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當年為何選擇逃到即墨的海島,卻不往膠東半島東部走

(編者按:本文仍屬膠東歷史沙盤推演系列文章,不過因年代久遠,史料不多,篇幅略短,主要介紹的是秦漢之際,田齊與膠東半島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青島市即墨區的東南沿海,有個田橫鎮(街道)。田橫鎮因田橫島得名,而島名又來自人名,即秦漢之際的名人田橫。

田橫與從兄田儋、兄長田榮,是秦末齊國故地上的風雲人物,三人先後自立為“齊王”,與楚漢兩強互有角力,雖然最終失敗,亦不失為一方之豪傑。

田橫當年為何選擇逃到即墨的海島,卻不往膠東半島東部走

(配圖均為即墨田橫鎮境內風光)

尤其是田橫,失敗之後,率領五百壯士渡海逃到島上,在劉邦的壓力之下,田橫入朝歸順,但為氣節故,中途自刎,島上五百人聞訊之後亦自刎。這段歷史,也成為後世千百年來一直傳頌的“義士”典範。田橫島的名字因此而來,並且在古代島上曾有田橫廟,依時祭祀。(按:關於田橫島究竟是哪座島,史上曾有即墨說、海州說等不同說法,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田橫先是投靠彭越,彭越被劉邦封為梁王之後,他才逃入海島。從距離上說,海州的島距離梁地更近一些。但從淵源而言,海州的島與田齊勢力並無關聯,驟然逃到陌生島嶼,有些奇怪。而即墨是齊國五都之一,田橫逃到距離即墨不遠的島上,更合情理。)

田橫當年為何選擇逃到即墨的海島,卻不往膠東半島東部走

相信很多朋友閱讀史書至田橫自刎一段,都會感慨萬千,筆者亦然。但多讀幾遍,在感慨同時,心中也會有疑惑。所疑惑的,並非是田橫自刎,而是他當初為何選擇逃到海島,卻不去往膠東半島內地。

要知道,田橫島雖然是即墨海島中之較大者,但全島可容納人口不過“千餘家”(據《讀史方輿紀要》),而膠東半島東部的東萊郡,在漢代時有“十萬多戶、五十萬餘口”,雖然秦末漢初這一數字要低一些,可終究要比海島一隅大得多。田橫戰敗,想要東山再起的話,顯然膠東半島東部是一個更理想的基地。而逃到四面環海的島上,缺乏補給,只能坐以待斃。

田橫的選擇,不禁讓人想起秦漢之際另一位悲情英雄項羽。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田橫跟項羽有相似之處。項羽從垓下突圍之後,來到烏江邊上,亭長勸他:“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項羽認為無顏過江東,於是在江邊自刎。

田橫雖然沒有在戰敗之際就自刎,但他選擇逃上小島而非膠東腹地時,自刎的結局就差不多已經註定。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那麼田橫不肯到膠東腹地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田橫當年為何選擇逃到即墨的海島,卻不往膠東半島東部走

史料對此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從田齊的活動軌跡來看,也可發現一些端倪。

自從樂毅攻齊以來,田氏齊國在遭遇變故之後,往往選擇向東逃,逃到高密、即墨(即墨故城,在現在的平度境內)一帶就停止,不再向膠東半島東部遷移。

不僅田單擺火牛陣時期如此,在秦漢之際,田齊勢力也遵循這一軌跡。韓信襲破齊國曆下軍之後,齊王田廣就東走高密,將軍田概則駐紮到膠東(即墨)。漢軍擊敗田概之後,齊國故境宣告平定。

田橫逃到田橫島上,是在韓信破齊之後,此時整個膠東半島自然已經在劉邦統治之下,這一點與江東之於項羽不同。但膠東半島遠離齊國統治中心,田橫如果率眾遷到此處,收服人心,說不定可以徐圖再起。

他之所以沒有這樣做,答案也很簡單,田橫很有可能提前做過判斷,他收服膠東人心的可能性並不大。

根據史記的記載,作為田齊旁支的田橫兄弟三人,是狄地人。根據史家的註解,這個“狄”指的就是現在淄博的高青縣,如今高青縣旅遊也的確有“田橫故里”的口號。

高青距離齊國都城臨淄不遠,也就是說,田橫兄弟的勢力範圍,就在周邊一帶,在膠東地區並無基礎。

再者,從歷史來看,膠東半島納入齊國統治的時間相對較短,這裡此前曾長期是萊國的地界。齊國滅萊之後,雖然將萊國西遷至萊蕪一帶,但顯然會有部分勢力留在故地。嚴格來說,滅萊國的是姜氏齊國,而非田氏齊國,但對於東萊舊部來說,他們都代表了齊國公室,忠誠度方面多少會打些折扣。

田橫當年為何選擇逃到即墨的海島,卻不往膠東半島東部走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姜氏還是田氏主政,齊國都將即墨以東的膠東半島視作偏遠之地,是流放敵對勢力的首選場所。比如,牟國封地本在內地,齊國將之遷到膠東沿海;莒國被滅之後,相傳也被齊國遷徙到現在牟平一帶(當地現在還有莒城的地名);甚至田氏代齊之後,也將姜齊末代君主齊康公遷徙到“海上”,而這個海上,通常被認為是現在煙臺市的芝罘島。而如今膠東土著——乳山峒嶺姜姓的族譜就記載,他們是齊康公的後裔。

因此,對於田齊來說,即墨以東,算是過去敵對勢力的一個聚集區。在田齊強盛時,他們或許就口服心不服;在田齊衰落的時候,依靠他們作為後盾以圖復興,更是奢望。

瞭解這個歷史背景之後,就多少可以理解,為何田橫不入膠東內地而入海島了。

膠東歷史故事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