袋,韩信则是灵活有力的四肢。强壮的身体使得刘邦皮糙肉厚,非常扛揍。聪明的脑袋使得刘邦能躲过敌人的攻击。即使躲不过,还有皮糙肉厚。但是他们却不能有效的发起反击,这时候如果配上灵活有力的四肢。那么这个人就进可攻退可守。韩信就是最合适的四肢。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军事。刘邦在政治、谋略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改变在战场上的劣势。天下人都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都知道刘邦是个仁慈的人。刘邦有稳固的后方,有足够的智囊团,但是就是打不过项羽。刘邦缺少一个把所有优势转变为战场上胜利的人。韩信就是这样一个人,韩信能够把刘邦所有的长处变成军事上的优势。

韩信的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中国古代少有的战神,有“兵仙”之称。韩信初次上阵就先露出超高的军事水平。韩信利用刘邦的优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占据关中。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打败魏豹。背水一战,打败了赵军。



曹参等人可以弥补萧何的空白,陈平和弥补张良的不足。只有韩信是刘邦阵营中独一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和韩信相媲美。刘邦阵营中没有一个人可以顶替韩信。英布和彭越虽然勇猛,但是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是韩信的对手。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都是三流武将,他们当时根本难以真正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将军。

刘邦有了韩信这个大将军之后,才真正具备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刘邦在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才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张良在为刘邦谋划了灭项的基本策略。即让刘邦在正面吸引项羽的主力大军,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和项羽拉锯,韩信率领军队剪除其他诸侯国,对项羽完成战略大包围。至此,萧何保证军用物资供应,保证关中大后方安全。张良为刘邦规划灭项蓝图。韩信则在军事上直接打击项羽。项羽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项羽的地盘却越来越小,韩信击败龙且之后,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三面包围。楚强汉弱的局面彻底扭转。这时候韩信和项羽有了面对面较量的机会。



项羽的军事才能不亚于韩信,是一个能打硬仗的主。中国古代最能打巧仗的韩信和古代最能打硬仗的项羽,来了一场名将之间的对决。最终占据优势的韩信击败了处于劣势的项羽。汉初三杰缺一不可,三杰合体是战胜项羽的重要保证。只不过韩信把政治优势变成了军事优势,所以有人才会觉得韩信加入汉军之后,汉军开始扭转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