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自从有了孩子,身为“老母亲”的闺蜜思虑深远,既希望孩子跟上竞争的脚步,又害怕他不能单纯快乐地享受童年,还在幼儿园,就开始操心着读什么小学好。

焦虑中的她感慨:“要是有一所巴学园就好了,我一定送孩子去读。”我深以为然。

“巴学园”,出自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性随笔《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窗边的小豆豆》

这本1981年出版的儿童文学,豆瓣评分8.7分,不但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3年国内引进后,更是连续几年登上最畅销图书榜

作为80后的我与闺蜜,初读此书时已是初中,却仍对“巴学园”向往不已,念念不忘十多年。

书中的“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开除后,来到巴学园,遇到了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也开启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旅程。

学校是特别的学校,以两棵大树为门,以废弃的电车为教室,每天课表也并不固定,可以自主选择先学自己喜爱的科目。

校长更是特别的校长,他是整个巴学园的灵魂,以充满爱意的赞赏与鼓励,向每一位孩子传递着积极的期望——无论是调皮如小豆豆,还是身体缺陷如高桥君,每一位孩子都在这里完成蜕变,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而这,正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儿童教育中的极佳应用。

一、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所以也称为“罗森塔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暗示和影响。

适用在儿童教育上,可以说:老师对孩子保持积极的期待,并通过鼓励、称赞、信任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关爱。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主动努力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老师的期待。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皮格马利翁效应

书中的小豆豆,刚刚升入一年级,天真烂漫却又淘气非常。她对学校的一切都有着超强的好奇心,觉得学校桌子有趣,盖子是往上提的,便在课堂上不停地开开关关;上课的时候,突然就决定站在窗边,看宣传艺人表演、和树上的燕子聊天……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和燕子聊天的小豆豆

老师对她的所有行为,慢慢地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出声影响其他学生,否则,便让她在走廊罚站。

此时小豆豆被老师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最终还被要求退学。

即便小豆豆并不清楚自己转校的真相,也隐隐觉出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似乎是被排斥被冷眼相待了,心中已经有了自卑的阴影。

而到巴学园的第一天,校长小林宗作便花了四个小时,专注地倾听并鼓励小豆豆说话,什么都可以说。这既让他了解了小豆豆的个性,也无形中传递了他对小豆豆的信任和赞赏,获得了小豆豆的喜爱。

入学后的小豆豆仍不免淘气,她掉了钱包在厕所下的水槽里,便找了长把舀子往外掏,掏出的东西都堆成一座山,满地狼藉;她看到有趣的东西,比如路上的一张报纸、一座沙山,就会不管不顾地往上跳;她在值日时把电车教室地板上的盖子掀起来,把垃圾扔进去,可再也盖不上,让大家乱作一团……

但校长从不曾因这些事让家长来校,也不急于对小豆豆批评作负面评价,每次都是认真听小豆豆解释,引导着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豆豆再淘气,校长仍能看到到她的优点,并且对她抱以积极的期待,每次见到小豆豆时,也不忘鼓励她:“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小豆豆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

这让小豆豆也有一个“好孩子”的自信和自觉,下次淘气前,也会想到校长的这句话,慢慢地改变着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

校长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小豆豆暗示,期望她成为一个好孩子;而小豆豆感受到校长的信任,也因而满怀信心,不断改变,最终真的实现了校长的期待。

这便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便会得到什么。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魔力,父母更应该懂得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岁的伊夏是一个不完美的孩子。

他的成绩,永远在班上倒数第一;上课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分神;和同学相处不来,免不了淘气打架;甚至还喜欢撒谎逃课……

这一切让老师头疼,让父母倍感耻辱。校长甚至觉得伊夏的智力有问题,应该去特殊学校学习。老师和父母,都对伊夏丧失了期待,没有人试着去发掘伊夏的优点,去了解伊夏学习落后的原因。他们一致在心理上放弃了他。

来自亲人和学校的异样的目光,让伊夏伤心不已。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被伤害的伊夏

最终父亲将伊夏送到了管理严格的寄宿学校,以纪律将伊夏驯服,从众人眼中调皮懒惰的“坏孩子”,变成了内向封闭的“好孩子”。

乍一看,似乎颇有成效,其实不过是以伤害伊夏为代价,来强势迫使着一颗星星暗淡无光,其中罪魁祸首便是来自最信任、最依赖的父母的指责与放弃。这种来自亲人的伤害将伴随伊夏的一生。

著名作家三毛,就曾因为父亲的不断否定而写下过:爸爸,你对我,没有信心。……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如果一直是这样下去,我们可以想像到伊夏的人生将会怎样灰暗。但幸运的是,美术老师尼克出现了,他点亮了伊夏的生命之光。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地球上的星星》

尼克心痛于伊夏的封闭,在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后,他确认了伊夏患有阅读障碍,他不是偷懒不想学,而是没办法用常人的方式学习。同时他也发现伊夏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在绘画上大有可为。

尼克力排众议,坚信伊夏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关心伊夏:用最能被接受的方式,辅导伊夏学习;发挥伊夏的特长,引导他继续绘画;不断鼓励伊夏,提高他的自信。

尼克的心血没有白费。因为他的这份期待和信任,伊夏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信任和温暖,也开始有了自己可以成功的自信,主动地学习提高自己,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蜕变——从一个被父母放弃的坏孩子,变成了绘画出彩成绩优秀的小天才。

伊夏的成功是幸运,他遇到了尼克。但更多的不完美的孩子,他们未必能在最需要的时候遇上尼克,最终能依赖的,只有父母。

是坚持着多给一份期待,多倾注一份耐心?还是偷懒放手,伤人伤己?

暑期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父亲马皓文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示范。他抛开所有人的质疑,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笨儿子”,告诉他: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银河补习班》

他这份坚定的信任、积极的期盼,成为了孩子自信的来源,为孩子插上了一双翅膀,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飞向了宇宙!

三、如何让期待成真?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有其魔力,但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仅仅公式化地表明期待,显然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以爱为底色,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细节,找对方法,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1. 深入了解,确定对孩子的期待目标

陶行知曾在阐述“因材施教”时说到,培养教育人和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我们确定期待目标时,也应当如此。

《窗边的小豆豆》:皮格马利翁 效应才是“巴学园”的成功秘诀

给孩子独一无二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优劣势也各不相同。应当深入了解,找出孩子的优点,分析他劣势形成的原因,再来确定目标。

可以优先发展长处,以一方面的优秀提高孩子整体的自信,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孩子的整体进步;也可以确定期待的总目标,再将它细化成一个一个孩子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促使孩子可持续性进步。

2. 关注改变过程,不吝啬称赞

卡耐基: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一个进步。

改变的路,并不容易。哪怕成年人,做一件困难的事情都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孩子更是如此。正如校长时时鼓励小豆豆、尼克永远关注伊夏一样,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也应当时刻关注。

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值得父母(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带着这份关注和爱,孩子的改变之路才能走得更顺更稳。

3. 创造机会,抹平孩子的自卑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高桥君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天生身材异常矮小,极易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而自卑。

为此,校长先生颇费苦心,在校运动会上,特意设计了很多项目,非常适合矮小的高桥君,让他在校运会上连夺第一,大放异彩。这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也非常正面的赢得了同学的尊重。

并且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高桥君也从未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取得很好的工作成就。

有的缺陷,无法取得彻底的改变,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老师)无需刻意忽视它,而应当创造机会,让孩子战胜它,最终赢得自尊与自信。


最后,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朵花在盛开之前,也必将经历风霜雨露,才能最终拥抱阳光。所以,作为教育者,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爱与尊重为前提,保持积极的期待,给孩子以信任和鼓励,为他的前进之路添加一份动力,然后,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