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素以“闪击战”闻名,快、准、狠的超强攻势曾横扫整个欧洲大陆,让很多人瞬间笼罩在亡国的阴霾下:一个月吞并波兰, 43天打败法国, 两个月内征服挪威, 三个月兵临苏联莫斯科城下……德军之所以赢得这些辉煌的战果,“闪击战”理论功不可没。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坦克出现伊始, 英法的便意识到它的作战潜力, 提出在空军配合下, 集中使用坦克实施快速突击, 与德军后来的闪击战如出一辙。

最早积极鼓吹建立装甲部队的是英国富勒将军,他的主张得到军事教官利德尔·哈特的支持。1922年,哈特发表了题为《新模范军的发展》的文章,主张陆军必须全部实现机械化。在法国,年轻的夏尔·戴高乐上校写了《建立职业军队》的小册子,主张建六个装甲师拱卫巴黎。但在英法两国,占据统治地位的陆军高层并不理解这种新式武器给战争带来的变革。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戴高乐在《职业化军队》一书强调,在未来战争中装甲部队与空军部队以及步兵协同行动, 为此,他主张建立一支由10万职业军人组成的机械化部队,“这支由精兵和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队,具有极大的机动能力、毁灭性火力以及以突袭方式投入任何战线的能力。”他认为这支部队将是保卫法国的一把“利剑”。

然而, 当时法国军界大佬对戴高乐的主张视而不见, 仍把阵地防御战作为战备唯一样式, 其最直接结果是建起耗资亿万法郎的“马奇诺防线”。当时的国防部长莫兰将军在议会公开宣称:“我们已花费了这么大的力量筑成了这样坚固的防线,难道我们竟会发疯似的越过这条防线去进行莫名其妙的冒险吗?”他甚至冲着戴高乐喊:“别了,戴高乐!只要我在,就没你的出头之日!”年近八旬的元帅贝当是戴高乐的恩师,一向器重戴高乐,但也把戴高乐的理论当成玩笑,并且断言如果德国坦克入侵巴黎地区,必将被迅速围歼。

《建立职业军》在法国很少有人问津,然而在德国却引起了纳粹将军们的极大兴趣。德军参谋总部在一本名为《论机械化战争》的机密手册中,全文引用了戴高乐这本售价15法郎的书。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二战德国人只花了15法郎打赢了法国——戴高乐这本书的售价。”法国作家博那尔在《夏尔·戴高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令人深思——古德里安,这个一直跟踪研究坦克战的德国将军,如获至宝得到《建立职业军》,把戴高乐的思想与自己的主张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装甲突击和航空兵结合的战术——“闪击战”理论,并掀开了法兰西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15法郎赢得一场战争:1940年6月18日,法国宣布放弃抵抗,俯首称臣,双方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国战败,承认德国为占领国!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杠杆的倍增效应人所尽知, 但找到发挥杠杆效能的支点确实需要高超的智慧。虽然英国人发明了坦克, 但首先学会充分利用装甲的是德国人——德军利用坦克的杠杆作用, 创造性地用步兵、坦克加航空兵的合成兵种战术, 才开创了闪击战的奇迹。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 按照《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常备军要裁减到10万人, 并禁止拥有飞机、坦克、重型火炮或潜艇等一类先进武器平台。因此, 德国在重整军备开始时, 陆军里没有一辆坦克, 仅有一些坦克设计草图, 德军的军官大多也没有见过坦克。古德里安1926年被任命为负责装甲兵的参谋部军官时曾乘船到瑞典军队参观, 他在回忆录中写到那是他平生第一次见到坦克, 当然很难想象这支没有装甲的部队就是十几年后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铁甲雄师。

德国最早的坦克是克虏伯公司的“马克Ⅰ” 和“马克Ⅱ”, 1934年投入生产时已过时了。直到1938年生产“马克Ⅲ”和“马克Ⅳ” 开始, 德军才有了第一批现代化坦克。即使到了1940年, 德军的大多数坦克仍旧停留在“马克Ⅰ”和“马克Ⅱ”。而法国拥有674辆现代化的坦克, 在大多数方面优于“马克Ⅲ”和“马克Ⅳ”, 还有2535辆装甲战车的作战性能和落后的德国坦克差不多, 英国还有310辆装甲战车参战, 因此, 总体上英法同盟军占据着千辆坦克的巨大优势。

1941年入侵苏联时“马克Ⅱ”和捷克坦克仍旧是构成装甲兵的主体, 而且仅仅拥有3255辆坦克, 而苏联装备有2万辆坦克, 其中包括可怕的T-34坦克。而德军可以与T-34坦克匹敌的“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是后来才相继装备的。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不过,德军不仅在装甲装备方面不占优势, 而且装甲师的数量也很有限。一战后, 德国获取石油资源的途径极其有限, 最主要的资源地罗马尼亚、波兰、捷克都与德国为敌, 因此, 德国在整军初期缺乏足够的油料组建完全机械化的部队。

要想发动战争,德国的石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靠人不如靠己,变煤炭为石油。为此,希特勒果断实施了很多决定性政策来武装德国,其中有一个四年计划——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样直到1938年德国人才对石油的供给有了信心, 开始大规模组建装甲师,不过装甲师的数量还是很少。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在1939年闪击波兰中, 德国参战的54个作战师中只有6个装甲师, 然而这些少量的装甲部队发挥了关键的突破作用, 到战役第三天就摧毁了波兰人的抵抗。到1940年5月的西线战役开始时, 德军共有10个装甲师, 8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18个常规步兵师, 其中装甲师占8%, 其余大量的师在装备和编制方面与其他的欧洲军队没什么区别。

但装甲师的机动作战能力令人瞠目结舌, 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24小时突破阿登地区防线, 随后长驱直入扩张战果, 迅速推进到英吉利海峡岸边, 导致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比德军预期的计划还顺利, 古德里安称其为“几乎是一个奇迹”。此次战役是灾难性的一边倒的胜利, 然而, 在德军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只是闪击战理论使装甲部队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少量的装甲部队起到了关键性的杠杆作用。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先进的战术理论需要适宜成长的土壤。先进的技术和平台一般情况下是战争的赋能因素, 同时只有贯彻相应的军事理论才能正确的使用这些先进的赋能因素, 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 面对科技和装备的发展, 军队领导人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抉择, 新观念尽管很有吸引力, 但很少有领导人愿意将全部资源赌在未经检验的装备和理论上。

坦克这一新式武器装备是由英、法率先发展起来的, 并作为步兵实施地面突破的支援武器运用于一战。尤其是1917年11月20日在康布雷作战中, 英军集中450辆坦克, 首次步坦协同尽显装甲锋芒,对德军防线实施突破作战, 在不到十个小时,英军便攻占了德军构筑的三道阵地,全线推进8~10公里,并还俘获了德军8000多人,缴获了100门火炮和350挺机枪……这样的推进速度和战果,在一战中是极为罕见的。

一战后, 西方国家一些军官慧眼独具, 著书立说, 倡导建立坦克机械化部队, 以便于发挥坦克的优势。

1918年5月,富勒撰写了一份名为《作为决定进攻目标的战略性瘫痪》的备忘录,在战争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机械化战争论理念。在这份计划中有许多坦克装甲作战的指导原则和最初雏形。在富勒的影响下,利德尔·哈特和埃尔斯等人的强烈认同,并合作编写了一本《机械化与装甲编组》的教材,成为坦克装甲作战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这本教材并没有在英国激起太大风浪,反而是触发了海峡彼岸古德里安的灵感。

1920年,法军坦克之父埃斯蒂安在法国国立工艺美术学院做了一次演讲,鼓吹建立一支10万人的机械化部队,配备8000辆坦克或机动牵引车以及4000辆坦克,力主建立独立装甲师。法军一些思想新锐的青年军官,象杜蒙斯上校主张建立装甲部队,以装甲部队攻入敌纵深,“把敌人的指挥系统打乱,切成碎片”,但这些正确的意见无人理睬。1934年,戴高乐的《建立职业军》在法国仅卖出了750本,不受军方待见,魏刚、甘末林这些法军大佬也不断发表嘲笑坦克的言论,认为坦克依赖燃料供应,不能独立作战;而空军虽然能造成巨大破坏,却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这些新的理论大多没有引起当权者的重视, 甚至遭到抵制和反对, 他们不愿意使用还在试验中的武器装备, 以及运用没有成功经验的作战方法,装甲部队的建设进展缓慢,毫无建树,“坦克只是步兵作战的辅助工具”。时至1935年, 法国国防部长罗·雷诺要求组建装甲兵部队, 仍遭到军政界大佬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如愿, 直到1938年12月2日,法军最高军事委员会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才最终决定组建两个装甲师。英国的装甲师迟至1941年才开始组建。

“坦克应该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而不是步兵、骑兵等传统兵种的附庸。”古德里安认为,“装甲部队的建制应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再进而组建装甲军,甚至装甲集群。”他认为,在装甲集群突击中,坦克应居主导地位,并包括装甲化或摩托化的步兵、炮兵、反坦克兵等战斗支援部队,侦察、通信、工程、供给等技术和后勤保障部队。至于战时编制,可根据作战需要,如提高突击力、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等,随时予以调整。此外,在古德里安的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思想中,战斗轰炸机也是基本要素之一。他主张给装甲部队编配空军的作战、侦察和防空部队。如此,装甲部队就可以不依赖支援进行独立的机动作战了。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古德里安顶着保守势力的压力,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到1929年,他的装甲战理论已逐渐走向成熟。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摩托化总监部参谋长,开始着手研究装甲兵的装备和编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组建新型装甲部队的努力。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 他致力于建设专制统治的纳粹第三帝国, 而德国四周全是敌人, 撕毁“凡尔赛和约”, 建设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成为当务之急。希特勒上台不久就警告军队的高级将领说, 如果法国有真正的领袖人物, 法国一定把纳粹帝国扼杀在摇篮里。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希特勒要想实现称霸占欧洲, 进而统治世界的“蓝图”, 必然要与英法等国大战, 而德国同以上国家相比, 不仅在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不如, 而且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也明显处于劣势。所以说, 德国的综合国力与战争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就决定了他把全部赌注押在闪击战略上,以快制胜,速战速决。

为此,德国为闪击战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远超对手实力。据估计,“在战争爆发前的一年里,德国军火的总产量可能超过英法两国合起来的一倍或二倍”。这种军事工业的优势,使德国在短时间里一举击溃波兰和法国,横扫西欧诸国。

难怪美国军事史学家T·N·杜普伊曾这样评论:“德国在准备坦克战中,将物质因素和原则理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自拿破仑时代以来,还未见到这样完美的结合。

闪击战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制定的《对法战争备忘录》中。施利芬认为德国在经济财政上难以支持打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他设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军要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与俄法两国军队同时作战,因此德军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4—6周内击败法军,然后转向东线对付俄国。但是在后来的一次大战中,以步兵为主的德国军队由于速度太慢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协约、同盟双方军队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泥沼中。

一战后, 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竭力主张总体战争应突然发起, 速战速决。希特勒更是主张打一场不宣而战的闪击战争, 1926年他在《我的奋斗》预言, 摩托化部队将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1932年他又强调, 一战中的阵地战将过时。而将德国速决战思想推向“闪击战”理论这一全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代表, 当推古德里安。

解码闪击战,二战德军用15个“法郎”快速撬动了欧洲

当时, 德军中也有一些将领不同意实施闪击战, 但在希特勒的干预下, 他们对闪击战的阻挠被迅速排除。而比较早接受闪击战思想的以著名坦克战术专家古德里安为代表的闪击战派的将领们, 受到了希特勒的殊宠, 很快在军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闪击战思想的指导下, 促使德国加紧发展坦克装甲部队, 为实施闪击战略奠定了基础。

从1931年开始,由于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军组建了一支小型实验性坦克部队,并逐渐发展为一个装甲旅。1934年春,德军成立了专门的装甲兵指挥机构———装甲兵总监部,率先把装甲兵作为独立兵种来使用。古德里安被任命为装甲兵参谋长。10月,德军以已有的一个装甲旅为基础,按照古德里安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思想,首批组建了三个装甲师。从此,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发展。

德军实施闪击战,把坦克兵团集中使用在决定性方向上,并实施机动作战的原则,成了在二战初期制胜的法宝和不可动摇的原则。就在其他国家还在为如何使用坦克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国已踌躇满志地向世人宣告:“什么都不能阻挡这支强大的突击力量。”很快,世界就会领教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