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原始苯教的“天豬地猴”觀念

作者徐江偉

原始苯教最核心的觀念是“天豬地猴”的觀念,認識這個觀念對文明史研究者來說非常重要,與此相關的問題是,東方文化特有的“陰陽”觀念,它是怎麼來的?

當然,沒有任何典籍或者研究文章曾經描述過這一觀念,有過類似論斷。這是因為,以往的研究者都是“國學”信徒,研究帶功利目的,只為美言,他們無法從固有的民族主義立場中超脫出來。而筆者的研究是純粹的文化人類學研究,一切就事論事,不加任何粉刷,以出土文物說話,如此,描述就直截了當了。

這個“天豬地猴”的觀念,在“苯教”的藏語稱呼中就清楚地體現著了,藏語叫作“豕巴獗克苯”(srid pa rgyud kyi bon),稱謂就含有豬與猴。與此對應,藏語稱苯教法師的傳統法帽叫作“噶爾魔者傑”(dkar mo rtse rgyal),本義是“豬魔猴王”。這是一種白色的尖頂高帽,漢文譯作“勝尖白帽”。

雍仲苯教祖師名號叫“朱古登巴辛饒彌沃”,據記載,其父親名叫“嘉本托爾甘”,母親叫作“宇洗嘉協馬”,藏語的“嘉本”就是“豬本”的意思,“宇洗”是“猴王”的意思,從名號本義就可知道,這位祖師是天地交合、陰陽契配而生的神靈。

苯教史學家說,西藏苯教最早出現神靈叫“古姬芒該”,但到了晚期苯教文獻中,這個名字就很少出現了。藏語的“古姬”是“神猴”的意思,“芒該”是“白豕”的意思。因此即使是最早期的神靈名號,同樣是“天豬地猴”觀念的產物。苯教把各種修行方式統稱為“瑜伽”,本義也是“猴與豬”。

如此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古史《盤古王表》中,在公元前5770年到公元前5071年之間,有過叫“豨韋”的朝代,此後才進入“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朝代。

在古人觀念中,這個“豨韋”是可與“太嗥”(伏羲)相提並論的上古聖帝。《莊子·大宗師》曰:“夫道……豨韋氏得之,以擎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可見兩者都是溝通天地、造化萬物的神靈。豨韋之“豨”(shǐ)就是大野豬,“韋”是大獼猴,藏語把“猴”叫作“hwi”。

在古人心目中,只要是“真命天子”,都是這種豬猴結合體。並且,直到夏代,這個“豕韋”國仍然存在,據記載,夏桀時的豕韋國王叫“豕韋瑞續”,他向夏桀推薦一位治國能人,名叫“伊尹”(yīyǐn),但夏桀不用,伊尹就投奔了商湯,成了商王朝的開國元勳。

商代,又有“豕韋”國出現在河南滑縣一帶,對此《國語·晉語》有言:“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即“唐杜”國的前身是豕韋國。

蒙古族的前身也是“豕韋”,就是《魏書》記載的“木骨閭失韋”,《舊唐書》記載的“蒙兀室韋”,兩者似乎都在大興安嶺地區。

唐代,西突厥汗國的核心部族叫“室密”,不過是“豕獼”的異寫,他們為“豬猴結合體”的含義不變,因為這就是“神聖”的代名詞。

但由這個觀念而來的地名、人名還是以青藏高原為最多,皆因為那裡有這種觀念得以延續和繁盛的深厚土壤。例如,青藏高原西部有“帕米爾”高原,藏語就是“豬猴人”的意思。北部有“嘉峪關”,藏語就是“豬猴關”的意思。

在吐蕃時代,西藏有叫“咍絨氏”的部族,實是“亥狨”的異寫。而“嘉絨”是“家狨”的異寫。西藏江孜縣有一座著名的古代貴族莊園,名叫“帕覺拉康”,這個“帕覺”也是“豬猴”的意思。

西藏苯教中有叫“斯韋”的菩薩,道場在嘉絨的若水地區。藏語“法王”叫作“昆澤思巴”,這“昆澤”是“黑猴”的意思,“思巴”是“豕人”的意思。

橫斷山脈地區的彝族是古羌之一種,他們有古老的說唱史詩《梅葛》,說到他們的始祖名叫“阿舉史婁”。這是一個有神聖含義的名號,因為“阿舉”是“阿狙”的異寫,“史婁”是“豕羅”的異寫,都是尊稱讀法。

正因為如此,筆者以為,古史這中的“豨韋”可以成為破解華夏文明源頭何在的切入點。至於華夏文化的源頭,不在別處,就在原始苯教中!

作為東方文化特有的“陰陽”觀念,確有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考古發現的眾多“豨韋”造型可以為證!

附圖:遠古時代的“豨韋”造型

西藏原始苯教的“天豬地猴”觀念

西藏曲貢史前石板墓中出土的陶塑神像,距今約4000年,它是豬與猴的結合體,“豨韋”是也!

此物整體以豬首造型,吻前大鼻孔,微微上拱的鼻子,這象形豬。圓溜溜的眼睛,額上深皺,象形猴。它是墓主人有原始苯教天豬地猴觀念的生動寫照。

西藏原始苯教的“天豬地猴”觀念

甘肅天水師趙村遺址出的陶塑殘部,距今約5000年。它有獼猴的大圓眼,滿口獠牙已脫落,還有野豬特有的鼻子,明顯是豬與猴的結合體。

師趙村遺址位於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上,處於高原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中繼點上,這裡的文化層特別厚,幾乎涵蓋了大地灣一期、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馬家窯類型、齊家文化等所有主要史前文化類型。

西藏原始苯教的“天豬地猴”觀念

賀蘭山地區烏海桌子山發現的神人巖畫。它有野豬的圓形鼻子,猴的大圓眼睛,沒有刻出臉頰,是用整個突出的岩石來呈現,上面鑿有許多點狀紋,代表毛髮,可謂匠心獨具。

賀蘭山介於祁連山與陰山之間,這裡始終是青藏高原遊牧民族北上蒙古高原、南下中原腹地的一個跳板。這些巖畫通常都有6、7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