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我是從社區大學轉到ucla的。雖然轉學一般靠牌面實力,但也經常有迷之差異。比如我,當時同時申請了另外四所不如ucla的UC分校,但是他們全都拒絕了我。當我以為沒書讀的時候,ucla的通知書讓我自抱自泣。

其實對於UCLA 的定位我沒有非常清晰的認知,只是在社區大學的時候總是聽人誇它,再一看UCLA在各大媒體的國際排名普遍比清華北大高,就覺得它很厲害。UCLA應該是錄取率最低的幾個大學之一,不過也是有地理座標優勢的加成,所以它的低錄取率和名氣高於大學本身的實力。根據我和美國人聊天的經驗,斯坦福和加州理工應該是加州最牛的兩家,然後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然後才是UCLA。UCLA和前三個應該還是有明顯差距的,但是論存在感,UCLA因為非學術方面的加成可能不弱於前三個。從一個UCLA學生的主觀體驗來說,覺得UCLA就像是個不偏科的尖子生,什麼科目都不錯。除了常規的專業,還有法學院,醫學院和商學院,而且大部分專業和學院全美排名都不低。這方面很多人都誇爛了,我就懶得多說了。

人口比例方面,2018-2019的數據顯示,亞裔是本科最大群體,佔30%,其次是白人和拉美裔。不過不同的專業之間差異很大。我本人上過sociology,anthropology和communication,基本上以白人和拉美裔為主。我印象中覺得社會學課上至少有一半是墨西哥裔,但按官方數據來說應該不太可能那麼誇張,不過墨西哥裔真的很多。另外處於好奇我上過微積分和經濟學 (要上經濟學必須先上微積分)。微積分的課上明顯多了很多亞裔,但白人的數量還是比亞裔多。然而到了經濟學,一個300+人的大班,整個學期不管我坐在哪個角落都能聽到中文;助教中有一半也是會講中文的。說到專業之間的區別,從社區大學轉學到UCLA,美國學生只需要超過3.0的GPA就能進社會學等不帶數學的人文專業,但他們進經濟學可能就需要3.7以上,還要其他理工科專業往往要求更高。國際生的申請走的是另一個渠道,總體來說錄取分數要高不少。經濟學除了本身熱門意外,我覺得也有一部分是被中國人像炒房一樣炒上去的。

另外UCLA的一個特點是quarter制度而非我們熟悉的semester。Quarter制度下一年有三個學期,秋季是從9月底到12月中,冬季是從1月初到三月中,春季是四月初到六月中,每個學期兩個半月左右。暑假三個半月,被分成了兩個暑假短學期,想提早畢業的人可以選擇上暑期課來湊學分。本科畢業不需要寫畢業論文,學分到數就可以畢業。那quarter制有多刺激呢?從社會學的視角看,開學第二週就要交第一篇論文,接下來可能每週來個quiz或者writing assignments啥的,第5週期中考,第七週開始趕一篇research paper,到了第十週準備期末考。除了這些常規活動之外,一門課沒周平均的閱讀量是100-200頁不等,我上過一節課有時候一週佈置300頁。多數學生一學期上三節課,加在一起基本上每週都有驚喜。 從經濟學或者數學的視角,第二週quiz (quiz就是小考),第三週quiz,第四周考試(相對正式的考試),第567 周quiz,第8週考試,第九周quiz,第十週迎接期末考,總體來說也是非常刺激。

社交方面,因為很多健康問題並沒有參加任何社團,而且住在校外也沒有校園生活的便利。ucla各方面的環境都讓社團以外的交友舉步維艱。比如,一個大班幾百個人,多數時候每節課周圍坐的都不是同一撥人,同學之間很難相互熟悉。即使經常坐得近,上課基本上就像去看個電影,全程無交流機會,課一結束大家就各奔東西。而且ucla,甚至可能是洛杉磯,都有一種相互疏遠的文化。比如我提早10-15分鐘去,即使看到一個面熟的人也會覺得坐在人家邊上很奇怪。先去的第一波人一般都會相互保持至少一個空位的距離,也就意味著上課前的10-15分鐘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抓住機會培養感情。再然後即使你鼓起勇氣開了口,大概率也是尬聊,等老師一開課就沒有然後了。我在ucla的第一年只有一個人是尬聊認識的。當然帥哥靚女們可能不受此限制。最後我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學校論壇組建學習小組,特別是基於美國學生普遍覺得比較難的課組建的學習小組。我的兩個成功的例子是“經典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網絡”。前者是因為早期英語和繁瑣的理論兩者疊加產生的困難,後者是因為課程有一部分數學內容。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在經典社會學理論課上我們讀了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埃米爾涂爾幹和佛洛依德。我個人其實是比較喜歡理論的,但語言也確實是個難題。於是我當時找了對應的中文版,看不懂的時候就瞟一眼中文。估計有30%的內容我需要中文參考才能看懂,另外可能有10%-20%的內容需要看中文版才知道該如何轉述。用中文寫筆記一方面是為了驗證自己真的看懂了,另一方面是因為讀這種理論類書籍經常要往前翻,用中文寫筆記看起來輕鬆。但只看中文版也不行,因為考試要用英文寫,而且中文版質量不高,有些句子的意思甚至是錯的。上圖就是我當時讀書時做的筆記,大概有80%的內容都是這麼密的筆記,生怕回頭看就忘了。每次學習小組之前我就把所有閱讀材料都這樣讀一遍,速度大約是5頁一小時。小組見面時基本沒討論,就是我一個人一段一段給他們分析閱讀材料。這樣講一般是一小時10頁左右。有些比較重要的內容我會一句一句講,差不多一小時兩頁。比如我們讀的最後一本佛洛依德的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 我大概花了8-9個小時講了一遍。我們組有一對香港雙胞胎姐妹,整個學期都沒怎麼去上課,就只來了我的學習小組,結果最後一個拿A, 另一個A-。當時的班上200個人總共有兩個人拿A+, 我是其一。在那過程中我認識的朋友就自然而然地多了,甚至在seminar的時候有些半生不熟的女生會主動來搭話討論。我覺得就交普通朋友而言,一個有語言和文化隔閡的國際生和當地的美國人交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比他們優秀,一旦他們認可你的能力就會願意接近你。

說到理論課,社會學專業的學生肯定知道埃米爾涂爾幹。我前幾年去巴黎玩的時候特地去那裡的公墓拜訪了他。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