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癌症可怕嗎?

可怕。

但是總有一些人無所畏懼。

先說三個故事。

01

“所有的矯情都沒用”

曾經,一篇《如何度過人生艱難:魔都28歲硬核知識型美少女自救指南》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去年9月中下旬,一次公司的例行體檢,28歲的柱子哥被查出淋巴結異常。

確診三天後,她開始接受6次免疫化療。

激素副作用導致她長期失眠,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外基本就是臥床躺著。

後來幾個月的時間裡,她的身體每況愈下。

頭髮,眉毛,甚至連睫毛都脫落了。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雖然有痛苦,有煎熬,但她從來不向疾病妥協。

她給自己買了漂亮的假髮,塗上了美美的指甲。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只要有去醫院的機會,她都會認認真真地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踩著10cm的高跟鞋。

她說,“情緒黑洞的管理是所有癌症病人家庭都將面對的問題。但不會是我的。”

在她看來,所以的矯情都是沒有用的,根本治不了自己的病。

她習慣先把事情做完,再來面對情緒的事情,於是她為自己列了一份自救指南。

把從得知患病,到跟癌症戰鬥的經歷,都總結成了思維導圖。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她還把自己的治病經驗發了出來,告訴那些患有同樣疾病的人:

在遇到這樣的人生艱難時刻,不要慌,不要怕,哪怕這個概率是百萬分之七*十萬分之一,哪怕在魔都只有一個這樣的同病相憐的人,你不是一個人。

現在柱子哥依舊在接受治療,雖然還是承受身體上的痛苦,但她依然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她希望可以成為淋巴屆網紅,讓更多人通過她的故事,不再“談癌色變”,打破偏見、歧視、標籤,因為理性和關愛變得更加英勇。

02



“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四年前一個工作日的早上,秀麗剛下地鐵就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


“端午回家麼?”

“最近太忙了,端午想好好休息一下,就不回去了。”

“我希望你回來呢?”

“有什麼事兒麼?”

“沒事兒,就是做了個小手術。”

“什麼手術?”

“就是身體里長了個腫瘤,割掉了。”

什麼?乳腺癌?

電話那頭母親雲淡風輕地說道。但秀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慚愧的是,她甚至不知道母親什麼時候得了乳腺癌。

掛了電話,她蹲在三里屯地鐵站早高峰的出站口,號啕大哭。

大概過了十分鐘,秀麗收拾好情緒,擦乾眼淚,和領導請好假,寫了幾千字的交接郵件,定好車票,踏上回家的路。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那段時間,也是秀麗和醫院,疾病,甚至死亡最親密的時間。

每晚,她都能聽到不同病床上傳出痛苦的呻吟聲,看到頭髮已經掉光的化療病人。

這其中,也包括她的母親。

但是和病房裡整天擔驚受怕的家屬不同,秀麗冷靜地像是一個異類。

因為她知道恐懼並不能走出困境,只有正確的治療才可以,她不能做那個先垮下來的人。

自從得知母親患病,平日對健康很少去關注的她,開始認真地學習乳腺癌相關的病理介紹。

在騰訊醫典裡,她瞭解到乳腺癌的治癒率和存活率都非常高,是治療方法最多、效果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越早治療,患者的生存時間越久。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還有很多乳腺癌患者和家庭對這個疾病缺乏認知,因此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這才是最讓人心痛的事情。

好在秀麗的母親從篩查到治療非常及時,按照醫囑慢慢接受治療,情況正在一天天好轉。

隨著對疾病更深的瞭解,秀麗也漸漸邁過那層生死的聯想。

03



“我修的死亡學分”

2013年,52歲的李開復對外宣佈: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

2015年6月30日,李開復發微博稱:

“最近兩次檢查都看不到腫瘤了,自己已經完全康復,腫瘤消失!”

兩個月確診,六個月的化療時間,九個月的休養時間,只用了17個月李開復便康復出院。

從患癌到恢復,這段時間他經歷了什麼?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在他的自傳《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中寫道:

剛開始確診為淋巴癌第四期的時候,醫生對他說,“也不用太緊張,淋巴癌第四期與肺,肝癌第四期不完全一樣,不見得就是晚期癌症,治癒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本身李開復就是一個求生意志非常強烈的人,只要有一絲活下來的希望,他就絕對不會放棄。

他聽從醫生的安排,漸漸學會和自己的身體相處,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工作狀態,重新開始。

04

為什麼要說這三個人的故事呢?

其實你會發現這三個人在面對聞風喪膽的癌症時,不是鬱鬱寡歡,害怕恐懼。

而是選擇將自己從深淵裡拉出來,進行積極的治療。

而這,恰恰是很多人欠缺的。

母親查出乳腺癌,女兒含淚自述:恐懼比癌症更可怕

面對疾病,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念頭就是恐懼害怕。

甚至連應該知道的,關於疾病的基礎信息也不知道,盲目治療,也因此走了很多彎路。

而這些彎路的根源都源於前期的不瞭解,信息的不充分,造成身體上經歷不必要的消耗,還有疾病預期上情緒成本不必要的浪費。

因此,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或許都應該瞭解一些醫學知識,理性看待生命的思考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當我們面臨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時,帶去更多寬慰和科學精神的力量。

特別喜歡大會推文裡的一句話:

“雖然距離握住生命的果實依然遙遠,但一次次發問與回答的勇氣,讓生命不斷向前。”

面對疾病,我們會恐慌;面對死亡,我們會害怕。

但我們依然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那些未知的範圍正在慢慢縮小。

所有的人都在一起努力,在醫學的力量幫助下,讓更多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