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佈局區塊鏈:賦能金融場景解決兩大“痛點”

本報記者 楊井鑫 慈玉鵬 北京報道

由於中央指出將區塊鏈技術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商業銀行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應用受到了空前的關注。此前,國有大行、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均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有項目落地,但是銀行的應用場景和探索方向不同,大規模的行業應用價值仍未充分體現出來。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由於區塊鏈分佈式記賬和防篡改的特性,其在解決銀行業務效率和信任兩大“痛點”上起到重要作用。從技術應用層面來看,多數銀行在清算、供應鏈、跨境貿易上探索較多,也有銀行結合場景在身份信息識別和數字貨幣上進行賦能。

市場人士稱,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能夠提升效率,業務中提高造假成本,降低融資利率,這在銀行“防風險”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上均能起到助力作用。

國有六大行“觸鏈”

10月18日,國家網信辦發佈第二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一共有309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兩批備案清單中一共涉及工商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江蘇銀行、微眾銀行、蘇寧銀行6家銀行,共計14項區塊鏈服務。

據瞭解,國有銀行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上均有探索,且業務種類比較豐富。此外,國有行區塊鏈技術側重於搭建平臺,單個項目的落地則根據實際的業務需要做賦能。

工行方面稱,該行在行業內率先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加快推動技術研究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歷時三年,在政務、產業、民生等多個領域構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塊鏈服務體系。2018年,工行對外發布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級區塊鏈技術平臺,目前已經取得60餘項核心技術突破,提交41項專利,應用於資金劃收、資金清算、資金撥付、銀企互聯等60多個場景。

記者瞭解到,工行是首個在行業內打造精準扶貧區塊鏈平臺的商業銀行,通過該項技術實現扶貧資金管理的高效和透明。目前扶貧基金劃撥近5000筆,撥付金額超過70億元。同時,該行還藉助區塊鏈技術推出工銀e信網絡融資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核心企業應收賬款在供應商中信任轉遞、流轉,上線首月已註冊包括中鐵、招商局等500多家供應鏈企業,累計簽發6.1億元銀行貸款,交易流轉金額達5億元。

農行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主要是聚焦在“三農”領域。2017年8月,農行利用底層區塊鏈技術,推出了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提供訂單採購、批量授信、靈活定價、自動審批、受託支付、自助還款等信貸服務。在該款產品中,區塊鏈技術主要解決了農信貸業務信息不對稱、管理成本高和授信難等問題。同時,銀行還嘗試了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農地的抵押貸款。

對於中行和建行兩家國有大行來說,其區塊鏈技術主要應用在貿易領域。中行的區塊鏈技術主要是跨境支付領域,通過建立跨境區塊鏈平臺,實現信息流上鍊,實現查詢功能,增加監管節點,實現區塊鏈信息與實際交易的互動。建行的區塊鏈技術則應用在貿易保理業務方面。2018年1月,建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

此外,郵儲銀行早在2016年就上線了銀行業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此後,在貿易金融領域推出了“U鏈平臺”實現跨行國內信用證全流程鏈上交易。

交行的區塊鏈技術則側重資產證券化業務,在國內打造了首個資產證券化平臺“鏈交融”,將原始權益人、信託、券商、投資人、評級、會計、律師、監管等參與方組成聯盟鏈,連接資金端與資產端,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ABS業務體系的信用穿透。

場景應用頻頻落地

對於區塊鏈新技術的應用,股份制銀行項目落地也較頻繁。目前,大部分股份行已經涉足區塊鏈,並且發力的方向各有不同。

有“零售之王”之稱的招行搭建了“招行直聯支付區塊鏈平臺”,是業內首個實現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的銀行。

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聯合中行則設計了區塊鏈福費廷交易(簡稱“BCFT”)平臺,後來平安銀行加入其中進行了平臺升級和擴容,上線一年時間平臺交易量達到200億元,在行業內反響強烈。

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光大銀行早在2017年與中國銀聯聯合使用趣鏈科技區塊鏈平臺,構建了多中心可信POS電子籤購單系統。最新消息稱,該行還聯手螞蟻金服在雄安新區推出了“雙鏈通”平臺,該平臺致力於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信息不透明、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導、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提升金融服務的實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推進共建全產業鏈金融新生態。

此外,興業銀行則於2017年對外公開了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試驗項目——區塊鏈防偽平臺。浙商銀行則打造了“應收款鏈平臺”,基於浙商鏈融對區塊鏈的企業應收款在銀行間市場發行資產支持中期票據,幫助企業解決應收賬款盤活問題。

相較於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在具體業務上也有應用嘗試。據瞭解,江蘇銀行與無錫感知集團合作推出物聯網動產質押貸款服務,該行為了增強監管數據客觀性運用區塊鏈技術,將原始感知信息寫入該行“蘇銀鏈”平臺上,確保數據安全存儲傳輸,加強動產質押業務貸前貸後管理,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在民營銀行中,微眾銀行和蘇寧銀行對於區塊鏈的開發利用較為突出。微眾銀行2015年啟動區塊鏈技術的投入,並於次年發起成立了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簡稱“金鍊盟”)。2017年,金鍊盟開源工作組推出了開源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FISCO BCOS,目前已有超過500家企業和機構參與其中。蘇寧銀行在區塊鏈的探索上主要推出了動產質押融資平臺,依託區塊鏈技術,大宗貨物出入庫記錄能在該平臺上實時查看,以提升該行在信貸前後臺的風控能力。

效率和信任“痛點”

當商業銀行紛紛在區塊鏈技術上競逐時,區塊鏈在業務上的實際應用被市場所關注。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由於在效率上與信任上的提升,區塊鏈技術大多運用在了清算、跨境貿易、供應鏈、信息識別和數字貨幣等方面,不僅能夠幫助銀行增強風控能力,還能夠在解決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上起到助力作用,這也成為了監管提倡該項新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微眾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清算中,解決了此前業務成本高、差錯多的問題。”微眾銀行相關人士稱,銀行傳統的對賬往往需要T+1或者T+2才能完成,而且文件的丟失可能性較高,使用創新技術後,區塊鏈對賬秒級即可確認一批交易,不僅能夠保證記錄的一致,還能夠通過區塊留存流水明細記錄。

據瞭解,自微眾銀行將區塊鏈技術用於清算業務中後,已清算業務規模達到2000多萬筆,況且實現了零差錯,這是傳統對賬方式不可能實現的。

區塊鏈技術作用發揮更大的還是在於解決信任問題上。這其中涉及到銀行業務的風險、定價等一系列問題。

東方證券相關研報顯示,區塊鏈應用場景具有“新型數據庫、多業務主體、彼此不互信”三大特點。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帶時間戳的新型數據庫,其數據真實有效、不可偽造、難以篡改是較傳統數據庫升級的應用要求。區塊鏈適合於在不可信環境中應用。區塊鏈在技術層面保證了系統的數據可信、結果可信和歷史可信,尤其適用於協作方不可信、利益不一致或缺乏權威第三方介入的行業應用。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桂荷發表示,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方面的應用主要是供應鏈金融方面,另外在支付結算領域、扶貧等其他領域也有應用。“就扶貧領域來說,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點對點的交易,繞過很多的中介,把錢直接給到受益人。”

“實際上,銀行使用區塊鏈技術並沒有開發一些底層技術,而是使用該技術與應用場景結合,解決行業痛點。”蘇寧銀行公司部總監劉崢告訴記者。

他認為,區塊鏈是分佈式記賬的方式,比如說中國有20家銀行,每一家都把用戶的個人徵信信息記錄在自己的平臺上,同時在共享的一個區塊鏈條上進行記賬,就不存在一家銀行獨有這樣的數據了,而是20家銀行都有一套這樣的數據,記載了所有用戶的數據信息,每家都有一個備份,區塊鏈就是這個概念。

據其介紹,蘇寧銀行使用區塊鏈技術就是結合業務邏輯和業務背景來運作的。首先寄託於股東背景來整合相應的供應商、渠道商資源,依託股東去扶持更多的中小型供應商。在這個背景下,按照基本業務原理分類,可做的有應收類業務、貨押類業務、預付類業務等等。

“不論是跨境業務、供應鏈業務,還是銀團貸款業務,最大的問題在於信息不真實帶來的風險。銀行的風控體系是根據信息來做的風控模型,而信息造假給機構帶來的風險是最大的。區塊鏈中對信息不可篡改的特徵解決了信任問題,風險評估更準確,也有利於定價。”工行相關人士稱。

該人士認為,從行業發展來看,銀行對於區塊鏈目前最多的應用領域在於供應鏈。通過供應鏈能夠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上起到重要作用。

此前,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及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信息交互充分、風險管控有效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核心企業等合作搭建服務上下游鏈條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完善風控技術和模型,創新發展在線金融產品和服務,實施在線審批和放款,更好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但是,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發展,如今存在的壁壘和障礙在於大機構之間的聯盟鏈難以成型。大型機構對於話語權的要求高,在制度建設上達成一致不容易。

“很多銀行在內部都有一個獨立的鏈,但是沒有放開實現跨鏈。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信息隱私和客戶競爭問題。”前述工行人士稱,新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個過程,至少現在銀行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和探索是越來越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