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閱讀,為什麼不能用“朗讀”替代“默讀”

培養孩子閱讀,為什麼不能用“朗讀”替代“默讀”

在《 》中,我們討論過了一邊指邊讀出聲的閱讀方式“指讀”,這一篇,接著這個話題,討論朗讀。

就現狀看,和指讀一樣,朗讀也在兒童閱讀活動中佔據著相當顯著的位置。

作為一種“大聲讀書”的活動,朗讀以兩種形態進入孩子的閱讀生活,一是父母讓孩子朗讀,二是父母給孩子朗讀,前者作為培養孩子“自己讀”的重要方式,後者作為“親子共讀”的重要形式,都備受推崇。

“讓孩子朗讀”和“給孩子朗讀”的父母,大多受到《朗讀手冊》、《為愛朗讀》等暢銷閱讀和家庭教育圖書的啟發,併為電視媒體享有相當高收視率的朗讀節目、相當頻繁的朗讀活動所鼓舞,對朗讀幫助培養孩子閱讀的作用抱有相當大的信心。

但真心爸媽認為,在培養孩子自主閱讀時,兩種形態的朗讀,負面作用都大於正面作用。今天先說“讓孩子朗讀”。

培養孩子閱讀,為什麼不能用“朗讀”替代“默讀”

孩子的朗讀現狀

一些使用指讀方式培養孩子閱讀的父母,在孩子識字量已經比較大,不再需要指讀之後,會要求孩子在閱讀時“朗讀”。另外一些沒有使用過指讀方式的父母,也會要求孩子在達到一定識字量之後,用“朗讀”方式閱讀。

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經典”提問:

孩子閱讀時老丟字落字,我該怎麼幫他?

發現這個問題的父母,就是要求孩子讀書出聲,以供大人監督他在閱讀時有沒有偷懶和偷工減料的。

我們常見的“閱讀打卡”視頻中,相當比例的孩子也是舉著書,像語文課上讀課文那樣朗讀。

這些現象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誤解,就是把“閱讀”和“朗讀”等同起來,認為在朗讀就是在閱讀、孩子今天的朗讀會導向明天的閱讀。

培養孩子閱讀,為什麼不能用“朗讀”替代“默讀”

閱讀和朗讀是完全不同的活動

閱讀是通過視覺接收文字、圖表、公式等形式的符號,通過大腦進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思的過程,注重的是信息的獲取。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注重的是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包括語音、語氣、語調、節奏等等。

學校語文課程中,老師為培養學生的語感、對文章情感和美感的理解力、以有聲語言表達文字的能力,會要求學生做大量的朗讀練習;

電視媒體為吸引觀眾,會藉助朗讀的表現力、感染力,推出表演性的朗讀節目;

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的朗誦活動,作為深具文藝性的活動備受歡迎;

在部分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朗讀或者朗誦詩文也常常被作為聚會主題或者聚餐的餘興節目;

也有相當多的讀書人,喜歡寂靜無人時或高聲朗讀或低聲吟誦,並視為一種身心之樂。

但無論在上述哪種形式下,朗讀者朗讀時都並不以信息獲取為目標,也就是說,他們在做的只是朗讀活動,而不是閱讀活動。

“閱讀”和“朗讀”雖然都名為“讀”,朗讀也經常被納入閱讀中討論,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活動,閱讀不需要朗讀,也不包含朗讀;朗讀不需要閱讀,也不包含閱讀;如果不是刻意要求在閱讀時必須聲情並茂讀出聲音,兩者甚至毫無相交之處。

真正的閱讀,是默讀,是安靜地讀,不讀出聲,也不做“唇讀”。我們見過哪一個有閱讀習慣的成人,是每天抱著一本書坐在椅子上大聲朗讀的嗎?

培養孩子閱讀,為什麼不能用“朗讀”替代“默讀”

以朗讀替代閱讀,會將孩子導向不會閱讀

和指讀一樣,要求孩子閱讀時必須朗讀,也會讓孩子習慣於只要閱讀就必須出聲,不出聲就不能讀,如果實在不能出聲,他就做同樣效率低下的唇讀,同時造成孩子的閱讀速度難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嚴重受限。

而且,要求孩子必須讀出聲來,會讓孩子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而不是從文字中獲取信息上,他讀到的內容很容易只經過了嘴巴而沒經過腦子,即所謂“有口無心”,孩子從讀物內容中獲得的收穫也會大打折扣。

孩子當然也需要一定的朗讀練習,但目的是提升朗讀能力而不是閱讀能力,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用朗讀替代不出聲的、真正的閱讀。

不學會默讀,孩子永遠學不會閱讀。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