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一代高僧苦瓜和尚

鮮為人知的一代高僧苦瓜和尚

史飛翔

鮮為人知的一代高僧苦瓜和尚

苦瓜又名涼瓜,因果實味苦,故名。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苦”,使得人們對苦瓜是情有獨鍾。它不但是人們喜愛的一種蔬菜,還是一味中藥,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喜歡用它來取名、自喻。“苦瓜和尚”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苦瓜和尚”,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清湘遺人、粵山人、湘原濟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等,晚號瞎尊者,自稱苦瓜和尚。

原濟,俗姓朱,名若極。若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贊儀的第十世孫。若極幼年時曾有過一段錦衣玉食的王孫生活經歷,但隨著國破家亡,這種好景很快就湮滅了。若極十五歲時,明朝滅亡,父親被唐王瞿武耜俘殺。國破家亡,他被迫逃亡到廣西全州,在湘山寺削髮為僧。此後他芒鞋草杖、雲遊四方,足跡遍佈廣西、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河北等地,直到晚年才定居揚州。

作為一名僧人,原濟無論是在個人修行,還是在弘法利生上都未能像弘一法師那樣做出驕人業績,他之所以能被後世記住是由於他的畫。原濟擅畫山水,主張細心體察自然景物,“筆墨當隨時代”和“借古以開今”。他強調對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藝術感受,在藝術創作時要“我自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原濟的畫對後來揚州畫派和近代畫風影響極大,可以說他對中國18世紀,特別是20世紀以後的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畫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原濟在藝術上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他一方面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另一方面又“意盡情託山水中”。其畫筆墨簡潔雄渾,飄灑酣暢,豪放中有寧靜、悲涼中有苦趣,富有禪的智慧和哲理。

原濟不但畫好,而且善詩。他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天空雲盡絕波瀾,坐穩春潮一笑看。不釣白魚釣新綠,乾坤釣在太虛端。”此詩傳達出的那種禪意,非見道之人不能體味。

很長時間我一直在琢磨,原濟為什麼要給自己取名“苦瓜和尚”?不久前,我在終南山裡遇見一位苦行僧,他衣衫襤褸,但面容清峻有力,雙目炯炯有神。他身披海青,正襟危坐,手持佛珠,口唸佛號。望著他那“逢苦不憂”的樣子,數日來糾纏我心的問題忽然間就得到了答案。

我想,“苦瓜和尚”之所以自稱“苦瓜”,大約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身世、人生與苦瓜頗相似,淒涼悲苦,苦不堪言、苦不能言。他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夕朝拜。他對苦瓜的這份特殊的感情,實與他的經歷、心境密不可分。魯迅先生說過,有誰經歷過從小康之家到困頓的嗎?而我以為,在這過程中,是可以看到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原濟可是遠比魯迅更“苦”,國破家亡、流離失散。沒有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是無法體會這其中的滋味的。

有一個關於苦瓜的佛教故事。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弟子們謹尊師命,朝聖途中走過許多聖河聖殿,每到一處都依照師父的叮囑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意味深長地說:奇怪呀!泡過了這麼多聖水,進過了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一點也沒有變甜啊。弟子們聽了,頓時開悟。

這真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教化故事,苦瓜的本質是苦的,它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修行人也不可能改變。若依照佛法,其實這苦瓜是本無所謂苦與甜的,萬物本於自然,眼耳口鼻之慾發乎人心。以一己之慾強求之於自然,煩惱坎坷由是而生矣。這就是“苦瓜和尚”留給我們的啟示。

史飛翔,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咸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陝西省首批重點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百優人才”。陝西省“雙百人才”。陝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吳宓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散文學會文藝評論委員會主任、西安市高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已出版暢銷書《民國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風流》《歷史的面孔》等15部,先後榮獲“世界華文成就獎”、《散文選刊》全國散文獎、魯迅雜文獎、陶淵明散文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