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之前有些家長在我的文章《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下面留下評論表示了自己的疑慮與看法。

其實大家都清楚,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需要改變的往往是家長。而家長改變的前提是接受自己和孩子的現狀,然後才有可能有真正改變的開始,而不是強行改變孩子。

一些家長困惑了:意思是讓我們對孩子目前的行為聽之任之?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接受現狀不是聽之任之,而是為向好的發展做準備。

因為不接受,就難免會主觀排斥或牴觸,當你牴觸或排斥孩子的行為表現時,敏感的孩子是很容易覺察到的,他對你的管教與要求自然也回報以排斥和牴觸。

這時,你的教育就變成了一種反作用了,你越用力,越不能如願。

那麼,我們怎麼理解“接受現狀”這四個字呢?

接受現狀,其實就是承認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接受我們和孩子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所以,不要過分苛求自己和孩子。

當你從內心開始接受時,就會發現內心不再焦慮了,變得冷靜之後,理性開始迴歸,心中漸漸有了力量和方向。

如果我們不接受現狀,也就談不上對自己、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而愛是建立在接納與尊重的基礎之上的,擁有愛,才有真正的教育,才能讓教育的力量通過內心的交流與傳遞,發揮由內而外的作用。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無論是自我教育還是教育孩子,父母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試想想,一個不接受現狀、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家長,怎麼可能真誠地接受、信任和鼓勵孩子?又怎麼可能教育出一個積極向上與自我肯定的孩子?

焦慮之所以無濟於事,是因為焦慮趕走了理性。接受現狀才能停止焦慮,內心才能騰出理性思考的空間,來看清問題的真相。如果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擾,就無法看見真實的孩子。

當你看見的孩子是不真實的,只是你心中的想像或期待的孩子時,你的所有教育都無法對真實的孩子發生作用,甚至只會扭曲了孩子的發展。

一位家長說:

我現在才發現這個原因,孩子已經上大一了,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我曾懷疑過自己,後來完全否定了自己,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傷心、無助甚至絕望,十八年來我的傾心付出幾乎為零……可後來我聽了看了許多心理學家的講座,才發現孩子的問題原因都在父母身上,不能一味去責怪孩子,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讓孩子轉變,希望現在還不晚!

的確不晚,只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考驗家長耐心的。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問題多。

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很多時候,道理誰都懂。但是一碰到實際的情況,或短期內看不到改變的效果時,家長就開始著急和懵圈了。他們覺得“我太難了!”,覺得自己真是內憂外患,就算改變自己,外界不改變,又有什麼用呢?

比如孩子上學磨蹭,家長就會說:

家長可以不急,問題是老師急啊!

有什麼用,孩子自己一點也不著急,上課遲到了挨批評的是家長。

那麼這個問題,除了焦慮(我們已經知道焦慮無濟於事),除了催孩子(也知道孩子怎麼催也還是快不起來),真是無解了嗎?

當然不是。至少我這裡是有兩個方法可以解決家長的焦慮。

家長冷靜下來就會知道,其實你擔心的是被老師批評。你認為自己是被孩子連累,是為孩子的問題背鍋。所以你遷怒於孩子,覺得問題在於孩子而不在於你。

所以你希望孩子主動體諒你,自己改變。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這個好辦呀,家長可以同老師溝通,讓老師懲罰孩子,告訴他:孩子遲到你儘管批評他,我支持你!

一些家長肯定會說,那怎麼可以,這樣會傷到孩子的自尊,讓他抬不起頭。

其實,把責任還給孩子,他才會有擔當,才會自己著急。如果孩子有自尊,被老師批評後,他會主動改進的。

但是如果家長不忍心,非要為孩子擔責,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不過,就算這一方法你覺得不好,還可以有另一種方法:

家長可以算好孩子從起床到上學需要的時間,提早讓孩子起床,留下充足的時間準備給他,讓他自己安排。如果他還遲到,再提早;就這樣一直提早,直到孩子不遲到了為止。

如果家長堅持這樣做,孩子為了不那麼早起床,一定會提高他的速度的。

只要用心,辦法總比問題多。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決定孩子表現的,是心理因素。

有人說,你說的上學遲到那只是小事,但碰上嚴重的大事,你不焦慮也不行呀?就比如,昨天有一位讀者在評論裡說:

孩子15歲,不願上學,休學在家一年。從公立初中,為了減輕學習壓力,轉到國際學校。但是還是不願去。請教老師,怎麼能不焦慮呢?任由她輟學,整日在家無所事事嗎?

聽得出來家長很焦急,顯然這孩子對學習的牴觸,已經到的厭學的地步了。雖然家長給孩子換了一個環境,但情況並沒有改善。為什麼?

因為,家長不能接受現狀,內心的焦慮與混亂會傳遞給孩子,孩子體會到的是更大的壓力。

首先,如果家長焦慮有用,孩子也不會不願上學了。所以,家長要先學會放下焦慮,心平氣和,這樣,你和孩子才有空間來思考你們接下來的走向。

其次,接受孩子無法短時間改變的現實。這個過程或許需要幾個月,或許需要一兩年,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以及你和孩子相處情況。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只有讓孩子感覺到你沒有逼她,你沒有給她壓力,她的前進不再是靠外力來推動時,內在動力才會慢慢產生。但凡你內心帶有一點點的負面情緒,她就能感受到,就會混亂著你的混亂,無法產生內心的力量。

做到這一點往往很難,如果家長自身的內心力量不足,是很難帶動孩子改變的。這時,你需要的是提升自己,或請求外界的力量支援,比如尋求專家和心理老師的幫助。

如果家長對自己和孩子有信心,就可以嘗試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堅持與孩子一起成長。在這期間,記得接納過程中的一切,包括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反覆。

有空可多陪孩子外出散心,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多給孩子愛和理解。

和孩子聊天時儘量不要提到學習,多談些大家都開心的事與孩子感興趣的事。

這是在喚醒孩子對家庭、生活的留戀和對人生的熱情,燃起對她未來希望的一個過程。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她會在自由的閒暇思考自己,漸漸找到自己。

待孩子精神狀態出現好轉,可以找個時間和孩子促膝深談,瞭解她對未來的想法與打算。當她有了清晰的目標之後,就會在內心燃起學習的動力。這時候家長再來幫助她回到學校和課堂,一切就可以朝著正常的軌道發展了。

很多時候,決定孩子學習與表現的不是天賦與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家庭教育,父母學會接納自己和孩子,才能在內心擁有平靜的力量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