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主觀題必考點:怎樣處理學生與教師的關係?

教師資格證 主觀題必考點:怎樣處理學生與教師的關係?

​​學生與教師

學生

案例分析題中如果有學生應考慮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其教育、學生、學生觀。

學生本質屬性(易考案例分析):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人。

1學生是人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可能性和發展需要(可能性與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可塑性(易考選擇):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各方面還不成熟,易受環境影響。

可能性與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可替換為可能性與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條件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易考多選)

社會地位:

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

社會權利主體地位的維護(易考單選)。

《兒童權利公約》基本原則:

記憶口訣,無尊最佳。

中學生身份:

公民。

未成年公民。

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最全面)。

學生的權利:人身權(針對學生的公民身份)。

學生最主要的權利是受教育權。

1人身權包括(易考單選):

身心健康權(作業量,體育鍛煉,身體檢查,社會活動)。

人身自由權(不得對學生關禁閉;不得隨意搜查)。

人格尊嚴權(不得謾罵、體罰、侮辱學生;例如起外號)。

隱私權(信件,日記)。

名譽權和榮譽權。

2受教育權包括:

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權(例如初中有一個學校考試結束後把學校後幾名開除)。

學習權(例如老師覺得孩子調皮,讓其去教室外罰站)。

公正評價權(例如學生對成績由異議可以複查)。

學生義務(易考簡答、多選):

遵守法律法規。

遵守學生行為規範。

努力學習。

遵守學校管理制度。

記憶口訣,三遵守一努力。

教師重點

教師的產生與發展:

1非專門化(很早以前沒有專門教師或教師很少,孔子那個年代老師就很少,古印度以僧為師以吏為師)。

專門化(獨立師範教育開始於1681年的法國,我們需要大量的老師作為職業的填充者,德國是義務教育)。

專業化,多元化(有質的變化,一個教師崗位許多人去競聘,以前只有師範院校培養教師,現在途徑變得更多)。

2角色轉變是因為新課改的進行,角色轉變主要是針對新課改中的教師觀,教師角色。雖然轉變,但是常規角色還適應新課改後的教師。

教師的性質(重點):

《教師法》(關鍵詞,教育教學職責、專業人員、教書育人、民族素質)。

1教師職業是一門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易考選擇)

教師常規角色:

傳道者(傳授道理的人)。

授業解惑者(回答疑問)。

管理者(不僅僅指班主任,泛指所有教師)。

示範者(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朋友,研究者。

2教師角色轉變(易考簡答和案例分析):

學生學習促進者(由填壓式的學習變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

教育教學研究者(可以獨立完成一些教育行動研究)。

課程開發者和研究者(開發校本課程)。

社區型開放教師(教師不能把教育僅僅侷限在教室)。

終身學習的踐行者(重點。活到老,學到老)。

3非專門化沒有教師或教師很少,專門化需要大量教師,專業化在教師量多的基礎上有了質的要求

教師角色最大特點:職業角色的多樣化(易考單選)。

4勞動特點:

示範性(例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創造性表現(1因材施教,例如不同類型學生要用不同方法。2原則及方法。3教育內容處理、加工。4教育機智)。

複雜性

空間廣延性(校內校外都進行教育)。

時間延續性相當於長期性(例如不僅要上課,還有下課要備課等。例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隱含性、滯後性、間接性(勞動當場表現不出來,很多年之後才出現效果)。

教師的職業素養(易考論述)

1教師的職業素質相當於職業素養。

思想道德素養:思想素養(例如世界觀,人生觀等)。

政治素養(例如我國和共產黨一些政治方向保持一致)。

職業道德素養(現行的是2008年頒佈)。

記憶口訣,三愛兩人一終身。

1997版 VS 2008版

一依法執教————愛國守法

二愛崗敬業————包含教書育人

三熱愛學生————關愛學生

四嚴謹治學————終身學習

五團結協作————為人師表

六尊重家長————為人師表

七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八為人師表

知識素養(重點):

學科專業素養,教育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相當於知識素養。

學科專業素養(本體性知識,易考單選)。

教育專業素養(條件性知識,易考單選)。

教師知識四個方面:

本體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

通識性知識(一般文化知識)。

實踐性知識(教育經驗)。

能力素養:基礎能力(智能,語言)。

職業能力(教學能力,例如教學設計,課堂管理。育人,例如心理溝通,行為輔導。教育科研)。

心理素養:認知、情感、意志。

身體素養

2專業發展途徑(易考多選):

師範教育。

入職輔導。

在職培訓(重要):專業發展中最關鍵環節。

自我教育。

3福勒和布朗教師關注階段論:

教學前關注(職前培訓時期)。

早期生存關注(初次接觸教學的實習階段)。

教學情境關注(關注知識、能力、技巧)。

關注學生(教師成熟的標誌)。

師生關係

概念及其作用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良好師生關係建立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

師生關係構成

教學——授受關係。

人格——平等關係。

道德——相互促進關係。

師生關係模式

放任型(無序、隨意、放縱)。

專制型(命令、權威、疏遠。老師在時聽話,不在時很亂)。

民主性(開放、平等、互助。是師生關係的最良好模式)。

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易考簡答)

建立新型師生觀是什麼:

民主平等(社會關係)。

尊師愛生(人際關係)。

教學相長(教育關係。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心理相容(心理關係)。

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譽。

善於和學生交往。

發揚教育民主,傾聽學生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