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雖然常說有提名已經是一個肯定,但《相愛相親》在當時金馬獎7項提名都擦身而過,放到今天也實在令人可惜,由其此作質素相當高,在淡淡的氛圍中敘述了橫跨三代女子的故事,不慍不火但令人感動。

特別在如今大部分電影都會加入的社會議題,令電影在意義性上能站有更高的位置,反而像《相愛相親》這種如此淡淡然地講一個家庭故事,已是相當稀少

無他,這種題材要催淚很容易,但要拍得好卻相當有難度。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三代完整展現的故事

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新片《相愛相親》是一部細膩但充滿劇情張力的親情文藝片,片名括住了一個男人身上兩段婚姻:「相親」結婚的守貞,一輩子有名無實;「相愛」結婚的夫妻,入土後卻不能長相左右。

婚姻是怎樣的誓約?什麼是愛,什麼是親呢?一場移墳合葬的主意,挑起了大房和二房之間的戰爭,在落幕收場之前,岳家的男人卻早早退場了,必須由相持不下的女眷出場收拾。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她相信一輩子,我相信一句話,他只相信一剎那。”一段文字道出三代女子的愛情觀。

其實這非常不簡單,事關要同時描寫三代女性很容易會陷入其中一兩條線太多或太少,造成輕重不均的危機中。

但張艾嘉很巧妙地把三者互相穿插,令三代的故事都完整飽滿地呈現出來,共同組成了一個跨年代的愛情故事。

年輕、有活力,希望擺脫家庭,追尋自由的生活與愛情的女兒薇薇;囉囉嗦嗦,為家庭付出很多,希望過世母親可以與爸爸合葬的嶽慧英;為愛人貢獻一生,在家鄉盼了數十年,只盼得一具屍體的姥姥...

三代人之間互有矛盾,對愛的詮釋亦不盡相同,張艾嘉通過細膩的講故事方式,在小人物中看得到大時代的轉變,令人讚歎。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三代人故事中相信不少人對姥姥的故事最為感動。

她代表了舊代甚至古代的女性思想,在盲婚啞嫁中守婦道,即使長年不見丈夫,卻無怨無悔地在家鄉照料一切,包括老爺、奶奶。

在她的概念中,所謂的「愛情」就是如此。其中一幕薇薇讀著她丈夫寄回家鄉的信,一再向她強調“這是家書,不是情書”,說盡很殘酷卻又很現實的話,但姥姥聽不懂。因為在她的概念裡,家書就是情書,每月寄家用回家,就是丈夫對她和家人的愛。

戲中薇薇一家甫踏進鄉下,便發現了一大門「貞節牌坊」,就是告訴我們老時代的觀念仍在這個窮鄉僻壤中札根。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電影裡三個女性角色中,姥姥說的話最少、出場時間與次數都相對少,但性格塑造上卻是最飽滿。

姥姥單純與盲目地守護心中的愛,可能是整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

通過慧英的強勢,薇薇現代的愛情觀,突顯出姥姥愛情的脆弱,但她在一直展現的弱勢中卻亳不退讓,甚至願意上電視臺向公眾訴說自己的想法與情感,顯出了她的執著與堅強。

在我們現代的愛情觀來看,姥姥所擁有的當然不是愛情,但在姥姥的觀念與上一代的制度下,又有誰有資格批評她呢?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在電影尾聲姥姥看到丈夫照片已然認不得,眼淚徐徐而下,對比自己連一張照片都沒有,彷彿終於知道自己掌有的從來不是愛情。

最後她選擇愛撫著丈夫,說一句不由衷的「我不要你了」,把守護良久的遺骨拱手讓給慧英。雖然像是釋懷了,但同時令人很唏噓。

自己榷守了數十年的價值觀被推翻,甚至連自己正室的地位亦不被承認,很可悲可憐。

另外,姥姥在家中準備了棺材,就是因為自己膝下無兒無女,死後起碼有棺材讓親友、鄰居把自己的屍體與丈夫合葬。但讓出遺骨後,不論生前死後姥姥都只能獨自一人,讓出需要的勇氣與大量其實很重。凡此種種,都令姥姥這個角色很討人憐憫,亦是電影教人疼心的地方。《相愛相親》表面上大團圓結局,但實際上卻是令人唏噓不已的大悲劇。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愛的主題明確

《相愛相親》主題其實是很大的。

《漢書》有云:“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慧英想要的就是骨肉相附,一家團圓。但嶽曾氏何嘗不盼望呢?

現代社會的加速發展同時無情地在土地、法律和大眾媒體上,加速了人心的崩壞。巧妙地是在這場為移墳合葬而精疲力盡,宛如鬧劇的風波結束後,張艾嘉選擇了一個看似相互退讓卻不圓滿的開放式結局。

只見慧英抱著骨灰要出門,其實這個「家」即將人去樓空。

“有你一起當然更好”,兩夫妻今後也許要逍遙上路;對照另一邊結綵鳴鑼,歡天喜地,家也不再完整。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接近結尾時,慧英和丈夫在車上的那場對話,只讓我們看到背影和側臉,卻因為一路的醞釀在此達到了引爆點,情感來得深沉而濃厚。

婚姻跟愛情終究是不一樣的吧?

在我愛你、你愛我之外,婚姻還牽絆了彼此的諸多選擇,承擔了你我想要與不想要的各種糾結責任,愛恨情仇在婚姻裡拌絞成了不甘和情願。交雜在婚姻裡的感情與愧咎,一張卡片怎麼可能說得完?

在我們面前一閃而過的簡短文字,底下濃縮了一輩子的情感,永遠不足為外人道,只能留在兩人心裡慢慢發酵。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到底愛是什麼?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以愛為名的決定與選擇,「我是為你好」這句從小聽到大的名言,成了每個人都明白的驚悚點。我們口中說著這句話,心裡的打算卻無一不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心。

希望父母親能合葬,這樣自己的就不會有遺憾;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工作,自己才不會擔心;希望另外一半不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這樣才證明他是在乎自己的......

劇中由張艾嘉飾演的母親一角,不斷不斷地做出各種要求,帶著觀眾探索著愛,而到底愛是什麼,最後在姥姥身上,找到了答案。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當慧英母親的骨灰罈仍在家中,金獎攝影大師李屏賓招牌的金黃色調瀰漫室內,相親相愛,像場夢境。片末,只見嶽慧英轉頭關燈,夢醒後的房子面色如灰,徒見桌上一個書寫「家」字的陶製品。

可以說結尾收得亦常精采。

一個確立的「悲喜劇」結局,並非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的是,解鈴還需繫鈴人,曾經互相為難的女人們始終沒有失去良善的德性。

我覺得《相愛相親》這個劇本沒說的更加值得玩味——嶽慧英的亡父為何葬在家鄉呢?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想想,慧英如此介意女兒稱呼外公為“那個人”,這劇本在生活化的情節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留白,它看似如常,其實情節推動緊湊,並以進步的思想同時批判傳統及現代。

在電視節目消費大房二房爭執移墳的同時,它實質上是一個二房的女兒,以個人及女性的身份——改變宗祠的位置,也改變了傳統。

母親在世時尚不能理直氣壯,如今她要移墳將父母合葬,確認自己是合法婚生且備受鍾愛的女兒,因為她父母的愛是全片最經受得起考驗的真愛,也為自己及自己的家爭一個名正言順。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三代人如何維繫愛的方式

“我每天都在跟人、跟生活打交道,其實我最愛探討的還是人和對於愛的表達方式。”張艾嘉說。

年近九十的姥姥、臨屆退休的母親慧英、適婚年齡的女兒薇薇,張艾嘉刻畫出三個年齡差距迥異,生命歷程看似全然不同卻又緊緊相連的女人,在三條獨立而交錯的生命裡揭開一道道愛的習題,細膩地呈現過程中的情感變化。

如電影英文譯名「 Love Education 」,如何接受、給予與維繫愛的關係,是一輩子的課題,傾盡一世的時間練習與琢磨,即便沒人說得清一輩子到底有多久,或是待解的習題還有多少。我們終將學會釋放心魔、學會愛得從容自在。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勾勒三個不同世代的女人,看女性面對愛和關係的態度。

三個女人,三種關係習題,在關於愛的大標題下,張艾嘉透過電影一幕幕的轉換中,細膩地刻畫出不同樣的愛情輪廓

薇薇的輪廓是年輕的愛,渴望見到的是彼此眼神裡炙熱的目光;母親慧英是婚後幾十年時光,將愛情流成平靜如湖潭般的深沉模樣;而姥姥的愛,是一輩子的等待,守候著家庭就是守護著愛情。

愛得越深時,我們對愛投射的期待與慾望也越多。

但所謂愛,卻不一定都能有相對的回應,往往在面臨衝突、失望的過程中,重重地關起了彼此的心門。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電影中有一句臺詞說得好:“關上房門的,是鎖;打開心門的,是愛。”

《相愛相親》找回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那種緊貼地氣的誠懇,而主題曲《陌上花開》亦可將這般的親愛關係貼切表態。

「陌上花開」一詞源自於蘇軾所寫的《陌上花三首》之一,吳越君主錢鏐即便非常寵愛王妃,每年春天寒食節都讓妃子回鄉省親,總是忍不住想見到愛人一面,卻又擔心愛人趕路過於勞累,因而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佳句。

“阡陌上的繁花都盛開了,但是愛妻不要急,可以慢慢回來。”

這總讓人想起每次等待自己所愛之人時,迫不及待想看到對方,卻又不希望對方過於勞累,《相愛相親》自是其意。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藝術表達方法

張艾嘉演而優則導,全片演員表現當然入木三分。

她也不忘通俗劇的節奏,時而溫馨,時而突梯,其中安插非常現代主義手法的春夢,流露了主角風韻猶存的魅力。每談親情倫理,儒家思想裡男尊女卑隨處可見。

這也是《相愛相親》特別著墨之處。

它讓女性的聲音代表家庭發聲,看見三代女性從傳統到現代在家庭身分、地位,甚至是家庭地位上的轉變。家不再跟隨男人的位置固定,而女性也紛紛爭取自由出走。

《相親相愛》也確立了張艾嘉作為女性導演的主體性。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相愛相親》雖然主題是倫理親情,但在這個跨進現代價值觀的電影裡,張艾嘉也細膩地置入了現代景觀。

片中一幕慧英偕同丈夫回到從前的孃家,要去街道辦出具父母的結婚證明時,孃家故鄉正在開發重建,進行現代化工程。張艾嘉聰明地在並陳新舊價值的衝突中,將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的電影風貌,透過李屏賓的攝影帶進來,並且更出色地帶到嶽慧英的家裡

這是全片最主要的場景,正中央卻是不動如山一座大立櫃,既如家之砥柱,也區隔了屋內各據一方且衝突不斷的妻子、丈夫和女兒。

家有障礙,這個場景打造不禁讓人想起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劇情同樣是一場善與善之間的抉擇,也標誌出現代社會下個人主義的伸張。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一直覺得張艾嘉導演是玩“形式主義”的高手,先前在《念念》透過三個主角大玩敘事結構的破碎,《一個好爸爸》、《想飛》也同樣擁有炫技,不過《相愛相親》卻做到了劇本的完美示範,支線多又龐雜,包括媒體嗜血生態、藝術家對夢想的幻滅、教育的亂象以及公務員的互踢皮球...

但在《相愛相親》裡卻始終沒有喧賓奪主,只是點綴,重點依舊是這一家三口的故事,寫得溫婉又貼切。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以前聽崔健的《花房姑娘》,只注意到它的輕快,以為自己理解了它的浪漫,以為那是一種因為愛的停留。但《相親相愛》意外點醒了我,那個停留並非純然的美麗,其中難道沒有埋怨?難道沒有錯過壯遊路上各色風景的遺憾?

那些沒在眼中出現過的壯麗,那個自己念念不忘要去的遠方,那個魂縈夢牽的過往,因為現在的你或他,已成為了世上最遙遠的不可得,值不值得誰能評斷呢?

對遠方的眺望,正是自己之所以被讚揚之處,當自己因為眷戀而停留、而貪歡、而不再追求,連自己都漸漸不愛自己那可能會令人生厭的模樣,怎麼會不懼怕對方也發現這一點?走不了,是因為對對方的愛戀,不敢停留,還是怕日後的埋怨?心向往著不敢求亦求不得的《海闊天空》,又如何坦然面對濃情蜜意的《花房姑娘》?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最後,雖然時代造成的家的分裂,暫時無解,名為家,實亦為家。

但是「家」不再是固定的處所,卻也不再是牢籠。

守貞的傳統也已過時,少女爬在貞節牌坊上嬉戲。那個嬉戲重申了女性的進步,也放鬆了當中對於傳統價值的過度挑戰。結局終究是溫暖的,人依於親是依於愛,哪怕天涯海角。

張艾嘉為世間女性說故事的功力更上層樓,也因為《相愛相親》又留下一次大銀幕上出色而令人難忘的表演。

再現三代女性的愛情觀,解析張艾嘉《相親相愛》中別樣的情感視角

這種文藝向的電影沒獎項加持票房應該不會太高,但華語電影圈仍需要這種優質作品繼續存在。

也希望多一些這樣的好而溫馨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