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导语:佛教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广泛流行,开始于西晋灭亡之后。这一方面是由于玄学在中原地区的至尊地位随着西晋政权的覆灭而动摇,从而为佛教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这是学术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佛教得到了十六国及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的大力扶持,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学术原因与政治原因二者当中,后者更为重要。

佛教在中原的发展

佛教是何时进入中国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定论,在尚有保留的历史资料中,曾有记载,汉明帝曾经做过有关金色神像的梦,群臣之中有人就以西方天竺佛像作答。

这段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有关于佛教的认知了。又有湖北天星观墓中出土战国时期的文物中还有类似佛教圣物及莲花底座的艺术雕刻造型,此种景象,尚有讨论余地,但如果这种情形得到确切证据的证实,则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比我们现今所认知的时间还要早。

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佛教宣传的教法)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佛教在当时的西域诸国之中流传甚广,只是当时的汉朝开拓者张骞及上层统治者们尚未注意到这一新兴宗教的发展。

当时重要的史书例如《史记》、《汉书》等均未提及佛教在西域的发展。佛教进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藉由丝绸之路的开通,往来的商贩将佛教的信仰传入内地,进而在中原慢慢传开。

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丝绸之路)

这一过程首先是在底层阶级的百姓中间进行的,社会上层的文人和统治阶级都未必注意到此。但至汉朝末年,汉人楚王英设立的佛法道场,其参加人数之众,规模已不算小,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原某些地区已被不少的百姓所接受。

佛教在北朝受到强力追捧的契机

永嘉乱离,北方中原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的天下,先后出现了被称为"五胡十六国"的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政权的统治者多为少数民族。

他们在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数众多、经济文化发达的汉族,不仅缺乏统治经验,而且明显底气不足。例如匈奴人靳准曾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十分明白地透露出他们内心的虚弱。

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五胡乱华,入主中原)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来掩饰心灵深处的怯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结果就被他们选中了,被他们用作统治和奴役汉族的思想武器。例如,后赵的统治者石虎就曾下诏规定:"佛是戎神,正所应奉。"石虎还特别规定,在后赵统治地区,只准许少数民族人信奉佛教,汉人则不允许奉佛。这样看来,在北朝初期,北方十六国的统治者大多对佛教报以好感,正是有了当权者的支持,佛教才能在魏晋北朝如此盛行。

十六国政权与佛教

后赵政权的开国者石勒,以及以"暴君"而名著中国历史的石虎,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龟兹僧人佛图澄凭借道术为他们所依重,如石勒对佛图澄是"有事必咨而后行,号曰大和尚",意思就是说,石勒每遇到重大决策事件,都要向佛图澄咨询之后才做出决定,平时都是称呼他为"大和尚"。

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魏晋佛教盛况)

由于佛图澄的关系,在后赵统治范围内,几乎是家家烧香、人人信佛。"国人每共相语,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澄道化既行,民多信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可见,佛图澄已经被神化了,以至于大家平时说话的时候,互相告诫不要心存歹念,因为大和尚佛图澄一切全都知道。在佛图澄的带动之下,后赵国内多数信佛,都竞相营造寺庙、出家为僧。 出家做和尚的人多了,自然就难免鱼龙混杂。有些人为了逃避国家赋役,便剃光了脑袋到寺庙做和尚,这就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力役来源。

后期时石虎显然也认识到有许多人出家,并非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逃避赋役。中书著作郎王度看到石虎这样询问,以为他是想对和尚队伍进行清理整顿,于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奏章大意是说:佛来自西域,是外国之神,不是我们中原天子所应该祀奉的。王度因此建议石虎:应该禁止汉人到寺庙"烧香礼拜",对于汉人出家为僧者,一概下令还俗。

佛教肆意发展对国家生计的影响

时间又到了北朝时期,大量文人及百姓苦于佛教发展迅速,压榨他们进一步的生存空间,多数朝野人士也曾上书极言佛教之危害,指出佛教寺院的大肆扩张,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因为修建佛寺和供养僧尼,北魏政府不得不削减官员的俸禄。有官员建议道应该"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也就是说,通过裁撤佛教寺庙,就可以让官员的俸禄得到恢复。

佛教兴盛,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描述的此种盛况。因为佛教大肆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实力脱离当朝统治的束缚,在南北朝摇摇欲坠的政治环境下,是一种巨大的隐患。

中原佛教与魏晋时期十六国北朝政治的紧密联系

(北朝后期灭佛运动)

同时由于佛教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原本土道教的发展,佛道两教派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当时国家朝政的财政税收。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因此压制佛教的发展是当前的必要形式。

结束语:北朝后期的反佛运动,不同于东晋南朝主要是在思想界展开的运动,北朝则先后发生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两次武力灭佛的事件。其中原因即在于,东晋南朝佛教势力虽然发展很快,寺院也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但世俗王权对它依然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因此构不成对世俗王权的挑战。北朝情况则与之不同,北朝佛教信仰与南方注重玄理探讨的情况不同,重在宗教行为,寺院经济空前扩张,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甚至足以同世俗王权对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