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武汉光谷流芳的前世今生吗?

你知道光谷的流芳前世今生吗

原创 2018-05-07 小宝 江夏传统文化研究 江夏传统文化研究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旧建筑被拆除、旧地貌被改变、旧地名也在消失。2014年至2018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发布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约5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流芳岭,武汉市江夏区下辖的一个小镇,便是其中之一。

流芳岭也称流芳镇,成镇于元末明初,本是民间榨油作坊之地,所榨之油品质优、出油率高,故扬名四周,前往榨油者络绎不绝,以此习称“油坊岭”。今天的流芳镇西边紧邻的陈姓村子叫“油坊陈”,印证了流芳岭的前身。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也称流芳。

“油坊岭”是如何演变成“流芳岭”的?据县志记载,国民党政权时期,当地绅士鲁寿安,在其家乡广家岭修建“鸾亭小学”一所,在校前牌坊正面由当时省长何成濬题字“横序生辉”,背面由武昌县县长鲁绳月题字“流芳百世”,由此“油坊岭”演变而名“流芳岭”,后简称流芳,沿用至今。

广家岭不是一个集镇也不是一座村庄,是一片山岗,属于流芳行政区划范围(油坊岭当时是国民政府武昌县第八区区署机关驻地,广家岭是其下辖的长乐乡一部分)。所建鸾亭小学在朱鲁村西南、砂子岭彭村正西不远处,校址上现建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南距流芳岭约4公里路程。这所学校现名是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由教育部门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又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校址两度搬迁,上世纪90年代初搬至砂子岭彭村南、高新二路与三环线交汇处西北角。2000年后建湖口社区,校址又搬至湖口社区东北角。三处校址相距不过1~2公里,都在广家岭范围内。

兴建一座乡村小学,何以得到省、县两级最高长官在牌坊上题字的殊荣?这与投资办学人鲁寿安有极大关系。

鲁寿安(1902—1964年),流芳岭朱鲁村人氏。16岁到汉口在堂兄鲁履安开设的福记烟土公司当学徒,1932年入堂兄创办的民生纺织公司任营业科长,1936年出任公司副司理(副经理)。数年间,由搭股分红转为自主经营煤、五金、棉纱等业务,开设安泰祥花号,策划武汉和江浙一带的棉花买卖,并开办棉业职工学校。1938年武汉沦陷后避居香港,不久辗转到上海、徐州、西安、宝鸡、重庆等地,最后在四川长寿县接手其堂兄鲁履安预备开办的秦安纱厂。1945年回到武昌,倾积年所得大量购置武昌第一纱厂股票,从而进入厂董事会,并担任该厂副总司理(副总经理)。此时,鲁寿安还自营衡安公司、衡孚公司以及秦安纱厂的营业。

武汉解放前夕,鲁寿安去了香港。1949年底,中南军政委员会组织武汉工商界代表团(团长华煜卿)到香港, 劝说从武汉到香港的工商人士回汉,继续续从事工商业。鲁寿安返汉仍回武昌第一纱厂担任原职。不久为一纱厂在解放前出售的纱单没有兑现事项,总经理程子菊、副总经理鲁寿安二人被执单人告状,法院判程、鲁二人犯诈骗罪并给予刑事处分(武汉市人民法院1951年刑字第2463号刑事判决书)。鲁寿安在1963年被假释,1964年在汉病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予以复查更正,1983年8月15日,以市法【83】刑再字第42号刑事判决书重新宣判程、鲁二人无罪,同事撤销原判所定罪,并退还部分财物。

鲁寿安是民国时期武汉工商界名人,其旧居——鲁寿安公馆(民国里份式建筑,位于武昌积玉桥汉成里社区)列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鲁寿安办学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他自己经营几家公司、工厂外,更主要的是他当时担任武昌第一纱厂副总经理,而该厂董事长正是何成濬。

武昌第一纱厂是当时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由时任汉口商务总理的李紫云,邀约巨商程栋臣、程佛澜兄弟等人合股创建,1919年投产。至武汉临近解放,经过两期工程建设,有布机共1200台、细纱机232部、粗纱机227部、松花机8部、打花机4部、弹花机9部。工人总数高峰时期达到7800余人,临近解放尚有6000余人。生产能力每日可出纱约200件,布约1100匹。武汉解放后,1951年完成公私合营,1970年改名为“武汉第六棉纺织厂。1999年破产,厂址改建“蓝湾俊园”小区,原厂办公大楼已作为历史建筑保护完好,并在对面的武昌江滩公园建立了“民国武昌第一纱厂旧址”的纪念碑。

何成濬当选该厂董事长是1945年日寇投降后,工厂复工改组董事会,何成濬竞争上任。何当选董事长后调整了该厂领导机构,程子菊(原创办人之一程栋臣之子)任总经理、鲁寿安(股东、董事会成员)和李贡廷(原创办人之一李紫云之子)任副总经理。领导班子三人中,有两人是世袭,只有鲁寿安是外来户,可见何成濬是很器重鲁寿安的。下属在家乡办学是好事,上司题字祝贺,也是对下属的一种褒奖方式。

何成濬(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随州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929年5月4日至1932年3月24日、1937年11月20日至1938年6月15日两度主政湖北担任省主席,1931年11月至1935年12月担任武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3月至1938年6月担任武昌行营主任、1946年7月至武汉解放,担任湖北省咨参议会议长。

何成濬宦海一生,解放前无论从政还是从军,都是任湖北的主要官员,在湖北声望较高,人称湖北大家长。1946年7月26日湖北省咨参议会成立,竞选议长时参加投票71人,何成濬以63票的多数当选。他为鲁寿安办学题匾,到底是以湖北咨参议会议长的身份还是以武昌第一纱厂董事长的身份不得而知,但其影响之大显而易见。作为办学之地的父母官——武昌县县长鲁绳月,为自己辖区办的学校题字本在情理之中。只是题字有讲究。

何成濬的题字“横序生辉”,让人联想到学子读书画画,针对性比较强。而“流芳百世”字义很好,却适用范围广,不易想到是学校,当然也适合学校。鲁县长如何题写这四个字,应该与前一年(1946年)武昌县治所搬迁一事有关。

武汉市江夏区的前身是武昌县,武昌县的前身是江夏县。公元589年县治从涂口(现在的江夏区金口街道)迁至郢城(今武昌),至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长达1337年间,武昌城一直是江夏县(含1912年改名武昌县)的县城。其后虽然武汉建市属省政府直管,但武昌县政府一直在武昌城内办公,直到1960年搬到纸坊镇。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湖北宣布脱离清朝,成立湖北都督府,其时武昌城内还有武昌府、江夏县衙,三级政府机构同处一座县城。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军政府废武昌府这一行政机构,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原武昌县为寿昌县(次年又改为鄂城县),该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由江夏使用。此时的武昌城仍然是武昌县的县城。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国民政府在武汉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武昌城墙作为封建堡垒予以拆除,二是将分治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实为三座县城)合并组成一座城市——定名武汉市,武汉三镇在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至此武昌城再不归武昌县管辖,但县政府仍然在武昌城内。

从1926年4月16日武汉市成立到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期间武汉三镇分分合合,但武昌城一直不属于武昌县管辖、县政府却在武昌城内。因此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市、县分治,即武昌县政府要搬出武昌城。

日寇投降后,国民政府又将武汉三镇分治,194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武昌市政府。武昌市行政区东迄东湖、南至狮子山、西迄白沙洲长江中流、北至江汉交汇之襄河中流。全市分为中正、邻湖、长春、雄楚、首义、武胜、武泰、挹江8个区。武昌县原所辖城外区域(包括现在的洪山区、青山区)仍归武昌县政府管辖。1946年10月17日,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沈清尘向省政府主席万耀煌提交报告,以有利于剿灭武昌县境内保福祠、马鞍山、法泗洲一带“散匪”以及督促乡政为由,要求在武昌市成立后应将武昌县治迁移到土地堂。沈清尘的建议地点不久即被余正东任厅长的省政府民政厅否定,并派员开始了对新县治的勘测选择,初步选定为离武昌城东约三十里介于武昌与鄂城之间的油坊岭。武昌县政府迁治油坊岭的动议最早始于1936 年国民政府改组武汉特别市期间,当时由湖北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刘骥督同武昌县县长杨适生以及星相家等人,经勘察后择定油坊岭为新县治,并报省政府备案,惟因武昌市未能成立而作罢。接到沈清尘报告后,省政府即委托武昌著名律师刘宗炎于1946年10月24日正式编就了《武昌县政府迁移计划书》,并拟将油坊岭改称流芳岭(流芳与油坊谐音,用谐音方法改地名比较常见。如江西省湖口县也有一个地名叫流芳,那里原是一片荒湖滩,原来的地名叫流荒,按谐音的方法改为流芳,也是乡一级集镇),以取新县城流芳百世之意。

鲁绳月是抗战胜利后从江西泰和县县长任上调往湖北武昌县担任县长之职,对油坊岭将成为新县城并改名流芳岭一清二楚,所以才在油坊岭境内新办小学的匾额上题“流芳百世”四个字,实际是对油坊岭改名再做了一次宣传。

1946年11月5日,省政府委员会第566次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将武昌县政府迁移油坊岭,省政府补助迁移修建费1亿元。省政府的这一决定经武汉各大报纸向社会公开后,引起了武昌县各界民众的极大震动,并由此拉开了武昌县政府与省政府、县参议会与省政府、武昌县各地方士绅争夺县治等诸多纷争的序幕。当时各方提出备选的县城有纸坊(理由:陈诚于抗战前期督鄂时制订的《大武汉建设规划》中提到以纸坊作为武昌县政治经济发展中心的方案)、金口(理由:原本是县城)、油坊岭(理由:距武昌城近),各方意见相持不下。1947年2月8日,武昌县参议会召集党团各机关、民众法团和部分乡绅代表召开临时大会,通过投票表决方式决定迁移地点,参议员共18人,发票18张,五里界得票7张,纸坊得票8张,废票3张,最后确定为纸坊,并报省政府核准同意。5月份,在省政府的一再要求下,武昌县政府部分机关开始迁往纸坊办公。由于武昌县党团政参机关不愿从武昌城迁出,又不能违抗省府决议,于是采取拖延的办法。首先是要求增加搬迁补助费,再就是对县政府的财产处置讲条件,一直拖到1948年底,县政府仍然没有搬出武昌城,原来搬到纸坊的一些机关也纷纷回迁, 1949年5月16日武汉市解放,政权易主,武昌县政府也没有搬出武昌城。油坊岭没有成为新县城,但流芳作为新地名,却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并沿用下来。由于并无官府正式发文改名,很长一段时间“油坊岭” 和“流芳岭”并用。流芳岭(包括之前的油坊岭)一直隶属江夏区(包括之前的武昌县、江夏县),在武昌城、江夏区的民众中,解放前习惯称东乡油坊岭、解放后称江夏流芳。

晚清时期,江夏县设城厢区(武昌城内)、南乡、北乡、东乡四大片区,流芳岭属于东乡上西径里(当时县级以下政权建制是: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民国初年沿用这一建制,后改县下设区,油坊属于第八区的一个乡(油坊乡,后改为明义乡)但是区署机关驻地。

1926年武昌城与武昌县分治,但至解放后新武昌县成立,武昌城区外的农村(包括现今洪山区、青山区)仍属武昌县管辖。1949年6月10日武汉解放后新武昌县人民政府成立(政府机关仍然在武昌城内),流芳隶属武昌县第八区;1950年3月设流芳区,下辖15个乡,1951年又改称第八区;1955年2月份,武昌县划出流芳区13个乡归武汉市(同时划出的还有青山区21个乡又1个镇(青山镇)、豹澥区12个乡、金口区2个乡共计52个乡1个镇)。

1962年6月19日,流芳区划出的区域又划回武昌县,重新组建成流芳区,下辖前锋、流芳、胜利、茅店四个公社,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33,500多。原划出的区域中仍有五角塘(现楚雄大街与光谷大道交汇处)、新安祠(现关山大道与光谷大道之间楚雄大街北侧)两个生产队留归武汉市洪山区。

1962年的流芳区所辖四个公社,把流芳划分为四大片区,即前锋、流芳、胜利、茅店。四大片区中,与区外接壤的情况是:前锋片处于区域东南,东接豹澥、南接龙泉;流芳片处于西南,南接龙泉和五里界、西临汤孙湖;胜利片处东北,北接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东接豹澥;茅店片处西北,西临南湖、北接武汉市洪山区曙光和关山,流芳岭是方圆百十平方公里内最大的集镇,作为行政中心正好在区域几何形状的中心位置。

从1962年6月成立的流芳区到 2000年7月的流芳街,长达38年时间,流芳行政区划名称(指专名流芳)没有变化、范围没有变化、隶属关系没有变化,但38年间流芳政区的通名(机构名称)是有变化的。

1971年撤区并社改流芳区为流芳公社,辖区面积不变,下辖10个生产大队(梁山头、沧海、前锋、福乐、泉岗、宗黄、伟大、红旗、联合、五合)。

1975年11月武昌县由隶属咸宁地区改划武汉市,流芳公社属武昌县管辖。

1983年人民公社解体改为流芳乡,辖区范围不变,设18个村民委员会(梁山头、乌家山、长嘴、大谭、牌楼舒、泉岗、宗黄、汪田、佛祖岭、大邱、湖口、关山、茅店、东山、周家店、郑家桥、大舒、同兴,自然村191个)。

1986年11月,撤乡设镇,更名为流芳镇,辖区范围不变。

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流芳仍是江夏区下辖的一个镇。

1997年12月,撤镇设街,更名为流芳街,辖区范围不变,行政机构增加流芳镇、政法学院两个居委会。

从2000年开始,流芳这一行政区,从区划、范围、管辖乃至名称,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7月1日,依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夏区郑桥村等移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的通知》(武文〔2000〕24号),东湖高新区正式托管江夏区流芳街的郑桥、茅店、周店、东山、关山(后改为关南)、政院居委会“5村1委”,托管面积22.3平方公里。

2001年7月,江夏区进行区划调整,撤销龙泉乡,将其合并到流芳街。龙泉乡所辖“13村1委”(升华村、高峰村、新胡村、覃庙村、玉屏村、福利村、江王村、魏集村、营泉村、何桥村、二龙村、红旗村、王店村及龙泉社区)与原流芳街所辖佛祖岭等“15村1委”(汪田、九夫、大邱、湖口、大舒、梁山头、同兴、邬家山、长家咀、大潭、牌楼舒、泉岗、杨店、宗黄、佛祖岭及流芳社区)合并为新的流芳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流芳镇原乡政府大院),辖28个村、2个居委会。区域面积达到137.35平方公里,人口63289人。

2005年8月,遵照《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夏区佛祖岭村等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的通知》(武文﹝2005﹞42号)文件的要求,汪田、九夫、大邱、湖口、大舒、同兴、邬家山、大谭、牌楼舒、泉岗、杨店、宗黄、佛祖岭等行政村和流芳居委会“13村1委”移交东湖高新区托管,托管面积63平方公里;2005年11月,中共江夏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将属流芳街管辖的长咀、梁山头两村移交江夏区藏龙岛办事处托管,托管面积5.7平方公里。至此,流芳街所辖区域即为2001年前龙泉乡的全境。

2010年5月,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托管区域规划调整的通知》(武文﹝2010﹞20号)精神,江夏区流芳街成建制移交东湖高新区托管。

2010年6月,东湖高新区流芳街办事处正式挂牌。此时的流芳街不是彼时的流芳街。一是治所不在流芳集镇,搬至覃庙(流芳镇南约5公里,沪蓉高速凤凰山收费站南);二是行政、社会事务不再属江夏区管辖。

2011年7月11日,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武民政【2011】101号文,批复撤销豹澥撤镇设立豹澥街、新设立关东街道办事处、佛祖岭街道办事处、滨湖街道办事处。其中关东街道办事处管辖1999年托管洪山区的钢铁、群英、关山、曙光四个村以及2001年托管流芳的郑桥、茅店、周店、东山、关山村和中南政法学院居委会(简称5村1委),街道办事处驻南湖大道81号;佛祖岭街道办事处管辖2005年托管流芳街的汪田、九夫、大邱、湖口、大舒、同兴、邬家山、大潭、牌楼舒、泉岗、杨店、宗黄、佛祖岭等行政村和流芳居委会(简称13村1委),街道办事处驻流芳老街6号(原流芳乡政府大院)。因流芳全域拆迁,后新建办公大楼于流芳园南路与光谷二路交汇处西北一隅。(武汉光谷电子工业园南门外)。

龙泉乡当年成建制合并到流芳街,其辖区面积68.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907人,与流芳街规模相当。由于流芳街下辖行政村被三次托管,目前剩下的就是原龙泉乡的全部村镇,再用流芳做行政区域名称显然不合适。2013年10月份,流芳街道更名为龙泉街道。至此,流芳这一行政区划名称不复存在。

原流芳街所辖地面,农村和集镇的旧房屋基本拆除完,区域内布满不同的工业园区。在原集镇周边修建了大邱、梁山头、长嘴、佛祖岭(A、B、C、D、E、F)、湖口等社区,这些社区安置了原流芳的全部农民。由于失去土地,他们也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佛祖岭与广家岭一样,不是一个集镇也不是一个村庄,是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梁,区域范围南北向在高新四路、高新五路之间,东西向在佛祖岭一路至佛祖岭四路之间。它是一道分水岭,东、南面坡及以下广大区域为梁子湖水系,西、北面坡及以下广大区域为汤孙湖水系。这道山梁周边大约10多个村庄,在解放前和初期,命名过谭佛乡和佛岭乡,但没有形成集镇。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人民公社,属于胜利公社前进大队,70年代合并大公社时,是联合大队辖区,80年代撤社建乡,联合大队分解为大邱、佛祖岭两个村。

没有哪分文件规定佛祖岭街道代替流芳街道,但原流芳居民居住的区域街道办事处挂的确实是佛祖岭街道的名称;没有那份文件规定“流芳”这个地名不用了,但它确实在流芳地面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工作疏漏,不得而知。

流芳这个地名是找不到了,但不是无主的地,在他的地面上执行管理的机构称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街道办事处。是否行政隶属关系改变了?从《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夏区佛祖岭村等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的通知》(武文﹝2005﹞42号)文得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佛祖岭街道只是托管。按照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接收第一宗地块——洪山区洪山乡钢铁、群英、关山、曙光4个行政村时对托管的解释:“4个行政村移交东湖高新区托管,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问题,4个行政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及其参政议政活动,按照原行政区统一部署进行,东湖高新区予以配合。4个行政村的计划、统计、民政、教育、卫生、劳动、人事、土地规划与建设、房地产、环保、环卫、园林绿化、计划生育、农村经济、农村建设、村办企业等行政事务,由市人民政府委托东湖高新区实施管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具体负责4个行政村的社会发展事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等工作。4个行政村托管后的工商、税务、财政、质量监督、公安、社保等管理事务,由设在东湖高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这个意思很明确:行政隶属关系没有变。从批复设立豹澥、关东、佛祖岭、滨湖四个街道的文件(武汉市民政局发布的武民政【2011】101号)来看,这份下行文主送江夏区而不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也印证了仍然隶属于江夏区。这是否意味着将来的隶属关系会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地名又称作什么?因为《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是没有托管这一说法的。

流芳地面近代名人不多,但绝不是没有。比如一代京剧宗师谭鑫培,便是流芳行政区划内谭左湾人。

谭鑫培(1847.4.23~1917.5.10),原名金福,字望重。6岁时随父亲谭志道搭班唱戏跑码头,10岁到京城,师从程长庚、余三胜,精心学习和研究老生唱腔,最终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伶界大王”。在100多年的中国京剧史上,仅有谭鑫培和梅兰芳两人获此美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梁启超《渔翁衰笠图》)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题诗,道出了京剧老生谭鑫培在中国京剧界的泰斗之位。谭家是名副其实的梨园世家,众多子孙都是京剧名演员或名乐师。从150多年前的民间汉调艺人谭志道起,百年来竟有七代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后世英杰代代相传、且代代有名角。

第一代谭派始祖谭志道(1808—1887),著名汉调艺人,艺名“谭叫天”。由于躲避战乱携家眷北上谋生将湖北汉剧带入北京,经常和各大徽班领袖一起演出,徽、汉两调不断融合,使一个新的剧种——京剧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代国剧宗师谭鑫培(1847—1917),综合当时活跃于京都舞台上的各地方戏剧艺术,经过自己的创造,把京剧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成熟境界,创立了京剧史上第一个门派“谭派”,被誉为“一代宗师”,创下了“天下无派不学谭”的“谭门”光辉历史,并亲手培育出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三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不仅戏曲,谭鑫培还是我国第一步无声电影戏曲片《定军山》的主演。

第三代国剧大师谭小培(1883—1953),继承了家传衣钵,1919年与杨小楼、尚小云和白牡丹荀慧生赴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从此“三小一白”享誉大江南北。

第四代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1906—1977),得余叔岩、谭小培亲授,又以古朴自然、恢弘豪迈的独特风韵开创新谭派。20世纪30年代初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四大须生”,还与荀慧生、徐碧云、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于连泉六大名旦合作。主演的《四郎探母》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电影艺术片。新中国成立后,是我国戏曲界中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第一个由中宣部主持召开诞辰100周年纪念荣誉的中国戏曲艺术家。

第五代生行领军谭元寿(1928—),6岁学戏,7岁登台,10岁入富连成第六科坐科,练就了扎实全面的功底,戏路极宽、戏广而精。因扮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而家喻户晓,现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第六代当家老生谭孝曾(1949—), 196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在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的教诲下学习谭门本派剧目,演遍京、津、沪、汉、鲁、台、港和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2005年在美国获得“亚洲杰出艺术家奖”和“中美文化贡献奖”。

第七代谭门新秀谭正岩(1979—),中国戏曲学院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在读。2004年,以一出《杨再兴大战小商河》摘取了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红梅大赛金奖。在2005年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凭《定军山》、《战太平》一举夺得两项金奖。作为谭门新一代,他曾说过,要让谭派艺术“再传200年”。

艺术上的辉煌始终抹不去异乡飘泊的痛。谭鑫培临终前嘱咐子女一定要代他回来看看故土,因此谭家几代人坚持寻根问祖。1899年,当年52岁的谭鑫培回汉在满春园演出,他遵父谭志道遗嘱,专程到武昌宾阳门(今大东门)外寻找谭家湾,但因时间匆忙无法找到,这令6岁就随父离开故乡的谭鑫培抱憾终身;1935年,谭小培找到武昌沙湖,也没能寻访其父生前念念不忘的故乡,洒泪而别。其后谭家代代来武汉演出,每次也都要打听大东门外的谭家村落,但一直没有结果。

关于谭鑫培的祖居故里,多年来众说纷纭,先后有田家湾、沙湖、谭家湾等几种说法,甚至还传为祖籍湖北黄陂、黄冈等。经过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多级机构、团体组织考证和谭家后人认可,确定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便是谭鑫培的故里。

1997年,适逢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在文化部主办的谭派艺术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汉宁承担了关于谭鑫培祖居故里的调研课题。他记得在1981年进京学习时拜访过谭家后人,当时53岁的谭元寿回忆说,他小时听其祖父谭小培讲过,祖上老家是武昌大东门外的谭家湾。为了找到谭鑫培的出生地,胡汉宁走访了武汉、鄂州、黄冈等许多地方,查找谭姓和谈姓村落及聚居地,并逐渐将目标锁向江夏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

谭左湾有一套修订于1944年的十几本谭氏宗谱,谱里记载“声启(谭鑫培父亲谭志道的谱名)外出未归”。从戏曲渊源上讲,汉调和京剧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京剧谭门和江夏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胡汉宁的考证得到了谭氏后人及史学界、戏曲界的一致认同。

据谭左湾老人回忆,谭氏家族是由江西迁徙过来的。来时弟兄三人,住在武昌八步街。后来老大谭孟荣的后人迁居到江夏金口一带,老三谭孟华的后人迁居到大冶一带,老二谭孟仁的后人居住在武昌城宾阳门(今大东门)外的东乡油坊岭即今天的流芳九夫村一带。现在,流芳这一带谭姓有五个湾村,分别是大谭、西边谭、谭左和张谭、庙山谭。

“九夫”是流芳辖区内的一个小地名,与前面介绍的广家岭、佛祖岭一样,并不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九夫村是这一带十来个自然村湾(小庄湾、皮陈湾、子杨湾、甘杨湾、谭左湾、上岳湾、下岳湾、邓辛湾,汪辛湾、小田湾)的统称。这一带与周边农村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戏曲渊源深厚、喜爱汉戏的人很多,清朝咸丰年间有个远近闻名的汉戏班,在每年过节或办喜事时就到附近湾村演上几场。老话讲“一末带十杂”是指汉剧中角色排列的顺序,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其中九夫是指老旦。九夫村演老旦的比较出名,想必九夫村与此有关;二是不少人家除了种田,还做贩米(当地土语称打饭挑)生意,即用米换谷,再将谷加工成米,再将一部分米继续换谷、一部分米卖掉,卖掉的米就是利润。传到谭鑫培爷爷谭成奎(谱名致导)这辈时,便在武昌小东门开了个小米行。谭成奎少年练过拳脚有些武功,在米行生意不好或是灾年,便托人说情到江夏县衙(当时县衙在武昌城)当差。这样谭父当差又开店、谭母纺线,日子好过,多年后有点积蓄,在谭左湾做了上下五栋连体房子(现还保留一栋),一家人城里乡下两边住。后来遇上灾年米店倒闭、谭成奎因得罪权贵又丢了差事,一气之下一病不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一家人又回村居住。这也是为什么谭鑫培告诉后人“祖上老家是武昌大东门外的谭家湾”的来由。其时谭左湾外的谭家湾”的来由。其时谭左湾离大东门至少40华里路程。

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生于1808年,自幼聪名伶俐,在湾村里经常能听到汉剧,长大后在城里做完当天的生意后,就爱在戏园里听戏,久而久之成为票友。他从父亲那学了一些武术,有一定功底。他继承了老父性格,为人直爽,喜爱打抱不平。因长相头大体壮,湾里人送外号谭大头。 这天志道来到邻乡豹澥镇,见镇上在演戏,便挤到台前。看得正好时,戏班班主台上讲话了:因演员得急病要临时换戏。台下立刻一片嘘声哗然。眼看要出事,这时谭志道冲着班主讲,他能演这出戏。班主半信半疑时,只见谭志道一个箭步跳上台,与班主一番言语后自己到后台简单的化了装就上台演开了。因他在湾里和在武昌戏园里看的多,一些剧目耳熟能详,虽是临时补场竟然演得还十分好,此后他便成了戏班的业余演员,后渐渐地成了专业演员,从此踏入梨园。因他嗓子像一种鄂南俗名“叫天子”的鸟儿(身量很小但声音特别高尖响亮的云雀)一样的亮,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谭大头”,演出班子的人不知其名字,就称他“谭叫天”。从此他拜师学艺,学唱老旦。当出师后便在湾里约了几个唱得好的人组建了一个班子。他是班主,请了乐师,置了行头(唱戏的道具),先在附近湾村里唱,后就到外面唱,由河南到天津,一路漂泊到了北京。

虽然已过去了近两百个年头,谭左湾的人却仍记得这个在清朝名噪一时的汉戏班。湾里有5幢走马转楼,祖辈说这些房子都是靠在河南唱戏赚钱修盖的。现存一幢建于光绪年间的走马转楼,12扇格扇门上的浮雕生动地表现了《打花鼓》、《王大娘补缸》等12出戏的场景。汉戏班虽然在晚清就散了,但谭左湾至今还保留着爱唱戏的传统。每到冬天,老人们常聚在一起唱上两段。当地的老老少少都能讲上不少有关戏班谭大头性子直、好打抱不平的轶事。谭大头会不会就是谭志道,或和谭志道有什么关联,乡亲们都说不上。他们早就知道谭鑫培,听过他的《秦琼卖马》,也看过谭富英的《群英会》,熟悉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对谭派艺术并不陌生,只是从未想过,自己的小湾子竟会和这样一个大人物发生联系。

1997年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北京、湖北同时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特意邀请了谭左湾的几位老人参加,从此谭门后裔与故乡人一直处于相互寻找与印证的期盼之中。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江夏区六次组团进京,与谭家后辈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甄别、安排谭门回乡事宜。

2007年6月3日是第一次与谭家人会面。下午4时在北京中裕大酒店一楼接待室里,区政协熊才胜、朱定呈、董光宇、陈本豪及谭先学一行与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老先生及其三子谭立曾、五子谭明曾握手问候。朱定呈副主席就这次到京的目的作了说明,谭立曾代表谭家首先感谢家乡人民始终不渝的关爱和牵挂。董光宇随即拿出事先拍摄好的谭氏家谱递给他们一一传看。谭老先生用手在照片上轻轻的抚摸,陈本豪情不自禁地说:“无论你们是艺术家,还是流落他乡的游子,家乡人民对你们永远是牵挂和想念的”。谭老先生霍地站起身来,再次与团员一一握手说:“我深深地感谢家乡人民,我们谭家对不住家乡啊!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回报家乡。”说时泪光滢滢,大家的眼睛也都湿润了。代表团在京先后三次拜见和采访了谭鑫培的直系后代,还专程拜谒了位于门头沟区的谭鑫培墓,向一代宗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009年5月19日至5月22日,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局、江夏区委、江夏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京剧谭门故乡行”在汉隆重举行。活动四大内容:举办三场京剧专场演出、拜谒谭鑫培祖居、京剧谭门论坛、谭鑫培公园开园暨谭鑫培铜像揭幕仪式等。谭门第五、第六、第七代嫡传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及其家人,谭门弟子,还有梅葆玖、马长礼、张学津、尚长荣、叶少兰、李鸣岩、朱世慧、张慧芳等京鄂两地巨擘联袂演出和参加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领导刘延东、刘淇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分别发来贺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江夏区纸坊的谭鑫培公园铜像题词:“一代宗师”。

2009年5月22日上午,山清水秀、草木葱茏的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锣鼓阵阵,鞭炮齐鸣。早已等待的谭左湾乡亲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亲切的乡音欢迎北京亲人回家。现场拉起的多个条幅上,写着“京剧谭门回故乡,民族瑰宝放光芒”、“百年谭门绵延不绝,七代名家世所罕见!”8时57分,离开家乡156年的谭氏子孙带着祖辈绵绵的思乡情终于踏上故土。81岁高龄的谭元寿,缓缓从车上走下来,步履特别精神。在家乡族人引领下,一步一步向谭鑫培祖居走过去。

祖居门口摆放着香炉,谭元寿率子谭孝曾、孙谭正岩依次排好,点燃线香,双手合起来,正式认祖归宗!

幸亏江夏区帮助京剧谭门寻根活动启动早。如果现今才启动,即使也会寻找得到,哪里再去找谭左湾?哪里再见谭家祖屋?即使看到重建的复制品,哪有原来的房子让主人感到亲切,何况整座村庄重建是不可能的。以后若再有外地游子回故乡,面对村湾已拆、地貌已改、地名已失、故人已去的状况,他们从何处找到家门?

近代的流芳有名人,当代的流芳并非没有故事。

1974年、1975年,当时的流芳公社连续接收两届武汉市公安系统知青下放农村,大约几百人。第一年是分到各生产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第二年,流芳公社将汤孙湖的子湖(湖汊子)杨桥湖围垦,建成杨桥湖农场。(位置即今金龙大街藏龙大桥那一片水域,湖堤应该是藏龙体育中心与观澜别墅之间,有良田上万亩。)这个农场虽然没有黑龙江、云南等边疆所开办的国家级知青农场那么大的规模、那么长的时间,但展现的是一样的知青生活。公社将知青全部集中到农场,以后几年,农场的管理全部由知青负责,只是插秧时因面积太大又要赶季节,公社才抽调各队社员帮忙。知青入驻第二年,以农场为依托,又办了养猪场(农场、养猪场为一个单位,统属农场管理)。当时公社将农场作为一个新建制大队对待,他们一样参加公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文艺活动出色;一样参加公社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一样缴纳公粮。直到知青全部回城,后来又退田还湖,就形成了藏龙岛那片水域。这一段历史、这一个事件,绝对应该是流芳历史上应该书写的一笔。

提起地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一方风土、街巷里弄,无不承载着历史典故、人文情怀。但地名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台站港场、道路桥梁、广告文牍等等,都与其息息相关。也因此,改地名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改”一发而动全身。自从各种开发区、经济园区、旅游风景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办以来,有一件事广受诟病,就是改地名、遗弃地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87年安徽的徽州改黄山市。自从改名以来质疑声不断,《人民日报》在1998年4月17日曾发表文章《可惜从此无徽州》。每年的“两会”(包括安徽省和全国),委员们都会提恢复徽州的议案。2017年1月18日,民盟安徽省委以民主党派界别团体的名义,向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题为《关于徽州复名及绩溪划归徽州的建议》,安徽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以复名徽州一事不是省级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为由,没有将此份《建议》立案。

其实对地名的管理,国家是有规定的。

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对地名的命名、更名有如下规定: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国家民政部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规定: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除应遵循《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三)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

·(四)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五)人民政府不驻在同一城镇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其专名不应相同。

一个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自然村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居民区名称,不应重名;

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较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上述不应重名范围内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七)县、市、市辖区不以本辖区内人民政府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八)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巷、居民区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对照上述条款,“流芳”显然不属于必须改、应该改的地名,它是属于“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2011年7月11日,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武民政【2011】101号文批复新设佛祖岭街道办事处,已经明确“街道办事处驻流芳老街6号。”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第八款规定:“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本就应该使用“流芳”做专名。

“流芳”是很风雅的一个词。在百度搜寻,有如下文字:

基本解释:流传美名。

引证解释:1. 散发香气。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宋王安石《新花》诗:“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2. 流传美好名誉。《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窦氏 投崖,云华坠井: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美意延年山比寿,输财济国世流芳。”3. 流传的美好声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流芳,寻 孔氏 之遗艺。”4. 犹流光,好时光。宋欧阳修《诉衷情•眉意》词:“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这么好的词作地名,何况还与原地名谐音,“流芳”怎么就不能“百世”呢?

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国家民政部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规定: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除应遵循《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三)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

·(四)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五)人民政府不驻在同一城镇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其专名不应相同。

一个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自然村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居民区名称,不应重名;

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较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上述不应重名范围内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七)县、市、市辖区不以本辖区内人民政府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八)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巷、居民区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对照上述条款,“流芳”显然不属于必须改、应该改的地名,它是属于“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2011年7月11日,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武民政【2011】101号文批复新设佛祖岭街道办事处,已经明确“街道办事处驻流芳老街6号。”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第八款规定:“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本就应该使用“流芳”做专名。

“流芳”是很风雅的一个词。在百度搜寻,有如下文字:

基本解释:流传美名。

引证解释:1. 散发香气。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宋王安石《新花》诗:“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2. 流传美好名誉。《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窦氏 投崖,云华坠井: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美意延年山比寿,输财济国世流芳。”3. 流传的美好声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流芳,寻 孔氏 之遗艺。”4. 犹流光,好时光。宋欧阳修《诉衷情•眉意》词:“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这么好的词作地名,何况还与原地名谐音,“流芳”怎么就不能“百世”呢?

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较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上述不应重名范围内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七)县、市、市辖区不以本辖区内人民政府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八)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巷、居民区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对照上述条款,“流芳”显然不属于必须改、应该改的地名,它是属于“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2011年7月11日,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武民政【2011】101号文批复新设佛祖岭街道办事处,已经明确“街道办事处驻流芳老街6号。”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第八款规定:“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本就应该使用“流芳”做专名。

“流芳”是很风雅的一个词。在百度搜寻,有如下文字:

基本解释:流传美名。

引证解释:1. 散发香气。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宋王安石《新花》诗:“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2. 流传美好名誉。《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窦氏 投崖,云华坠井: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美意延年山比寿,输财济国世流芳。”3. 流传的美好声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流芳,寻 孔氏 之遗艺。”4. 犹流光,好时光。宋欧阳修《诉衷情•眉意》词:“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这么好的词作地名,何况还与原地名谐音,“流芳”怎么就不能“百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