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生: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規律

中國網財經10月29日訊 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黃浦區政府以及各組委會成員機構推出、為期三天的首屆外灘金融峰會於27日在上海召開,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楊凱生表示,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更多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跨界參與,金融業務的邊界似乎正在逐漸模糊。無論怎樣,金融業,特別是銀行,作為經濟運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並沒有變。他們管理風險、經營風險的職責也不會變。所以,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經營管理結構的外部性,這個道理不應該改變。無論叫金融科技,還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與傳統銀行、傳統金融的關係更多還是互補。支付業務和信貸業務不同,小額業務和大額業務不同,短期業務和長期業務不同,個人業務、小微企業業務和大客戶業務也不同。在這些不同的業務領域,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可以發揮,也應該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我們沒有必要動不動就說誰應該發展、誰終將會被淘汰,誰可以替代誰甚至顛覆誰。儘管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起源的屬性有所不同,專長有所不同,甚至行業的文化也很不一樣,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會議的主題,實際上是討論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於普惠金融。這個話題很熱,也討論了很久,今天我簡單談三點看法。

一、金融科技的進步有助於普惠金融的發展。

這一點要首先肯定。大家知道,科技手段給金融機構,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的信息傳遞、業務處理和服務觸達面,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使得金融機構的信息來源變得更廣泛,信息處理變得更高效,風險的識別和防控也變得更精準。金融機構的業務整合和成本平衡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凡此種種,這些進步都使得金融機構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內開展服務,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金融的空白,進而更好地為廣大小微企業、偏遠地區、低收入人群等弱勢客戶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務。無疑,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例如,有不少銀行搭建了線上小微客戶金融服務的平臺,他們根據結算、稅務、海關等有關場景,紛紛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推出多款線上貸款產品,提升了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便利性、可獲得性。一些保險公司也相繼推出了互聯網的保險產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務門檻、更廣泛的流量入口、更為便捷的程序,來擴大保險的覆蓋廣度、深度。一些互聯網企業、科技金融公司,也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特別是流量優勢,推動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眾籌等金融模式的發展。因此,以往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業務,已經變得更加直面社會公眾,更加融入社會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金融科技在構建中國普惠金融業態方面,已經和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科技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在服務普惠金融的過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規律。

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更多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跨界參與,金融業務的邊界似乎正在逐漸模糊。無論怎樣,金融業,特別是銀行,作為經濟運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並沒有變。他們管理風險、經營風險的職責也不會變。所以,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經營管理結構的外部性,這個道理不應該改變。無論叫金融科技,還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與傳統銀行、傳統金融的關係更多還是互補。支付業務和信貸業務不同,小額業務和大額業務不同,短期業務和長期業務不同,個人業務、小微企業業務和大客戶業務也不同。在這些不同的業務領域,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可以發揮,也應該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我們沒有必要動不動就說誰應該發展、誰終將會被淘汰,誰可以替代誰甚至顛覆誰。儘管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起源的屬性有所不同,專長有所不同,甚至行業的文化也很不一樣,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

這幾年,各類機構在市場上的表現來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少,需要總結的經驗、教訓也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是否應該更深入的思考一下所謂的提升效率,是否發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實際上主要是說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減少做某項金融業務所需要的時間。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縮短、完成某項金融交易活動所需要的流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過分強調,則有一定的偏頗。如果說,支付結算業務中,要努力實現便捷化是不錯的想法,當然也有客戶資金安全和風險防控的問題。但總的來說,“提升支付業務的效率”這個想法不錯。

信貸投放當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審批、快投放”,這是有一定問題的。簡單的提倡所謂的“秒貸”並不科學,不利於風險的把控,還是應該區分信貸品種,根據客戶類別設定必要的閾值。有的業務可以實施機器自動審批,有些則需要“機器+人工”審批。有的業務當中,專家作用、人力作用應該佔據更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一個客戶對自然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都到了當天就要、即刻就要的時候才申請貸款,一旦無法即刻拿到資金,企業似乎馬上就會出問題,是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這個企業對自身經營狀況不夠“心中有數”,前瞻性不足?這是否也應該成為銀行考量這個客戶經營管理水平的因素?當然,銀行也一定要在改進金融服務方面不斷努力,能夠快辦的事情就不應該拖拉。但總體而言,所謂的“發展普惠金融”,還是要在著重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增加對各類人群、各類企業“合理的金融服務”需求供給方面踏踏實實下功夫,這恐怕不是簡單“快捷”二字所能夠包含的。比如,努力幫貧困人口脫貧,努力實現對各類企業金融服務的可持續,努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風險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範圍內等等,這些都應該是發展普惠金融當中所需要關注的事情。任何一個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無論是所謂的傳統銀行還是新興科技金融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這些規律,立足於長遠可持續發展,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杜絕和摒棄任何簡單化、片面性的東西,要防止打著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旗號做別的事情。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普惠金融,都要堅持把控風險和監管的環節。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普惠金融和救濟資助都應該做,但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如果把握不好,不僅容易給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埋下隱患,也不利於普惠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抓住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機遇,讓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更廣,讓金融服務觸達的深度更深。

比如風控、運營、服務方面,我們都還要努力,這些都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我們真正可以實現為所有客戶都提供“一點接入,全網響應,體驗一致、高效順暢”的高品質服務。做到這一點,才能說我們通過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實現了為全社會提供更為普惠的金融服務的目標。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