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荷蘭語或非洲語中,人們提到“Biltong”,某種程度上就明白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它的意思就是“乾肉條”。就是把牛肉或獵獸肉切成細條,撒上香草和調味料,用鹽和醋進行保存處理後曬乾,可以長期保存。如今,這樣處理的肉乾一般作為零食出售,但是在過去,對南非的初期荷蘭移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食物。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1602年,六十家荷蘭商行合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公司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船隊,可發行貨幣,它壟斷了西歐和香料群島之間的往來貿易,經營東印度群島的胡椒、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以及中國和日本的茶葉、絲綢、瓷器、漆器等商品。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商船隊從荷蘭到遠東的單次航程通常需要八九個月,穿越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個大洋。為了補給淡水、蔬菜、水果和新鮮肉類等給養,需要在中途建立供應站。1652年4月,第一批153名荷蘭移民抵達好望角,建立了非洲的第一個荷蘭殖民地。這些移民都是東印度公司的僱員,根據東印度公司下達的指令來種植作物、飼養牲畜,產品由東印度公司定價收購。起初,公司並不打算將這些僱員永久留在那裡。但不久後,一些荷蘭僱員為了擺脫東印度公司對他們的控制,開始向內陸地區移民,這就是最初的“布爾人(boer)”,boer是農民的意思。再後來,更多的荷蘭人和受迫害的法國胡格諾教徒前來定居,他們以開普敦為中心,向四周擴大為開普殖民地。其中一部分人修建了農場,還有大部分人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帶著家畜從這個牧場到另一個牧場來回轉移。後來,他們逐漸逐漸獨立門戶,所使用的荷蘭語衍生出來的獨特方言,最終成為非洲語的一種。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 上圖是1804年塞繆爾.丹尼爾的作品,畫的是大馬車旁野營的布爾人族人。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這些布爾人一直居住在開普殖民地的外沿,有事的時候無法向駐紮在殖民地的軍隊求助,並且轉移到新的土地後,武力衝突成了家常便飯。剛開始他們是與住在開普地區的科薩人發生衝突,到了18世紀末,又與北東部的科薩人起衝突,當地的科薩人又不斷受到持續擴大的祖魯人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的農民建立了民兵組織,被稱為布爾人的軍隊。布爾軍隊的成員各自屬於自己的團體,但必須隨時響應召集。這個軍隊,用軍事術語來說就是非正規的輕騎兵隊。他們在當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捕獵野生鳥獸,吃自帶的藥丸。而乾肉條是一種重量輕、營養豐富的食物,必要時還可以邊走邊吃,也可以放進燉菜和湯裡煮,作為軍隊的糧食可以說是完美的。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 這是一幅關於布爾軍隊的畫,是19世紀末德國畫家哈因裡希.艾格斯德魯法的素描。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1795年,法國入侵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沒落了,隨後,英國趁機佔領了開普殖民地,因為這裡是通往印度的航線上一個重要的驛站。1814年,作為拿破崙戰爭的戰後處理的一環,荷蘭把開普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人開始把影響力擴大到布爾人居住的土地上。最初,英國還派軍隊協助布爾人持續跟科薩人作戰,但在1830年代末,布爾人部落中出現了“應該大量移民到非洲內陸地區去”的意見,這也是繼承他們先人傳統的事情。他們向東北前進,建立了多個獨立布爾人共和國,包括納塔利亞共和國、德蘭士瓦爾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構成了現在的南非東北地區。

這個大遷徙,也就是所謂的“偉大的旅行”是怎麼開始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這似乎不僅僅是為了繼承開拓者精神和為畜牧尋找新土地的願望。有一種說法是,布爾人並不喜歡被英國統治,而且英國人似乎也不願意幫助他們與哥薩人對戰。布爾人此時已與科薩人持續戰鬥了60年之久,也沒有為了結束紛爭而引入促進人種之間平等團結的方案。另外,英國當時也在向廢除殖民奴隸制的方向發展,但原本擁有奴隸的布爾人卻幾乎沒有這個意願。於是布爾人決定離開開普殖民地遷往內陸,維持原有經濟結構,建立自己的國家,以擺脫英國的限制。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1836年春天,大批不滿英國殖民政策的布爾人農場主,拋棄了自己的牧場和房子,駕著牛車,趕著牲口,帶著全部家當和奴隸,離開原先居住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開始向南非內陸地區大遷徙。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 這是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拍攝的照片,布爾人的確是一支頑強的軍隊。


布爾戰爭

自從19世紀50年代布爾共和國成立後,布爾與相鄰的祖魯王國締結了和平,英國也在靜觀布爾人的動向。186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金伯利地區發現了鑽石,接著在德蘭士瓦共和國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礦。因此,不僅是開普殖民地,世界各地的人也大量湧入這個地區,這個地區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且這個時期,英國在非洲實行擴張政策。例如開普殖民地首相塞希爾.羅茲曾表示,希望英國的殖民地從開普到開羅變成一片廢墟。如果是這樣,英國和波爾共和國之間的紛爭將不可避免。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1880年爆發了第一次布爾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在第二年就簽訂協議結束了,但在發現布爾共和國的金礦床非常巨大後,1899年又爆發了第二次布爾戰爭。這次戰爭比第一次更長,費用也更多。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第二次布爾戰爭,從布爾軍隊包圍駐紮在利迪史密斯、馬菲金、金伯利的英國軍隊開始,英國不得不向南非調遣大規模的增援部隊。英國方面認為波爾軍隊數量少,戰爭很快就可以結束。但在英國軍隊解開包圍之後,布爾軍隊轉變為游擊戰,這場游擊戰持續了兩年都幾乎沒有要結束的跡象。布爾人即使沒有糧食補給也能維持數週,只要吃野生鳥獸或隨身攜帶的乾肉條就行,這與需要不斷補給的英國正規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英國人看到布爾人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堅韌和鬥志,決定重新全面考慮這次戰鬥的策略。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意識到僅僅使用軍事手段是不能打破布爾軍隊的游擊戰術的,英國人以封鎖為目的,開始了鎮壓作戰。同時,英國軍隊司令官是布爾人,他們對布爾人的農場採取焦土政策,燒掉農作物和家畜,農場家族的所有成員被關進集中營。在那個強制收容所裡,許多女性和孩子因為生病和飢餓而喪生。在這種野蠻戰術之下,1902年5月,布爾人投降了,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講和條件。戰爭終於結束了,布爾共和國歸於大英帝國的統治下。再後來,這個地區的英屬領地被合併,形成了南非聯邦。1961年,這個南非聯邦從英國獨立出來,成為了南非共和國。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在這之前說到的布爾戰爭中,布爾軍隊在進行遊擊戰時靠隨身攜帶的乾肉條來維持戰鬥力。對,現在要說的就是這個乾肉條啦。乾肉條通常分溼型、中等型和幹型三種,這是由乾燥時間決定的。以前是掛到戶外晾乾風乾曬乾,現在一般都是放入烤箱裡低溫烘乾。溼型乾肉條只需烘乾1、2天,但如果是幹型的,最長可放在烤箱裡烘乾大約兩週。只要花兩週,就能保存好幾年。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 乾肉條的傳統做法。肉類保存處理後,自然乾燥。


Boerewors農夫香腸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有肉乾就一定會有香腸。農夫香腸是南非的特色,起源於開普殖民地的荷蘭殖民者。在牛肉末裡混合香菜籽、肉豆蔻、丁香等各種香料,灌進腸衣製作而成。荷蘭香腸也是同樣的製作方法,不同的是它使用豬肉而不是牛肉。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由農夫香腸進階而來的是“幹香腸”,使用材料基本相同,自然乾燥之後形狀更細,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如今,乾肉條不僅能在南非買到,在世界各地的肉店和超市也能買到,特別是南非系的大型社區,絕對會有。乾肉條大部分是牛肉,但也有使用其他各種肉來製作的。

在咱們國內大大小小的超市裡,都能買到全國各地特產的牛肉乾和豬肉乾,各個地區製作的肉乾口味口感都不一樣。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有名的廈門豬肉脯、靖江肉脯、藏區的風乾犛牛肉、內蒙的半乾牛肉條、四川的燈影牛肉、雲南火燒乾巴、廣西牛肉臘八......麻、辣、鮮、香,看著就很誘人。


支撐布爾人移居和作戰的糧食,成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零食


形態也很多樣,肉絲兒、肉粒兒、肉脯、肉條、肉腸、肉棗......除了牛肉、豬肉還有雞、鴨、兔......

不說了,走~逛超市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