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親缺位,孩子教育成為“短板”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幾個結了婚的朋友在相互抱怨地聊了起來,其中的對話如下:

“你現在是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嗎?”

“不然還能怎麼樣?我家婆又帶不了”

“那你老公呢?他平時也不帶孩子嗎?”

“說起我就生氣,現在有多少男的會帶孩子?孩子一哭,就撒手不管,就感覺孩子是紀念品來的”

“對,沒錯,我也是這樣覺得的,生的時候就很積極,生出來又不管不顧.......”

其實,縱觀當前的家庭教育情況,很多家庭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大多數男性家長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而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母親,母親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中國父親缺位,孩子教育成為“短板”

據瞭解,2010年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採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觀看過家庭劇《小歡喜》?其中,裡面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喬英子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但哪怕父母沒離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媽媽宋倩一個人帶大的。

從小,爸爸喬衛東就沒對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教育有過什麼幫助。

劇中,一段英子和母親吵架的場景讓人淚目。

英子說自己學習壓力大,才會逃課,媽媽宋倩聽了,眼淚就奪眶而出,她也委屈:

“我壓力不大呀,都是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

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

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這一切的原因都是歸結於:中國式的父親,習慣了不出力。

中國父親缺位,孩子教育成為“短板”

那麼,中國父親為什麼會在中國教育中“缺失”呢?

這種缺失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中的缺失,很多父親因為工作養家,經常早出晚歸,沒有足夠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另一方面是情感方面的缺失,即使爸爸在家,大多數都是在忙事情,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事實上,研究表明,父親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

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後,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中國父親缺位,孩子教育成為“短板”

因此,恩諾教育強調認為,無論再忙,身為父親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父親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足夠堅強的後盾,產生安全感,做事就會自信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