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忠正:半個世紀濱州情 實業報國中國夢

濱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忠正:半個世紀濱州情 實業報國中國夢

(李前軍 攝影)

1968年,有個大學生坐“擺渡”過黃河,踩著沒了鞋的塵土,穿過莊稼地,來到只有七八個人的化工廠報到,成了一名技術員。

今天,曾經的小化工廠已成為總資產上百億、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的上市企業。曾經的小青年已是濱州的功勳企業家,在全市企業家大會上獲得“金獅獎”。

這個廠子就是今天的濱化集團,這個大學生就是濱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忠正。改革開放以來,濱化集團(1978年-2017年)累計實現利稅477.30億元,上交稅金342.80億元,為濱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及中國化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寒來暑往,半個世紀濱州情,實業報國中國夢,張忠正的濱化故事,山高水長。

50年前,北鎮各工廠一下子來了40多個大學生,加上大批青島、濟南、淄博知青,北鎮風氣空前開放

1968年,迎接張忠正的,是“無風三尺土,張口一嘴泥”。在北鎮化工廠,大家施工、做飯、洗衣,用水就靠屋後的一眼井。報到後,張忠正臨時住在“一所”,他說,“木板接起來,就是大通鋪。雨下得大點,倒灌,屋裡的鞋就飄起來了。”

當時北鎮是“小圈子”,到處都是熟人,“誰買了一輛自行車,全北鎮都知道!”物資緊缺,買點日用品都得去923廠的小賣鋪。其時,工業更是泛善可陳。活塞廠、柴油機廠、曲軸廠、印染廠,在建的造紙廠、化工廠,再加上個汽車運輸公司,就是北鎮的工業家底。再加上每個縣三千噸的氨水廠和酒廠,就是整個惠民地區的工業簡圖。

但難能可貴的,是當年北鎮各工廠一氣來了近200多個大學生,其中北鎮化工廠就來了三十七八個!另外,在附近大型農場、農村的大批知識青年相繼被招工,尤以青島、濟南、淄博為最多。

這些“青春力量”是城市史上罕見的“人才大禮包”,他們給夯基時的濱州工業種下“五湖四海”的性格!

“人家常說,濱州、北鎮人的穿戴,一點兒也不亞於大城市。為啥?因為濟南知青模仿濟南的時尚,青島人帶來青島風。大學生更是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帶來了很多省外的新鮮信息。”張忠正說。的確,人是最鮮活的文化載體。在文化大革命後期,被稱為“臭老九”的大學生,當時大城市不願意接收的各地大學生、各地知青帶給濱州的衝擊極大,改變著北鎮的人群面貌、結構、生活習慣,打破了封閉、偏遠的歷史格局。

人才有了。劇變即將來臨。

30年前,張忠正提出了“提高人均創收能力”的論斷,濱化成為當時濱州地區首家利稅突破2000萬元和5000萬元的企業

沒有假期、沒有娛樂、沒有獎金,不計回報,那一代人拼命硬幹。沒有圖紙就自己畫,沒有操作規程就自己寫,沒有銷路就自己跑。

張忠正說,當時想搞新產品,換新設備,領導總是很支持:“好啊,你搞就行!”可領導都是老革命,對化工概念很模糊。怎麼搞,買啥設備,到哪裡買,怎麼學著用,全得靠自己做調查研究,回母校求助,去上海學習,一點點琢磨出門路來。

“但是,這代領導,放手讓這些大學生去幹,而且,都幹成了!”難掩激動,手指頭敲著桌子,張忠正一字一頓地感慨。

1978年改革開放,當年濱化扭虧為盈,實現利潤55.7萬元,上交稅金63.80萬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1979年開始,張忠正擔任副廠長,1984年任廠長,當年企業創出了6個歷史最好水平:工業總產值1220萬元;燒鹼產量4141噸,破乳劑產量888噸;燒鹼產品合格率100%;流動資金週轉天數56.9天;利稅300.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4710元/人。

這些突破,是當時整個惠民地區各機關各行業的劇變縮影——那時,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專業知識強的青年知識分子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縣級、副縣級幹部,而且多是跳級、破格!縣長提為地區專員,辦事員提為局長!

“一大批出身不好,但學歷高的青年出頭了。”張忠正說。

這些人都是在基層摔打、磨鍊多年的骨幹,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管理智慧。

1985年至1995年,在張忠正的帶領下,濱化加大了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力度,實施了多項改造提升,籌建了石化新區,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此間,張忠正提出了“提高人均創收能力”的論斷,提出必須要打造一流的員工隊伍,企業採取了內退制度,把文化水平低的老員工由企業養起來,空出崗位大量吸收大專生和本科生。由此濱化逐漸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幹部員工隊伍。

當時,濱化成為濱州地區首家利稅突破2000萬元和5000萬元的企業!

管理到位了,企業就將騰飛。

20多年來,高度重視科研創新,讓“國際先進”“率先採用”“首先引進”“世界首套”成為濱化發展歷程的關鍵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更是企業的生命線。濱化之所以能跳出“小煉油”行列、“小化工”範疇、淘汰“小熱電”,都離不開張忠正對科技研發的一貫重視。

20多年來,濱化積極引進了國際先進的離子膜燒鹼裝置,率先採用了戈爾膜鹽水精製過濾技術,首先引進建設了離子膜片鹼裝置,建成了世界上首套工業化氧陰極電解槽裝置和國內首套鈀催化劑流化床雙氧水裝置,使濱化在行業內始終保持了比較優勢,保證了企業持續不斷地穩健發展,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這些設備優勢支撐下,“十一五”期間,張忠正帶領濱化集團堅持“主業做優做強,產品向差異化發展,工藝向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提出了“向資本市場邁進,提升企業品質和實力”的戰略目標。2010年2月23日,虎年春節後的第二個交易日,當時已經白髮滿頭的張忠正,親手敲響上市鐘聲的畫面,定格為那個冬天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濱化成為那3年中山東省內惟一一家叩開A股大門的企業,融資20.9億元,投資15億元建設了東瑞公司。“十二五”期間投資30多億元實施了企業整體搬遷和配套改造。

2017年,濱化集團與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合作,自此,濱化集團轉型升級裝上了“清華引擎”。

為什麼要升級?

張忠正認為,多年來,面對短缺經濟的現實,大多數中國企業是跟進型、擴張型發展,引進、模仿是常態。而今,引領行業發展,必須革新、創新。

缺少高層次人才,怎麼辦?

張忠正說:“時代在發展,尤其是高鐵馬上就到家門口了。吃住在北京,工作在濱州會是正常現象。只要人才為濱州企業服務,為濱州創造財富,不就可以了!?不用管他究竟住在哪,不用計較他是否紮根、落戶。”

由此談及正在建設中的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張忠正很感慨,他說:“這是為濱州科研未來打基礎啊!這是濱州企業多年來的強烈需求,原來都是企業各自為戰或者跑到大城市買成果、建平臺。高層次科研人才為什麼不願意來濱州?一個是城市配套功能不夠完善,再一個,他們需要集群、碰撞,需要不斷有新知識的輸入。在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企業能夠共享高科技實驗設備、成果,極大地降低研發成本,這是給濱州經濟未來打基礎啊,這對濱州企業是有百利無一害。”

為科研搭臺,為未來夯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