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拿什麼衡量?

迄今為止沒有標準,或是說各家有各家的標準,基本上都是以己之形態貶彼之動作。要真正做到客觀,就必須從太極拳的各個組成部分來細細分析。好、壞、對、錯,非常重要,如今的太極拳界“看拳”要比“練拳”麻煩,想和別人友好交流比登天還難。

一個無傷痛癢的小問題,就能爭論得破口大罵,這就是因為衡量的標準不夠客觀。一直以來,不會練拳的朋友,看拳的時候是一頭霧水,甚至連練會太極拳的人看拳,是先認表演者的名氣,然後才能說出好與不好。只要是冠以大師的頭銜,就算是要躺著打拳,也會被誇讚的“一塌糊塗”。

太極拳是一個多種要素合一的拳,不能僅僅從某個側面分析,外形和內在都是重要的。太極拳被很多人說成是重意不重形的。後來另有些人拿出“得意忘形不等於痴呆無形”等等的道理來反駁。最終是爭吵不出個結果,一拍兩散。如果要交流就一定要有交流的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首先就要弄清楚衡量“好壞對錯”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太極拳練習者約有3億,為什麼卻一直與奧運會無緣?為什麼如今的比賽,總是拿一些與太極拳無關的舞蹈、體操,這些其他門類的難度動作來衡量?就是因為沒有正確而統一的標準造成的。但是這一統一標準的建立又談何容易?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太極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武術門派,其標準的制定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確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太極拳又發展出了眾多的分枝。可就是因為這種分枝形成的變化,使太極拳的衡量標準失去了尺度。各有各的老師,標準又如何來衡量?

追溯數百年前古老的打法雖說不現實,但是今人卻有今人的智慧。我認為,如果以太極拳的組成部分一一分類來分類衡量,甚至可以做到陳、楊、吳、武、孫等各式太極拳同臺競賽。

這就要從太極拳的“作用”和“組成部份”來衡量。太極拳的作用是什麼?就是養、練結合。“養”就是指養生,“練”就是培養技擊本領。如果您所練習的太極拳,作用和這兩點完全無關,那就可以斷定,它不是太極拳。

如果有這兩種作用,那就可以往下進一步分析了。先看太極拳的組成部分:導引術、吐納術、武術、中醫經絡學、道家陰陽哲學。這些基礎的“組成部分”能與太極拳的“養練結合”相呼應,就是很出色的太極拳,反之則不是很出色。下面會具體說明:

導引術

它是太極拳鬆柔勁的組成部分,是身肢放長、動作連綿不絕的基礎。拳式中的合理銜接,即“轉換摺疊”正是靠它來體現。任何不符合太極拳身法的動作都有可能破壞導引術的練習。(身法:需領頂勁、氣沉丹田……等等,這裡不細說了)身法都對,仍然需要繼續分析。是否做到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尤其是發力後的轉換銜接是否流暢,動作有無過渡的凹凸起伏等等。

其中比較有特點的反面教材就是“胡亂發勁”。有些人“金剛搗碓”轉到“懶扎衣”的過程,一連發勁好幾次,生怕別人不知道太極拳有發勁。導引術的體現可以說是一塌胡塗。如果稱其為太極拳,那也是少了一門“導引術”功課的太極拳。僅導引術這一項的分析,就能明顯看出目前比賽規則評判方式的不足。跳得高、打得低、發力多、舞得慢,並不是導引術的體現。如今得高分數的主恰恰是門外漢。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吐納術

太極拳講求內外合一,而吐納術就是內的一部分。吐納術是簡單而原始的氣功。打拳的時候呼吸與動作相隨,一套拳下來汗流而不氣喘。要做到這點,沒有吐納術是不行的。而一般來說,吐納術與導引術的關聯最大,導引術不能到位,則直接影響到呼吸,吐納也就無從談起了。

一套拳打下來氣喘吁吁、嘴唇變色,像是剛剛搬完一座山一樣,那就是吐納沒有練好。沒有吐納術的調節呼吸,則很容易增加身體的負擔,有些人甚至練出病來,養生自然就不能實現。不排除這一類人技擊有可能比吐納出色一些,但是遠離了吐納術已經很大程度的背離了太極拳的根本,算不上像樣的太極拳。

講吐納也要適度,不可以太過,否則很容易走偏。動輒大談氣功醫百病、宣揚隔空打物的人不是沒有,理智地一笑置之便可以了。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中醫經絡學

專業中醫很深,與太極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太極拳中的“中醫經絡學”卻相對簡單,而且不失經絡學之精妙。通過正確的練習太極拳,做到自我按摩、舒筋活血,從而使太極拳養生的概念得到很出色的詮釋。

具體的驗證的方法很簡單,一套拳下來看看身體舒暢與否?練拳結束後如果像生了一場大病一樣,膝蓋疼痛、渾身彆扭等等問題,都足以說明練習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有些授拳者說膝痛是因為不太用功或基礎太差,純屬是誤導。太極拳是符合人體骨骼摺疊規律的運動,違背了這一特點非但不能養生反而會傷害身體。

就我的實際經驗而言,練習完以後要做到渾身舒暢、精神飽滿,並不僅僅依賴於導引吐納的環節,還要靠合理的鍛鍊時間來配合才能做到。眾所周知,太極拳中有很多重複的動作。

如果過分追求簡化,省掉的不僅僅是過程,還有合理的銜接動作和適當的練習時間。那樣的話不宜做到自我調節,往往是還沒開始進入狀態就草草收場了。傳統拳的重複動作並非多餘贅肉,而是智慧的結晶。

簡化太極適用比賽,但絕對不適合練習。當然啦!太極拳也不能完全用中醫來一概而論,因為老中醫不等於太極拳高手。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道家陰陽學

陰陽魚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充分的註解了太極拳,而又放之四海皆準!因為很多種類的武術都可以用陰陽魚來註解。所以說嘛,古人的智慧不一般。

就吃東西而言:咀嚼起來有快有慢、有輕有重、嘴則有開有合。然而輕、重、快、慢又都是為了吃東西,次等情況可說是“對立統一”啊!難道一頓飯下來等於打了一套拳嗎?

也正因為如此,“陰陽”並非是詮釋太極拳的最重要標準。陰陽學僅僅是太極拳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說僅僅死抱著書本研究陰陽魚,那根本不可能練好太極拳。

純粹的養生不能提高技擊,而過渡的追求技擊也不可能實現養生。通過太極拳的練習,使這二者達到微妙的平衡,那才是拳的高深之處,切不可生搬硬套。

另外:有些拿太極拳大搞迷信的人,通常也是從陰陽魚入手的。太極拳並非什麼“算命拳、易拳”。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武術

太極拳的武術部分是對技擊的培養。如果沒有武術的內涵,也就不能稱之為拳。正如上面所說的“養練結合”!只有養,沒有練,50%都不見了,怎麼能算是太極拳呢?很多人誤以為練就是拆招,一招一式用法如何如何實現,結果只落得有架而無勢的“肢解版”太極拳。

看待武術的培養,同樣要找對環節。有些練習者忽視特點、重視附件,把一個整體的太極拳肢解得亂七八糟,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單式技擊含義的拆開講解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能太過,因為太極拳更多的是培養功力。如果沒有了功力的培養,武術的提高也就成為了天方夜譚。“拆解空架子”是十分可悲的事情。“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這句,也就是指武術的部分。

如果練拳失去了完整性,看起來像是啞劇的技擊表演,也不能稱之為正確的太極拳。

說到技擊,我認為技擊的本領只能用高低來論,很難以對錯來講。如果以勝敗論英雄的話,站著的永遠對,趴下的永遠錯。但是站著的勝利者,如果被更強的對手,用曾經是他手下敗將的某個招式擊敗,就證明他都錯了嗎?

所以說,技擊只有強弱之分,沒有對錯之別。太極拳中的武術部分,同樣是可以技擊的。技擊由人掌握,而武術正是用來強化人的。真正可比的是習武者,而不是招式。就各式太極拳來說,拳無好壞之分,而練習者的水平則有高低之別。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究竟該拿什麼衡量?

最後: “習武者的武術”與“運動員的武術

”是不同的概念。因為真正的習武者不會退役的。不僅如此,習武者更講求武術的修為,而不是純粹的追求“暫時勝利”。習武者的“進步”道路是永無止境的,不會隨年齡的變化而放棄或滑坡。武術是一門可以陪伴自己到死的藝術,也正因為如此,對習武者而言“止步不前”要比“一時失敗”來得更要命。這與怕輸不怕死的“興奮劑精神”截然不同。

依照太極拳的“作用”及“組成部分”來分析,在身法正確的情況下,拋開姿勢不同的偏見,交流起來一定會愉快很多。太極拳的國際標準,不是某個人可以私自確立的,但是太極拳的好、壞、對、錯,是絕對可以衡量的。

太極拳是武術中的藝術,僅僅憑汗水是很難獲得提高的,勤奮也只僅僅是基礎。智慧、心態、品德,都是太極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痴學傻練”不是太極拳進步的關鍵,練習中多多思考才是提高的最佳途徑。太極拳是複雜而精確的武術,每個人的特點特長又均有不同,這恐怕就是“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傳統模式,至今不能被取代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