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在前文《詳解“子午谷奇謀”(三):諸葛亮的“十全必克”之策》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作戰計劃,並分析了這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應當說,蜀軍在第一次北伐中敗得相當狼狽,尤其是街亭戰場上的主力部隊一度陷入了“兵將不復相錄”的崩潰狀態。不過,難看歸難看,蜀軍真正的兵力折損卻並不多。因此,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後,蜀軍的狀態就基本得到了恢復。在當年冬天,諸葛亮就又發起了第二次北伐行動。

一、諸葛亮的作戰計劃

總的來講,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作戰計劃就是:趁關中魏軍兵力空虛之機,由陳倉道進兵,奪取陳倉等戰略要地,從而切斷關中與隴右的聯繫。

(一)時機與背景

太和二年,帝為二道徵吳,遣司馬宣王從漢水下,休督諸軍向尋陽。——《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魏國在春夏之交擊退了蜀國的進犯,而後就將矛頭轉向了吳國。九月,魏明帝曹叡發動兩路大軍攻吳,一路由司馬懿率領,一路由曹休率領。受曹叡之命,大將張郃率領關中魏軍主力開赴荊州,支援司馬懿的作戰行動。

這兩路大軍,司馬懿一路以水軍為主,後因冬季水淺無法行駛大船而中止行動;曹休一路以陸軍為主,後在石亭被陸遜擊敗。在戰事進行過程中(大概在當年十一月),諸葛亮得知關中魏軍兵力空虛,遂決定乘機發起第二次北伐行動。

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關之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二)進兵路線的選擇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從祁山道和斜谷道兩路進兵(一實一虛),而在第二次北伐時,則只有一條進兵路線——陳倉道。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陳倉道

陳倉道,是從關中西部穿越秦嶺通往漢中、四川的一條道路。該道以其北端起點陳倉(今寶雞)而得名,又因歷史久遠而稱故道(周秦時稱周道),因過秦嶺北側大散關而稱散關道,因循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而稱嘉陵道。這一條道路在先秦時就已得到開發利用,漢初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發生在這裡,而三國時曹操伐張魯也是由此路攻入漢中。

陳倉道的具體路線,是從陳倉(今寶雞)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穀道至梁泉(今鳳縣),再折西南經故道(今兩當縣)、河池(今徽縣)至沮縣(今略陽縣),而後可以東循沮水谷道至漢中,或向南由金牛道入四川。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蜀軍就是反方向走了上述路線,翻越大散關抵達陳倉城下。

當時,走陳倉道可以說是蜀軍唯一的選擇。在第一次北伐後,魏軍攻佔了武都、陰平等地,阻斷了祁山道,而褒斜道的百餘里棧道也已經被趙雲燒燬。因此,在秦嶺西側各條道路中只有陳倉道一條可用。(秦嶺東側的子午道、儻駱道交通條件差,相對不適合大軍行進,而且走東側道路也不符合諸葛亮隔斷關隴的戰略意圖。)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漢中通關、隴的道路

(三)進攻目標

蜀軍走陳倉道入關中,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陳倉城。陳倉(唐安史之亂後改稱寶雞)位於關中平原西端、渭水北岸,南依秦嶺、北靠隴山,既是關中的西大門,距關隴古道也很近。

古陳倉城有上城和下城之分,兩座城址相連在一起。上城為秦文公所築,始建於公元前762年,是韓信“暗渡陳倉”時的陳倉城。下城則為魏將郝昭所築,也就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攻打的陳倉城。

“陳倉故城在寶雞縣東……有二城相連,上城秦文公築,下城魏將郝昭築。”——《元和郡縣誌》

(陳倉下城)“後倚原麓,前橫高岸,據勢建築,可容兵馬數千,誠異境也。”——清《寶雞縣誌》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古陳倉城方位

根據方誌記載和考古證實,古陳倉下城遺址位於今寶雞市金臺區代家灣西頭六組引渭渠南平臺之上,下有隴海線“鬥雞臺遂道”從下通過。這是一處臺塬半坡,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向渭河谷地傾斜。城南就是渭河上游著名的“陳倉渡口”。城水之間僅有狹窄通道,地理位量得天獨厚。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古陳倉下城的南斷面

(注:關於陳倉古城的資料,參見網文《陳倉古城到底在哪裡?》、《寶雞舊事:陳倉上城與陳倉下城的故事》。)

(四)作戰意圖

諸葛亮率蜀軍攻打陳倉,看似直接進攻關中,但其真實意圖卻仍然是要奪取隴右。根據第一次北伐的經驗,諸葛亮知道隴右地區的魏軍兵力稀少、防禦薄弱且當地士民容易爭取,因此奪取隴右的關鍵在於切斷關隴之間的聯繫,使魏國無法實施增援。這樣就可以分出少量兵力擊敗隴右魏軍,並聯絡隴右各郡叛魏歸漢。

蜀軍打下陳倉之後,可以進一步奪取雍縣(今鳳翔縣)等地,控制住關隴古道進入關中的“瓶頸”出口。進而,可以依託關中西部各城的城防設施和糧食儲備來阻擊魏國援軍,從而隔絕關隴之間的聯繫,為招降隴右各郡創造條件。在以後的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兵出五丈原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作戰意圖

二、魏國將帥的應對

面對蜀國數萬大軍的進攻,前方戰區主帥曹真、後方最高領導曹叡、機動軍團主將張郃、陳倉前線守將郝昭都迅速做出了反應。

(一)曹真坐鎮長安,派將軍費曜拒敵

在諸葛亮發起第二次北伐之際,魏國大將軍曹真仍留在關中地區鎮守。此時,關中魏軍主力已隨張郃開赴荊州,剩下的兵力不多。面對蜀軍進攻,曹真只能收縮部隊固守長安城及其他一些重要據點。

根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

“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

費曜在陳倉之戰中起了什麼作用?是參與守衛陳倉還是充當了援軍?本文的理解是,費曜是曹真任命的前線總指揮,負責關中西部各要地的防禦,其中首要的據點便是陳倉。但是真正在一線守衛陳倉城的是郝昭,費曜作為郝昭的上級,當時可能駐紮別的城中。在蜀軍圍攻陳倉的過程中,費曜可能並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援救郝昭。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史書記載,曹真事先已經料到諸葛亮將會從陳倉道進兵,提前加強了陳倉城的防禦準備。這就大大提高了守城成功的幾率。

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二)魏明帝曹叡派張郃率禁衛軍緊急增援

得知蜀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後,魏明帝曹叡緊急召回大將張郃,命其率軍增援關中。此時,張郃原統領的關中魏軍主力仍留在荊州,因為大軍調動時間長、趕不及救援,曹叡就將洛陽南北禁軍三萬人交給張郃統領,並將部分武衛軍、虎賁軍撥給張郃作護衛。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在幾個月前,張郃剛率軍在街亭擊敗了蜀軍主力,由他出馬,自然會給蜀軍造成極大的威懾。面對曹叡的提問,張郃對戰事發展做出了準確的預測,其後也果然如他所料,等援軍開進到陳倉附近時,諸葛亮已經退兵了。

(三)郝昭率小部隊堅守陳倉城

當蜀軍兵臨城下時,陳倉城內只有一千多人的守軍。以千餘人打退數萬人的進攻,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然而守將郝昭卻將不可能變為了現實。

郝昭,太原人氏,“為人雄壯”。他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十餘年,民夷畏服”。此次堅守陳倉,郝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先是嚴詞拒絕了諸葛亮(派其鄉人靳詳)的反覆勸降,而後率兵打退了蜀軍以各種方式、手段實施的進攻。魏國史書《魏略》有詳細的記載:

魏略曰:先是,使將軍郝昭築陳倉城;……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

緣何再敗?——詳解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三、第二次北伐的結果及評價

經過二十多天的進攻,數萬蜀軍竟然無法攻克僅有千餘人駐守的陳倉城。眼看魏國援軍將至,諸葛亮只得下令退兵。在退兵路上,蜀軍遭到魏軍騎兵的追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蜀軍殲滅了這股魏軍,斬殺魏將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在6年前魏伐吳的第三次濡須之戰中,王雙是曹仁軍中的偏將,在隨將軍常雕乘船偷襲中洲時被俘。此時,他究竟是聽從誰的指揮,沒有資料可考。本文猜測,王雙更可能是費曜所轄魏國地方部隊的將領,而不是張郃此時統領之中央禁軍的將領。也就是說,當時的情況可能是:蜀軍退兵時,張郃軍團尚未抵達前線,費曜派出手下的少量騎兵追擊,希望有所斬獲,結果被蜀軍包圍殲滅。王雙率領的這支騎兵部隊可能也只有千餘人。

總之,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結果就是頓兵于堅城之下,被迫撤回。儘管在迴路上殲滅了一支尾隨追擊的魏軍小部隊,但此勝績仍不足抵消戰役整體上的挫敗。

可以說,在前兩次北伐中,蜀軍是一敗再敗。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此時的蜀軍戰鬥力素質仍然不高,軍心士氣可能也不振作,面對魏軍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畏敵情緒。

然而,軍隊狀態不佳並非唯一的原因。事實上,在雙方統帥的謀略博弈中諸葛亮也並沒有佔上風。由於被曹真事先料到了進攻路線,提前加強了城防建設,蜀軍的北伐行動失了先機,取勝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曹真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成一個大草包(可能是受其子曹爽所累),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卻不失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帥。

在前線臨陣決勝的過程中,魏將郝昭的表現蓋過了蜀軍各將領。經此一戰,郝昭即可稱為名將,其後得到曹叡的大力嘉獎,被賜爵列侯。(郝昭不久就病死了,但並非《三國演義》描寫的被蜀軍再度攻城而嚇死。)

另外,大將張郃雖未及參戰,但表現同樣出色。對於戰事的準確預料體現出張郃作為一員宿將的傑出素質。正如《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的評價:“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歷史上真實的張郃也並非《三國演義》中有勇無謀的形象。

上面給了魏國將帥這麼多讚譽,並不是要否定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能力與品格。相反,正是強大的敵國、優秀的敵方將帥,反襯出諸葛亮自身的傑出。在遭遇到反覆的挫敗之後,諸葛亮仍能堅持主動進攻,可謂屢敗屢戰、知難而進,逐漸率領蜀軍由連敗到小勝,再到第四、五次北伐時的略佔上風,顯示出了堅韌不拔的強大意志力和善於在實踐中總結提高的強大學習力。

總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沒有“主角光環”,也不能“開掛”,一切都要在艱苦的努力中去爭取,並受制於天命。而第二次北伐,正是諸葛亮奮鬥之路上一次艱難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