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下李世民居然能发动玄武门之变逼退李渊,他是怎么做到的?

农在天涯


中国历史上为了储位之争,很多人不惜兄弟相残,父子相逼,以至于皇宫之内刀光血影。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从而登上皇位,开创了贞观盛世。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从李渊起兵到统一全国,李世民不仅出谋划策,而且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可以说,李世民是唐王朝实际的缔造者。

唐王朝建立后,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为争夺皇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终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两派相争 矛盾激化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三个儿子中李世民功劳最大,声望最高,所以在他们三个人之间形成了两个派系,李世民一派,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他们和他们的谋士、亲信形成共同体,相互间明争暗斗。

李建成一面争取李世民府中的将领,一面和李渊的宠妃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

不明真相的李渊被谣言所蛊惑,对李世民欲加不满,多次当面怒斥李世民,搞得他百口莫辩。父子关系渐行渐远。

太子党与秦王府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在等待一个时机除掉对方。

正在这时突厥犯边,高祖命令李建成领兵退敌。李元吉建议趁此机会,把秦王府的人一网打尽。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的晚上,李世民进宫面见李渊,把太子党诋毁自己的事一一向李渊辩白。最后李世民声泪俱下地哭诉道:“孩儿对于兄弟之情可谓仁至义尽,如今他们要杀我,我到了地下都觉得没面子见那些死在我手下的敌人”。李渊惊愕万分,说道:“明天让他们进宫来,我一定要当面问清楚”。

李渊这个命令一经发出,乾坤就已然定下来了。

玄武门前的杀戮

次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奉命进宫面见李渊,走到玄武门的时候,发觉周围的气氛有些反常,心中犯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一声:“殿下,别走!”李建成等人迟疑之即,早已在这里埋伏的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率兵杀出来,把太子等人团团围住,轻易地就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得知太子等人被杀,权衡了一下利弊,也明白大势已去,他立刻也就服从了,下令说李建成、李元吉作乱,诸军归李世民节制。至此,李世民获得了全面胜利。

经历了玄武门一场惊心动魄的流血事件不久,李渊让位于李世民,历史进入了贞观年间。唐王朝才真正进入了盛世。

前朝杨广杀兄弑父,篡位登基,李世民和杨广走了相似的路,却开辟了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局面。



白玉汤1975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逼父亲李渊退位,可以讲是历史之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洛阳之战后,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主管天下的军事,整个李唐王朝有九成的兵马都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所有军情要事,都要先经过秦王,然后再转交给皇上。

第二,李世民当时还兼了一个官职--“尚书令”,主管朝廷六部所有事宜。

这样一来,相当于军政大权都握在了李世民一个人的手里,但是,要知道当时李世民只是秦王,并不是太子,而且李渊也并没有要废掉太子李建成的意思,那么有这样一个权势滔天的小弟在,太子李建成该如何自处?

自然是寝食难安,恨不得灭了李世民,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不可能放任这样一个巨大的炸药包存在。

更何况,这还是一个有野心的炸药包,李世民一直在谋划采用政治手段和平夺权,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只得走上武装夺权的道路。

而且,李渊在李世民南征北战,大杀四方的时候,亲口向他承诺,一旦战事得胜,就封他为太子,但李世民真的凯旋而归时,李渊又后悔了,这也间接成了兄弟不和的导火索。

太子李建成自然也视“雄才大略,功盖天下”的李世民为眼中钉、肉中刺,采取种种手段欲除去李世民,不仅诬告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谋反,甚至还在酒水中下毒,李世民忍无可忍。

最终,在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武装政变,长安城内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部下家属数百余人皆死于非命。

李世民还派兵直入太极殿,名义上是太子造反保护李渊,实则就是逼宫,生死之际,李渊只得交出皇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轻侃古今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给自己,建立唐朝。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建成能被立为太子,除了历史上皇位交接的“立嫡立长”的原则外,本人也是很有才干的。他早年奉李渊的命令在河东一带招兵买马,后来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平定山东。唐朝建立后,主要的是负责协助李渊治理后方。

李世民在被封秦王后,掌握了军事大权,并且战功显赫,可以说,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元吉在东征洛阳等战斗中,屡立战功。

这么看来,李渊的这三个儿子都是很有才干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后来改变中国历史的“玄武门之变”?

首先,李渊这个人有点“信口开河”,而且政治手腕不怎么高明。他为了能够使秦王李世民安心的打仗平天下,曾经对李世民表示过对李建元的不满,并且答应李世民等他立下不朽的战功后,可以立他为太子。等到天下平定,李渊又忌惮李世民的势力,拉拢李建成、李元吉对他进行打压。这样一来,造成了李世民强烈的不满。

第二,在皇帝李渊的公开支持下,太子李建成对秦王李世民处处掣肘,甚至想用齐王李元吉来接替他掌握兵权。李元吉是太子的死党,曾经向李建成提出诛杀李世民的计划,但是被李建成否决了。这中间可能是李建成对亲情还有点眷顾,也可能是对李世民手下部队的忌惮。总之,一开始李建成就没有准备杀掉李世民的,而只是要削他的权。即使是交权,这个也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的。

第三,李世民手下能人很多,并且都是在以往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现在天下已定,他们肯定是希望秦王能够继承王位,这样自己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肯定不在话下。一旦李建元当了皇帝,李世民失势,那么像他们这样秦王的手下,肯定不会被重用,甚至会遭到打击报复。

在李渊的打压、太子的威胁和部下的怂恿下,再加上没有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愿意当皇帝的,所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 李世民先是到李渊那告了太子一状,并且吵的不可开交,逼得李渊答应叫李建成来当面对质。

李世民先是用自己的亲兵控制了李渊,随后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安排伏兵与门下。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抵达门下,八百伏兵一涌而出。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受父亲李渊传召,根本就没想到李世民会发动叛乱,所以只是带了随身侍卫。

此时,得到太子和齐王被困的亲兵,立刻组织来救。太子和齐王在京城的部队是远远多与李世民这八百人的,这时候反而将这帮人团团围住。危机时刻,尉迟敬德展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众军士看到首级后,皆觉得大势已定,这才停止了攻击。


玄武门之变之后不久,李渊就传位给李世民。李建成被追封息王,谥号隐;李元吉被追封巢王,谥号刺。两人的子嗣都被诛杀。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通过一场血腥的政变夺得的皇位,但是他后来的文治武功缔造了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圣君。


随便聊历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纠正的是,李世民发动玄武之变时并非盛唐。盛唐是后人对唐王朝的赞誉之词。唐朝(618年—907年)立国289年,文学界定义的盛唐多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元年,大致相当于713年到766年约50年的这段时间。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意思是掐去两头的“乱日”,剩下的才是盛唐。史学界则有不同观点:史学界的盛唐多指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唐宪宗时代结束的一段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650年到820年约170年的这一区间。玄武之变是李世民的老爹在位之时即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无论是文学界还是史学界定义的盛唐,均不在此时间之列。

话归正题,我们把话说回李世民发动政变这事儿。

李渊起兵反隋兴唐,次子李世民功不可没。李渊共有22子,唯李世民战功最大。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两人都是窦皇后所生,真真儿的一爹一妈一奶同胞。

李渊称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日见李世民南征北战名头已然超过自己,为了笼络人心来对抗战功卓著的弟弟遂逐渐形成了太子党。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领兵帅将一路征战,后来为抗衡李建成太子党的排挤,与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明争暗斗。

根据《唐书》所载,李渊太原起兵造反系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之后,李渊却没有兑现承诺,再加上太子李建成忌惮李世民功高,遂联合四弟李元吉(也是窦皇后所生,三人系一奶同胞)等处处排挤李世民,最终导致兄弟兵戎相见。《唐书》成于五代后晋,关于兄弟矛盾和事件爆发成因的这些记载,也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同样的问题,《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

“高祖实录曰: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太宗实录曰:隐太子始则流宕河曲,游逸是好,素无才略……而妒害之心,日以滋甚……。按建成元吉虽为顽愚,既为太宗所诛,史臣不能无抑扬诬讳之辞。今不尽取。”

意思是太子李建成自幼松缓惰慢,荒淫好色,嗜酒,爱打猎,经常和齐王李元吉一起鬼混。李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死心塌地为建成效力。然而司马光也怀疑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所以“今不尽取”。

但有一点却是事实,那就是李世民协助父亲打下了大唐的江山、开创了唐朝的基业,功劳最大。

因此,李世民除了“秦王”的名衔之外还兼任了太尉、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天策上将、十二卫大将军等职位。秦王属亲王,太尉是军事上的最高长官,司徒是掌民事,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天策上将那是李渊单独赐给李世民的头衔,地位无人能比。你看看,这可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即便是其中的任一个官职,也都可算是朝中一品大员了,更何况人家还兼了这么多?由此看来,唐朝朝野内外除了皇帝李渊外,基本上都是李世民说了算。

此外,李世民手下网罗的一干人等,文有谋士杜如晦、房玄龄,武有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这些人都是隋唐时期最优秀的谋士和武将。外加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无论官职还是实权,李世民都在太子之上,即便是太子李建成能进阶成皇帝,李世民也是他最大的威胁。因此,一旦时机成熟,其中一方选择出击也就在所难免。

据史料记载,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遂向李渊建议,由齐王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打算以此加大己方的兵权权重。太子手下有个叫王晊的就此向李世民告密说:

“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意思是李建成想借此(出征突厥)来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啊。这还了得!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之变,李世民从此朝野再无敌手。其父李渊退位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yaoyaobukeqi


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世民设下的伏兵立刻放箭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世民命尉迟恭仗剑披甲入宫逼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一个月后李渊就退位了,当了太上皇。李世民成功的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李渊是一个开国皇帝,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儿子给逼迫让位呢?李渊造反时的那些将领都去哪里了?其实李渊虽然说是一个开国皇帝,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心腹将领,更没有完全忠诚的军队!

他所依靠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虽然说李建成有忠诚的军队,但是李建成的才能更加倾向于治国方面,军事上还是李世民比较杰出。像是当时的李靖这个著名的军事家,虽然说向李渊效忠,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在军队上虽然有才能,但是主要还是作为一个助手出现的。

其他的将领虽然也有,但是掌握很多兵力的很少,而且大部分的都聚集在李世民的麾下。所以军队当时与其说是属于李渊这个皇帝的,还不如说是属于李世民的。军权掌握在李世民手里,那些善于领兵打仗的人本身就是跟随李世民的。

当然,李渊当时还做了一件傻事,那就是把刘文静给杀了。刘文静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开国功臣,但仅仅是因为别人的几句话,李渊就把这个人给杀了,这就让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李渊这是到了把他们这些人马放南山的时候了。同时也对李渊感到很是寒心,认为这个人并不值得大家去追随!

还有一件事就是李渊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很放任的,对于两个儿子争皇位的做法根本不怎么管,李渊没事,但是那些大臣就要开始有自己的立场了啊。很多人都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对于李渊这个现代真正的皇帝反而没那么重视了。毕竟,未来帝国的主人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

古代社会,军事实力其实是重要的,基本上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人家对于军事上的才能可以说是很突出,再加上李渊做了很多的傻事。最关键的就是没有限制住李世民的军事势力,这才让他后来无奈的退位成为太上皇!







幻中诗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我们如果想要得知答案,就先要了解李世民为何会发动玄武门?至今为止,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民间的流传,众多学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被逼无奈,他被封为秦王后,李健成、李元吉兄弟两人不断地对他进行打压,再加上父亲李渊的暗中帮助,他只能选择自保,最终发动政变。第二,他自己想要当皇帝,在打仗之初,李渊就曾答应过李世民成功后封他为太子,但是李渊却并没有做到,因此李世民心中非常的愤怒,就开始准备谋反计划。

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出其不意,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渊和李健成二人根本就没有料到李世民胆敢谋反,所以就对他放松了警惕,因此李世民就凭借着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拉拢了不少的将领,然后暗中安排八百精兵进入宫中,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既然李健成和李元吉二人都死了,再加上李渊心中对李世民的愧疚,李渊自然也就选择了妥协,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小孙说史vlog


李世民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夺位成功,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在长安的势力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他铤而走险,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诚然,李世民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唐初实行的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即战时出征,战罢归农。所以,随着天下安定,李世民是没法指挥庞大的军队来为自己造反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依靠的是自己秦王府的八百私兵,然而这并不占优势,因为太子的东宫也募有两千私兵,号称“长林兵”,齐王府也蓄养了一千私兵。

武德后期,李渊偏向太子和齐王一方,打压秦王,并将秦王麾下很多猛将以及谋臣或外放做官,或斥逐出府。随着秦王府的势力日益削减,李世民知道,如果坐视不管,终将坐以待毙。

于是,李世民在高祖李渊召见自己的时候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让李渊次日召兄弟三人当庭对质。李世民利用这个机会,于深夜带领自己的私兵入宫控制了皇帝李渊,随后埋伏在玄武门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李世民曾担任过十二卫大将军,利用自己的职权收买了安插并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有变,依旧照常进宫,结果被伏杀。

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得知自己的主子被伏击,一起猛攻玄武门,导致秦王府的八百私兵差点崩溃。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拿着太子的齐王的人头丢下城墙,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随即一哄而散。

事后,秦王麾下骁将尉迟敬德拿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迫使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让权。两个多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归根结底,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并不是由李世民在军中的势力决定的,而是他突然发难,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李渊,李建成,李元吉,还有朝中那些重臣没有人会想到李世民居然敢这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