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道德经给你最高明人生观的三条建议,让你告别人生烦恼

我们前面谈到老子的宇宙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

这样的宇宙观,会引申出什么样的人生观呢?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01老子的根本关怀


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天下大乱,于是就出现了两种虚无主义:

第一种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是儒家要面对的问题。

天下大乱的环境下,人们无法分辨善恶;即使分辨了善恶,发现也没有什么报应,那谁还愿意行善避恶呢?

所以孔子就提出一种对人性的看法。

儒家的重点在于掌握人性向善,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

所以行善避恶的动力、理由都来自于人性的内在,这样就可以化解价值上的问题了。

第二种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种更严重,就是道家要面对的问题。

在乱世里面,死亡随时会发生,那人为什么还要认真地活着?

老子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一句话:

傅佩荣:道德经给你最高明人生观的三条建议,让你告别人生烦恼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最后回归于道,所以人对于生命要珍惜,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不用太在意存在上的问题。

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讲得非常到位,他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意思就是说,那妥善安排我出生的,也将妥善安排我的死亡。

人的生命在道手上,像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这就是根本的关怀,在老子来说,提出一个“道”的观念,就可以解决了。

02由“道”来看人生的启发

从“道”来看人生,会看到什么?这要从整体来看,从永恒来看。

所谓从整体来看,是从空间上去了解。

我们知道,地球在整个宇宙里简直就像一个微尘,而人不要说在宇宙里,人在地球上也只是万物之一。

但是老子偏偏怎么说?

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说实在,这四句话里面“天大,地大”我们都没有意见;把“道大”放第一个,我们也认为可以说得通,因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来源;

但是“人亦大”什么意思呢?人凭什么说是大呢?

这就是肯定人的认知能力,就是因为人的智慧有可能觉悟。

人一旦悟道的话,不就与“道”一样大了吗?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一开头,才会讲这样的故事:

傅佩荣:道德经给你最高明人生观的三条建议,让你告别人生烦恼

有一条大鱼叫做鲲,它再变成大鸟叫做鹏。

这就是庄子精彩的地方,让人的生命可以不断地提升转化,用这样的寓言来说明人的“大”在什么地方。

从永恒来看,是从时间上去了解。

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间而已,所以老子就一直劝我们要努力活得长久,最好能够“死而不亡”。

这就是老子从“道”来看人生,所带给我们的启发:

一方面发现人生非常微小,时间非常的短暂,所以他告诉你,你需要某种修炼,就是智慧的觉悟,才能让自己与道、与天、与地一样大。

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人生的过程里,你要珍惜每一刻,让自己过得平安愉快,能够“与人无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03老子的具体建议

接着就要落实了,老子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保存本性,善用禀赋。

老子讲了“道”之后,还讲了“德”。

“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讲到人的时候,最好再加上禀赋。

所谓的保存本性,老子设法用很多比喻来说明。

譬如,你要“复归于婴儿”,要“复归于朴”。

就是你不要把自己的本性遗忘了,不要因为感官的作用、欲望的发展,而忘记了人本来是什么样。

保存本性的同时,你还要发展禀赋。

因为人不可能独立生存,从小到大不能脱离社会;

并且各有各的本事,才能够让整个团体、整个社会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与禀赋有关的。

人的禀赋最明显的是什么?

就是认知能力,一般都是由区分开始,造成各种复杂的情况,尤其是无穷的欲望,再引申出去就是各种复杂的灾难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

一方面,人活在人的社会里面,不能脱离人群而生活;

而另一方面,一定要记得,重点在于我们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所以要善用禀赋。

第二点,是动静有常,慈俭不争。

说到动静有常,老子谈到人生的时候,不是光讲静,不是要我们去隐居,去脱离世界,而是让你动静有常。

“常”这个字就是要顺势而行,你要了解客观的形势,自己主观的条件。

是学生就好好上学,是上班族就好好工作,是企业家就好好开展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身份,你就要按照客观的形势、主观的条件去发展,这就叫做动静有常。

“慈、俭、不争”这三个字,是老子的“三宝”,都是对人生非常具体的启发。

你如果悟到万物从道而来,道生了万物,母亲生了孩子,一定是有慈爱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再理解“抱怨以德”“与人无尤”,都很容易掌握了。

俭是什么?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还提倡圣人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俭约,俭约才能够保持生命的原貌。

最后讲到“不争”,老子经常说“柔弱胜刚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非常重要,“为”代表你要顺着条件去发展,顺势而行;

但是要不争,不争就是一种自然的柔弱的状态。

与别人来往的时候,柔弱之外,还要能够大而化之。

禀赋是人的潜能,可以不断地开发、发展。

本性保住了,禀赋的发展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路,也就是走向与道结合的路,设法悟道。

所以老子谈到动静有常、慈俭不争,是我们在人生里面可以不断去加以验证的。

第三点,是长生久视,安居乐俗。

先说长生久视,就是能够活得平安愉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后活得长久,眼睛一直都是很清楚的。

“久视”两个字代表你一直活着,并且许多事情看得很清楚。

可以说,你的认知能力从区分经过避难,到达启明的程度了。

安居乐俗四个字,来自《道德经》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俗”就是平常的生活习俗。

譬如,按照自然界的节气,按照人类社会所制定的某些节日;

你活在什么地方,就好好在那个地方安居乐俗;

不用去羡慕别人,也不用去抱怨自己的情况不够理想。

能做到安居乐俗,人生整个的问题不就少多了吗?

很多人以为老子的思想偏向消极,事实上不然。

他是告诉你说,人活在世界上,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向外追逐物质世界的一切;

而是启发认知上的一种潜能,从区分到避难到启明,启明就是悟道。

一旦悟道,人生所有的烦恼困扰统统没有了。

综合上面的内容,我们谈老子的人生观,主要有三点:

首先,老子的根本关怀是要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让人不要陷入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不要对人的生命感到失望,甚至放弃生存的意愿。

然后,由“道”来看人生,是从整体、从永恒来看。

但是人的生命有个特色,他可以由“小”不断地提升,转化成为“大”;

他也可以让自己从活着平安愉快,最后进入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最后给出具体建议:

即保存本性,善用禀赋;动静有常,慈俭不争;长生久视,安居乐俗。

傅佩荣:道德经给你最高明人生观的三条建议,让你告别人生烦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