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最近電影《少年的你》正紅火,豆瓣8.4,票房接近9億元,口碑不錯,小智老師昨天也忍不住去電影院湊了個熱鬧。

看之前,我以為這部電影內核是青春片,看完我發現被打臉了。

這是一部直面校園欺凌、極其現實的電影,將校園欺凌中最暴力、最真實的一面血淋林的展現出來,是一部父母必看的電影。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故事的主線情節很簡單,陳念目睹了朋友胡小蝶在學校裡被同學欺凌,卻不敢發聲。

當胡小蝶最終因此跳樓死去,施暴者們害怕陳念說出真相,於是陳念就成了新的被欺凌對象。

椅子上被潑髒東西、被圍毆追打、被剪掉頭髮、拍下裸露視頻等等暴力手段,被一一施加在陳念身上。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片子裡展現的各類欺凌行為都來源於生活,我們不僅經常能在新聞裡看到,還展現得極為真實,小智老師好幾次都覺得似曾相識。

然而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電影裡三位主要施暴者,並不都是我們認為的壞學生或是一般的學生。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施暴者中的魏萊,她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家境好,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優等生。

但,她也是帶著一群人對陳念拳打腳踢、拍下羞辱視頻的欺凌組織者。在向別人施暴時,這個“好學生”可以變得面目猙獰,毫無同理心,只顧自己獲得凌駕他人的快感。

原來,在校園欺凌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施暴者,包括所謂的好學生。

為什麼欺凌總是玩笑開始,失控收場?

所有的校園欺凌事件的開端,大多隻是一個“玩笑”,接著一步步失控,最後演變到“收不住”的惡性欺凌。

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孩子會覺得事情發展到哪一步應該喊“停”,更多孩子把欺凌行為都當成是“玩”。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少年的你》中,魏萊帶著一群人在巷子裡,對著陳念拳打腳踢,剪頭髮,撕扯衣服,拍凌辱視頻發上網,他們對這些行為,也只是覺得“我們玩過火而已”。

片子借調查胡小蝶死因的楊警官之口,講出另外一個案子中更恐怖的案情:

有個男孩被自己的同班同學活活打死。然而,施暴的同學當中沒有一個人知道,原來人是會被打死的。

看到這裡,我倒吸了一口冷氣,還好這只是電影情節。

可是,這部片子的設置已經十分貼近現實了,電影情節離現實還會有多遠呢?

孩子們從玩笑發展到欺凌不知自控,甚至把欺凌本身都當成玩笑,表面原因是孩子缺乏是非觀,沒有邊界感,不懂得分寸。

深層原因卻反映出家長和學校,乃至社會,對行為邊界的界定本身就是模糊的。

據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調查協會設計的《校園欺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報告》顯示,8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拳打腳踢扇耳光”、“威脅恐嚇”、“下跪扒衣等侮辱行為”,這些對身體有明顯傷害的行為是校園欺凌。

但只有約5成的受訪者認為“毀壞財物”、“孤立排擠”、“諷刺挖苦”、“惡作劇捉弄”“散佈謠言”也是校園欺凌,比上面幾種直接造成身體傷害的少多了。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就像《少年的你》中,陳念因為媽媽逃債被全班同學嘲諷,在排球課上更是被孤立,無人傳球給她,她發的球沒人去接……

這群參與孤立的同學們也不認為自己是在欺凌陳念,可是實際上這些行為已經給陳念帶來了傷害。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因為公眾認知上的差距,“毀壞財物”、“孤立排擠”、“諷刺挖苦”、“惡作劇捉弄”“散佈謠言”這些看似“開玩笑”,或“沒那麼嚴重”的行為,即使已經造成了實質傷害,也得不到家長和學校應有的重視。

大環境如此,又怎能指望孩子自己無師自通,認識到正常行為的底線在哪,欺凌行為的紅線又在哪呢?

校園欺凌是大人世界的復刻

還是說說《少年的你》中的魏萊,這是個與我們眼中的“校園欺凌施暴者”完全不一樣的人設,令我印象極為深刻。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她出身在一個精英家庭,父母素質可謂相當高。然而,當警察為了“胡小蝶自殺案”到她家調查時,魏萊母親的第一反應卻是:

“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因為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樓自殺了。”

母親的眼中,只在意自己的女兒是否成績優秀、乖巧聽話,只要做到這兩點,就絕對和“惡”沾不上邊。

魏萊確實在父母面前做到了這兩點,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對同學做的“惡”幾乎無法挽回。

母親認為孩子無懈可擊,出了事,都是對方的問題。與其說是護犢子,不如說是對其他人生命的漠視。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這種態度,魏萊最怕的不是有人死,有人疼,而是“爸爸不理我了”,這種極度缺乏同理心,無視受害者的感受,幾乎是犯罪者的心理了。

孩子的態度,是大人的復刻。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深刻的印上了大人的烙印。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裡,欺凌行為不也在周遭四伏嗎?

公司裡,如果有人不合群,我們會不會參與孤立TA?有沒有一個人犯了錯,大家群起而攻之?有沒有人因為不合群,就被別人說三道四,反感排斥?

換句話說,我們的社會某種程度上信奉的也是“弱肉強食”,父母在社會中,如果默認某些欺凌的合理性,孩子也會同樣如此。

如果父母就缺乏同理心,又怎會讓孩子懂得“惡”給人造成的痛苦,從而對“作惡”有畏懼之心?

魏萊在發現後果無法挽回,也無法承受時,為了讓陳念不將自己的欺凌行為告訴警察,不惜下跪哀求,甚至要脫下衣服,讓陳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她的裸照拍下發上網。

她認為,這就可以讓羞辱相抵,讓錯誤歸零,你痛我也痛,大家扯平,完全不知道這已經構成了犯罪。

還好,她的心中還存著一絲善念。但是能修復人心的東西,絕對不是另一個人的痛苦。

而且,不是所有錯誤都能挽回,唯一的辦法是,畏懼作惡,不要犯。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少年的你》中有一句臺詞:“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這句話,其實不應該是一個少年說給另一個少年聽,而應該是每個成人說給所有孩子聽。

有位網友說,他的爸媽看完《少年的你》,回來哭了二十分鐘,問他:

“你以前有沒有受過這樣的委屈?”“欺負人的挺漂亮的小女孩,父母也對她缺乏關心,我們在反思,對你的關心夠不夠?”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也就在前幾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增加了校園欺凌防控措施、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時強制報告制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的准入資格等內容。

大人的世界,終於開始更深層次的反省自己了。希望這是一個好開端。

小智老師誠意推薦各位父母,都去看看《少年的你》(不要帶12歲以下的孩子,這部片裡還是有部分極端暴力和性暗示的畫面的)。

如果,我們在少年時,對於校園欺凌懵懵懂懂,在無知的狀態中成為了施暴者或是受害者(小智老師小學時就曾經被其他人孤立過),那麼今天,我們會更有力量掐斷這個行為模式的死循環。

別再把當年的自己,復刻到孩子身上。

附:如何教孩子預防校園欺凌

本部分根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律師的公開觀點整理,佟麗華律師在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校園欺凌方面有著10餘年研究經驗。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1.如何教孩子界定開玩笑和鬧矛盾?

開玩笑與校園欺凌有本質的區別,有時候難以認定。同學之間開玩笑很正常,開玩笑也許會造成誤會,或者玩笑過分了導致另外一方受到傷害,但是開玩笑是基於主觀的善意,甚至是同學之間表示關係好的一種方式,而校園欺凌是主觀有惡意,這是兩者的區別。

2.如何教孩子防止出現開玩笑過度的情況?

在開玩笑的過程中,如果造成了傷害,而此時受到傷害的人提出stop,明確指出:“你這個玩笑對我造成傷害”,那麼這個玩笑就應該停止了。如果受到傷害人已經明確發出停止的信號,而施加傷害者卻還屢教不改,這就不是開玩笑的性質了,性質已經發生轉變。但是,這種情況下是否認定構成校園欺凌,還要綜合因素來看待。

3.如果同學之間不止開玩笑,出現了小打小鬧,甚至打架鬥毆的情況,這算不算是校園欺凌呢?

鬧矛盾甚至打架受傷也不能認定為校園欺凌。同學之間難免有矛盾,在有些情況下,鬧矛盾甚至打架鬥毆,這是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如何解決的問題,甚至某種程度上是解決矛盾的方式。也許是冷戰、也許是吵架,也許是動手打架,這些都是解決矛盾的方式。但是校園欺凌是以強凌弱,主觀上的我欺負你。

但是,即使是開玩笑或者鬧矛盾,如果給別人造成了傷害,父母和學校仍然應該高度重視,不要採取小題大做的態度。此時的關注點不在於是否構成校園欺凌,而是解決問題,幫助受到傷害的孩子從傷害中走出來。

  • 家庭教育中的幾大原則

01 避免家庭暴力

家長要給孩子構建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在和諧的環境中,學會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在家庭存在暴力的環境中,孩子更容易學會以暴制暴。當孩子發現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他就更容易在同學間實施暴力。

02 與孩子有效溝通

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瞭解孩子的校園生活,瞭解孩子成長中的壓力與難題,並給出意見和方法,這樣就能及早發現校園欺凌問題。但是這對於中國父母來說,並不簡單。因為我們的父母早就習慣了高高在上,難以放下身段與孩子溝通。

家長不僅要與孩子有效溝通,更要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溝通不僅是方法,更是重要的能力,只有讓孩子擁有溝通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處理校園欺凌的問題。

03 理性解決問題

即便是孩子遇到了校園欺凌問題,父母也應當本著溝通、理性解決問題的原則來處理。通過大吵大鬧、訴諸媒體等方式,表面上情緒得到了宣洩,但實際上會使問題更加複雜。父母如果心疼孩子,就應該將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們要優化孩子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將問題複雜化。

04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在某種程度上,規則意識就是法律意識。每個家庭都應該培養孩子的法治意識。其次,要告訴孩子違反規則是要付出代價的,欺凌者會有代價。如果都有這樣的意識,欺凌的現象就會減少。

最後,讓孩子意識到規則是維護權利的象徵。在遭受欺凌的過程中,法律是底線,法律一定會維護我們的權利。

[1] 看見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報告. 數據分析:鄒碧穎 毛迪,問卷設計支持: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調查協會[2] 少年與惡,[日]河合隼雄,2015[3] 《家長如何理性處理校園欺凌》講座,佟麗華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請轉發到朋友圈,或點擊右下角的“在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吧。

父母必看《少年的你》,別讓孩子成為施暴者共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