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英雄豪杰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而齐桓公就是其中的顶尖豪杰,他通过自己的雄才伟略,大都胸襟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在人们的印象中,诸侯争霸靠的是变法图强,增强军事实力。然而在春秋第一名相管仲的辅佐下,却另辟蹊径,在争霸的道路上利用在纺织领域的技术优势,对两个颇具威胁的诸侯打起了经济战,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么,这场超级前卫的经济战,究竟是如何打赢的呢?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齐国打起经济战

在2600多年前的一天,齐桓公找到了自己的宰相管仲,向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说鲁国和梁国是我们齐国发展的潜在威胁,我想找个机会把它们削弱,请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当时的齐国是一个称霸的国家,但是尽管是称霸的国家它对内主张安抚百姓,对外主张国际和平,所以不能够轻易地发动战争。因为一发动战争,一方面劳民伤财,另一方面形象丑陋,这个和它的基本主张是相违背的。但是这件事情如果无所作为那也不行,两个对头在旁边虎视眈眈的,这个心里头总是不踏实。那么应该怎么办?

我们知道管仲被誉为春秋的第一相,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来的,所以脑子里头电花一闪就有了策略。管仲说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办吧,那么管仲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呢?首先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他给齐桓公做了一套衣裳,这套衣裳用的面料是鲁国生产的绨。其实我们国家在春秋时期,丝绸的纺织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了,那个时候丝绸有一个总称叫缯,按照《说文》里面的解释:

绨,厚缯也

就是比较厚的一种丝织品。为什么比较厚呢?这是跟它的纺织方式有关系,绨是用丝作为经线,而用其他材料作为纬线,因为其他材料比丝粗一些,所以纺出来比较厚,也是因为它其实只用了一半的丝,所以它的价格应该相对比较便宜。

齐桓公穿上这样一套衣服上朝,满朝的文武齐声喝彩,说国君你真是太帅了。于是满朝文武就开始换绨服,各级官员也开始换绨服,齐国的老百姓都纷纷地换绨服。齐国的人口众多,所以这样绨服一流行,立刻就把绨变成了紧俏商品,价格在国内飙升到了十几倍之高。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管仲做了第二件事情,他召集那些做进出口贸易的商人,给他们开了一个动员会,这个动员会的核心的意图就是动员这些人到国际市场上(主要是鲁国)去把绨进口回来。当然这个事情不会让这些人白干,在《管子·轻重戊》中记载:

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

就是说如果你们能够进口回来一千匹绨,政府就会奖励你们三百斤黄金,进口一万金,就是三千斤。这个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其实就是进口补贴,这个诱惑太大了,所以这些商人就纷纷地用入到了鲁国。鲁国的老百姓把库房里所有的绨拿出来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鲁国就遇到了一个空前的历史机会,所以不久管仲派去的情报人员回来说鲁国现在不得了,农民工纷纷地进城织绨,城市的人口剧增。由于城市人口太多了,他们把这个路都走得烟尘滚滚的,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了,车水马龙交通堵塞。

那么管仲这么多到底是帮齐国还是帮鲁国呢?这个真面目马上就露出来了。管仲紧接着做了第三件事,十三个月以后,管仲又给齐桓公做了一套新衣服,这次这个新衣裳面料用的不再是鲁国的绨了,而是齐国自己的产品帛,帛是丝绸当中的上品。我们知道绨服穿了十三个月,齐国人民也有审美疲劳,所以齐桓公穿帛服一上朝,跟去年发生的情况一样,点赞效仿,全民换帛服。这样子绨就由原来的紧俏商品变成了滞销品,价格一落千丈,而鲁国人民手里有一大堆的绨存在库房里头卖不出去。比这个更加悲惨的是十三个月没有种粮食,于是鲁国就开始闹起粮荒了,粮食的价格涨到了齐国的十倍之高。鲁国人民熬不下去了,60%的鲁国人变成了难民,涌入了齐国。后来鲁国,梁国两国国君后来见面一商量,于是就主动和齐国请和了。所以在《管子·轻重戊》中记载:

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这就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一次面料战争,我们且不评论这个里头的千秋功过,我们也不去评论管仲这样做是不是厚道,我们要讲的是管仲凭什么能打赢这场战争。我想管仲能够打赢这场战争,主要有三个保障。第一个他的信息必须足够准确,必须清楚鲁国和梁国他们库存里头有多少绨,他们的生产能力到底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齐国的经济基础必须足够雄厚,把绨的价格炒得那么高,还要大量的进口而且还要进口补贴,如果国家没有钱很显然是做不到的。还需要第三条优势就是在技术上要有明显的优势。所以管仲之所以选择从绨上下手,安也是因为看到了绨不是丝绸当中的上品,所以这样的话以后再用比绨品质更好,技术更先进的其他面料,把时尚引导回来,这个也比较容易。因此管仲打这场面料战争仪仗的是齐国在纺织业上的优势,他不怕鲁绨在齐国的一时流行会演变成国民对绨的长久依赖。

姜子牙奠定齐国纺织业基础

人们往往用“锦上添花”赞美那些好上加好的事物,可见锦的臻美是尽人皆知的。丝绸中最为鲜艳多彩,绚丽华美的织锦,这种名贵特产后来就成为齐国馈赠诸侯的高级礼品。齐国之所以在纺织业独占鳌头占尽技术优势,离不开开国者姜子牙的奠基之功。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在周王朝开国之初,我们知道周武王采用了分封制,就是把华夏这么大的国土封给了他的兄弟以及功臣。姜子牙当然是周朝最大的功臣了,所以给他也封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那片地方。这片土地情况到底如何呢?《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说:

地潟卤,人民寡

就是说大面积的盐碱地,人烟稀少,所以说农业就很难发达。不仅农业不发达, 人烟稀少,关键还毗邻莱夷,就是当时的外族部落,经常受到别人的袭扰,所以那个地方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在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很难有什么产业基础存在。因为像纺织,像丝绸这种产业链都比较长,假如说你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你怎么能保证它每一个环节偶能正常运行?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姜子牙心情如何呢?姜子牙在上任的路上走的很慢很慢,这件事却可以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有一种说法说是姜子牙在考虑自己的治国方略,方略没有考虑成熟,所以他走得慢。

姜子牙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他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呢?首先他先做了产业结构调整,于是他提出的产业调整政策叫“通商之工业,便鱼盐之利”,可见齐国一开国就是定位为一个工商为主的国家,而在他的工里头,纺织业是他的支柱产业,在纺织业当中当然丝绸的成分比重是巨大的。那么现在有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姜子牙又有了一套基于发展的人才鼓励政策叫“尊贤而尚功”,这个具体表现在纺织领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劝其女功,极技巧

就是鼓励女人们从事纺织,更加鼓励他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姜子牙的政策推动之下,没有过多久,齐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齐国开始引导整个华夏的服装潮流,产品行销天下。所以齐国的纺织业到这儿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的自我满足变为了出口创汇,所以姜子牙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大型的“纺织产业园区”,所以其他国家的人,钱都纷纷地流入到了齐国,齐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最后弄的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这些诸侯们叫“敛袂”,就是把衣袖整理好,很恭敬的样子,来到齐国朝拜,参观,学习。

400多年以后就来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时代,管仲和姜子牙一样也是一个决定智慧之人,所以他看见姜子牙能够用纺织,能够用丝绸赚其他国家的钱,当然他也不甘落后了,所以他也在这方面想了很多办法。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人晋文公重耳,曾经逃难逃亡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看这个人不错,所以就从他的族里头选了一枚美女姜氏嫁给了重耳,并且给了重耳很多钱,也给他一些地,让重耳过上了贵族生活。重耳一过上贵族生活以后斗志就消磨了,不太想回到晋国去争夺什么君位了。重耳可以这样想,但是他的随行而来的大臣们他们不愿意。于是就有两位大臣偷偷地在一颗桑树之下来密谋如何把重耳弄回到晋国。结果这两位大臣没有想到,桑树上还有一位女奴正在那儿采桑叶,被她听见了。后来这个女奴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姜氏,恰好姜氏也希望重耳回到晋国去建功立业的,所以姜氏就把女奴给杀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里头大概能看到,当时在齐国尽管是王公贵族,他们也要种桑树,也要养蚕的,也要参与纺织业的。当然我们前面讲的只是一种现象,管仲具体怎么做的呢?管仲做的第一条,他要发现那些桑蚕高手,给他们进行奖励,一些黄金,粮食八石,并且免除兵役。第二条措施就是把齐国的海关打开,把齐国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海关打开了,外商纷纷涌入,所以在齐国境内的交易额就变大了,当然纺织品的交易额也得到了了大幅度提升。所以老百姓做这件事做得就更加有积极性了。所以从姜子牙到管仲,齐国的这种产业模型基本定型了,由于这两位的努力齐国的纺织业繁荣了千年。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姜子牙和管仲创造的这种产业模式既能够富己国,又能够弱敌国,这就给了后代的统治者很多启发。因此到了汉朝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发展纺织,所以后面才有了到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丝绸之路。实际上到汉武帝就相当于把姜子牙的当时的产业模式做了一个升级,原来姜子牙只是齐国赚其他诸侯国的钱,到了丝绸之路以后就变成了中国赚外国的钱了。后来到了唐朝,唐朝进一步开放,这时候有相当于把管仲的模式又进行了升级,我们知道管仲当年是把齐国变成了“自由贸易区”,而唐朝这种开放,其他很多国家都涌入到了中国来,把中国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世贸中心”。

诸葛亮为筹军费大力发展蜀锦

人们都很熟悉诗圣杜甫的一首千古名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最后一句提到的“锦官城”被后人用来指代成都。因为咱三国蜀汉时期,管理织锦的官员就驻在今成都市南。当时的蜀锦可以说是全国流通的热销商品,连诸葛亮的对手曹丕,也喜爱有加。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经常打仗,打仗是需要经费的。那么蜀国的军费从哪儿来啊?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在《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中记载了: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就是说现在我们老百姓很贫穷,国库也很空虚,我们要想打仗,军费主要是靠卖锦卖出来的。诸葛亮为什么会想到卖锦呢?这是时候我们要分析一下基础的原因了。首先第一条,诸葛亮出生在山东,山东我们刚才讲过了在姜子牙,管仲的治理之下,是一个丝绸纺织特备发达的地区。第二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在南阳一带活动得比较多,而南阳距离当时织锦中心襄邑很近,所以那么蓬勃发展的一种产业,诸葛亮不可能不思考,没印象。第三诸葛亮后来去了四川,而四川这个地方它又是一个纺织基础比较雄厚的地方。第四条就是秦灭掉六国以后,为了瓦解六国在各个地方的势力,把很多豪强都迁入到了四川。随着豪强的迁入,里面很多行业的高手,纺织能人也来到了四川,等于为四川的纺织基础增加了很多力量。所以诸葛亮这个时候来到四川,在《后汉书·公孙述传》中记载: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就是说懂纺织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当然会动脑筋了,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当时纺织出的那个锦,在流过成都的一条江水里头一漂洗,立刻就变得纹理分明,非常漂亮。但是拿这个锦到别的江里洗一洗,没有这个效果,所以那条江就被命名为“锦江”。诸葛亮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前因后果这么多因素凑在一起,因此他决定设立锦官,用政策来推动丝绸的发展,就连他自己家里头,也种了800棵桑树。这个跟当年的齐国王公大臣他们也种桑树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诸葛亮最后去世之前给刘禅交代后事的时候就说我家里头有800棵桑树,这个够我的子孙们他们生活了,所以我们身后的事情您就不用多操心了。诸葛亮的这种情怀我们听起来当然很感动的。

由于诸葛亮这么用心,所以蜀锦的地位在中国就逐渐提升起来了。所以织锦中心就有原来的襄邑转移到了成都,蜀锦从此就变成了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了。我能知道丝绸品当中的最高端产品就是锦,由于蜀锦成为了名牌,所以魏吴两家尽管它们要跟蜀国打仗,但是他们同时也消费蜀国的织锦。

曹操的儿子曹丕有一次,他进口了一批蜀锦,估计是要送给鲜卑人。我们可以看一看魏国这么大的国家就拿不出来像样的面料,所以还得给敌国送钱,进口敌国的东西。曹丕没有想到这次进口的蜀锦质量大不如从前了,有可能进的是山寨货,或者是贴牌货。于是曹丕很恼火,后来在上朝的时候就跟他的群臣抱怨了很久,抱怨归抱怨,但是还得买。到这儿就可以看见诸葛亮的蜀锦生意算是做活了。诸葛亮赚魏,吴两家的钱,又回过头来打魏,吴两家的人,难道说这两家它们就那么傻?他们面对这种状态难道不想想一些办法去改变它?当然不会了,孙权就让自己的老婆赵夫人去从事织锦,也很有成果,织出了“云龙虬凤之锦”,但是行业基础太差,没有形成可观的规模。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后来到500多年以后,就进入了中唐时期了。江东有一位地方官员,他发现他自己的人经常拿很多钱到其他地方进这个面料,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他找到军队当中那些没有结婚的军人给他们每人一大笔钱,密令他们到北方去,专门找那些纺织技术比较高的女人,把他们娶回到江东,结果一年下来,娶回来好几百位。这几百位除了她们自己要投入纺织以外,她们还改变了原住民的观念以及技术水平,所以那一带它的行业基础逐渐就形成了,因此江浙一带后来也成了我们中国丝绸的重要生产基地了。

后来到了宋,元,明时代,政府就干脆动用了手中的权力,直接从四川把她们迁出大量纺织的高手,到开封,到江南,所以后来也对宋锦和云锦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知道蜀锦,宋锦,云锦这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锦。就是因为有这些名锦的存在,中国的衣裳就变得丰富,美艳,精致了。

经天纬地的文化含义

人类的生活与繁衍,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衣更是被排在了首位。服装是每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且代指中国的“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也与服装有关。据《春秋左传正义》记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衣食住行,为什么这个“衣”会排在首位呢?我个人理解,如果这个排序是有意而为之的话,那它的原因很可能是衣是文明的直观标志,如果没有了衣,就是你食,住,行再好,大家赤身裸体地上街,那也不能说是文明社会。面料主要是来源于纺织,但是大家可能不见得会想过这个问题,纺织不但成就了物质成果面料,还成就了很多文化成果。可以这样说,纺织当中有丰富的文化密码。

第一件事情,文化中的经纬。面料的纺织说起来非常简单,不过就是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用它来说事的话,可能说出来好多好多,其中最牛的叫“经天纬地”。什么叫“”?什么叫“”?在纺织的时候,竖向先固定好的这个线叫做经线,经线相当于面料的筋骨,而横向穿梭于经线之间的横线叫纬线,纬线可以说是面料的血肉。我们知道有一种著作叫“经书”,比如说《道德经》《诗经》《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儒家有“十三经”,佛教有佛教等等,为什么管这些书叫经书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他们认为这些著作是我们文化当中的筋骨。孟母断织的故事中,孟母断的就是经线,经线一断,全盘就混乱了。有筋骨当然就要有血肉,所以有经学自然就有纬学,纬学其实原来是解释经学的,是补充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但是纬学发展到了汉代的时候,就转变为了谶纬之学,就是融合进来很多神秘的东西了,比如说看天象,搞预测。

西汉时期的王莽就是一个很喜欢谶纬的人,他当时召集了很多人,一起来整理谶纬的著作。为什么王莽会喜欢谶纬之学呢?我们想如果从正统的经学出发,王莽篡权很难找到触犯点,但是他利用谶纬之学,就有可能在民众心里头打开心理空间,所以王莽之后也有很多野心家利用谶纬之学来说事情,所以也就是这些人他们破坏了纬学的形象,纬学就越来越衰败了。所以最后我们中国人就偏重经学的这样一种文化局面。

当然,现在我们有很多词都很“经”字有关,而且大部分都是好词,比如说“经济”,“经济”原来的意思就是经世济民,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经济”一次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它了。

第二件事就是管理思想的滋生。我们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其中的服装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就是因为它是最早的手工业,在它当中就滋生出来了很多和管理相关的概念和思想,我们现在用的很多管理词汇都和服装行业相关。比如说“布局”“布置”,这很显然跟面料相关了,我们说的“文化”,文化就跟面料上的花纹有关,“制度”就跟面料的裁剪有关。我们还说“经营”“组织”“纪律”“细节”“训练”“绩效”等等这些都跟纺织有关。比如说什么叫“绩”,绩就是纺织,,所以我们纺织出来的东西叫“成绩”,现在叫做“绩效”,所以不管我们干的工作是不是纺织,我们的工作效果都叫成绩,考核起来的都谈绩效。

纺织业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带你了解纺织业的历史

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机会去经天纬地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营自己的人生,甚至有很多人需要考虑经营管理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一学纺织的道理,听一听面料的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让我们脑洞大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