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美軍現役主戰坦克名為“M1艾布拉姆斯”系列,M1坦克在近幾十年的戰爭中大展身手。不過大家可能不會相信,這樣的大殺器最早是為了防禦蘇聯陸軍的進攻而生,壓根就沒有將主動進攻作為主業。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美軍裝甲部隊在中東地區面臨無法彌補的進攻疲態,這是這麼回事呢?

一、美國在冷戰期間面臨的窘況。

冷戰期間,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根本沒有相同數量的裝甲部隊可以與之抗衡。西方與蘇聯之間的坦克數量比常年維持在1:2.5,甚至1:2.8的比例上。

為了抵消這種劣勢,美國人運用過“戰略機動”的戰術。即部隊後撤到容易補給與防守的地帶,使對方拉長補給線並暴露連接薄弱點,守方可以以逸待勞獲得局部優勢。二戰期間,德國元帥曼施坦因就曾經用過這樣的戰法延緩了東線的潰敗。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然而,此時可能成為戰場的地方是經濟一直比較堅挺的西德,美國不願意把這種產錢大戶的家當砸爛。因此,北約必須採用前進的策略,將部隊分成8個軍,在800公里的正面一字排開。

這不代表地面部隊只能死守陣地,他們可以儘量殺傷對方後轉入預備陣地進行下一步戰鬥,以求遲滯對方的攻擊速度。空軍則利用一線部隊阻擊贏得的時間,攻擊對方第二梯隊和補給車隊。

至於地面部隊能不能夠克服對方在裝甲數量上的優勢,則參考了二戰中德國的表現。比如通過增加裝甲防護來提升我方生存率;利用“我打到你,你打不到我”的射程優勢來取得先敵開火的機會,以降低對方的數量優勢。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依據這兩種策略,德國在二戰中研發出多款令人讚歎的重型坦克。只不過納粹德國結局並沒有翻盤,這也代表美國必須進行進一步思考。

二、主戰坦克的崛起

1957年,美國陸軍成立了“未來戰車與類似裝甲載具的武裝”研究小組。小組認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坦克如果能夠發射比炮彈遠得多的導彈,那麼武裝幾乎可以忽略。

由此,美國開發出了可發射導彈的M551“謝爾登”式輕型坦克。但是在投入實戰後,其糟糕的性能遭到了很多部隊的棄用。

後來美國與德國聯合研製了MBT70主戰坦克,其設計高度自動化,頗有現代主戰坦克的影子。只不過在20世紀70年代,高度複雜的設計讓兩國都接受不了,最後只能放棄。

同時,地面戰爭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俄製RPG-7和美製的9M14反裝甲火箭彈都安裝了大口徑的高爆破甲彈頭。前者造價便宜並能由單兵攜帶,後者的射程達3公里,能像二戰德軍使用88毫米防空炮一般,構築裝甲部隊無法穿透的長程火力網。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另一個威脅是滑膛炮發射的翼穩脫殼穿甲彈,蘇聯原本希望將鋼製穿甲彈的初速提高到每秒1500米,同時增加穿透力,這樣可以彌補蘇系坦克精準度不高的先天缺陷。不過蘇聯很快改用了鎢合金與衰變鈾的穿甲彈,成為了動能彈中最致命的一種。

面對這樣的情況,美國人沒有反制措施,只能採取“瞄不到、打不穿”的策略來曲線挽救。

所謂的“瞄不到”就是強化坦克的動力系統,較高的馬力可以使坦克在同樣時間加速到高速,或是衝刺較遠的距離。因此在機動作戰中,坦克可以在隱蔽物之間迅速穿插,使得對方不易瞄準。

當時有兩種方案,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都提出了1500馬力柴油引擎的方案。只不過前者需要160匹馬力的功率進行冷卻,而通用只需要30馬力進行冷卻。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克萊斯勒一看這樣下去毫無勝算,於是改用動力輸出更強的燃氣渦輪引擎,最後克萊斯勒勝出。但燃氣渦輪引擎明顯的缺點就是耗油率高,尤其在怠速狀態是上一代的M60坦克的兩倍。由此可以看出,M1坦克適合補給線較短的守勢作戰,而不適合補給線較長的攻勢作戰。

美國在歐洲中部偏向防守,因此M1坦克屬於量身打造。但後來的波斯灣戰爭中就遇到了麻煩,一個裝甲營需要16輛2500加侖油灌車(每輛油罐車儲油將近1萬升),每天加油3次以上才能保持前進狀態,這種情況讓美國人都感到頭痛。

三、不只有裝甲

剩下的“打不穿”,便是增加防護了。美國除了為新戰車鋪設複合裝甲以外,還將炮塔設計成了可以容納3人和彈艙的超大型空間。這使得裝甲與核生化防護只需要集中在炮塔即可。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後來M1進行了改進,沒有讓駕駛員進入炮塔,可這絲毫無法改變坦克“頭重腳輕”的問題。主要裝甲都用在了炮塔和駕駛艙,底盤的防護就相對減配了一些。在後來的中東戰場,那些數不清的路邊炸彈雖然無法將炮塔炸爛,卻可以將炮塔從車體上搬下來。

四、最後的最後

不可否認,M1坦克是當今世界上先進的坦克之一,而且實戰經驗豐富。但由於設計期間的要求與現代作戰環境的差異,M1還是被迫面對“水土不服”的窘況。

美國M1坦克面臨的窘況——被迫投入攻勢作戰的防禦性裝備

不過根據俄羅斯T14坦克的特點,如果美國研發下一代坦克也是無人炮塔型的話,那麼新型坦克可以完全可以克服“進攻疲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