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英國等於死亡?為何二戰時德國寧可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

靜夜史


進攻英國等於死亡?為何二戰時德國寧可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其實這個原因也挺簡單的,因為德國雖然在二戰期間軍力超強,但卻非常不平衡,其軍力的強盛主要體現的陸軍,但海軍實力卻非常弱,尤其是跟已經縱橫各大洋數百年的英國相比。而希特勒為了抵消英國海軍優勢發動的不列顛之戰空襲行動又沒有達成預期成果,所以最終德國在進攻英國本土完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取消了計劃。


德國打英國難在哪裡?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所以在戰後訂立的《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的軍力作出了嚴格限制,規定其軍隊總數不能超過10萬人。但德國在經歷過一戰結束之後幾年的困難之後,當然不甘心只是保留少量軍隊,所以很快就通過各種方式開始暗中擴軍。

納粹衝鋒隊這樣的組織興起也跟魏瑪德國希望通過民間準軍事組織擴軍,繞過《凡爾賽條約》限制有關

當時德國人利用了一系列民間機構為掩護,培訓各類軍事人員。比如他們大量利用滑翔機俱樂部培訓飛行員,利用體育俱樂部和類似納粹衝鋒隊這樣的組織培訓具有步兵戰鬥技能的人員。而在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之後,更是通過對預備役人員進行高頻度輪換軍訓,迅速擴軍。

儘管德國通過各種變通的方式擴軍也是公開的秘密,但畢竟這些方式在早期還是需要遮掩一下,因為納粹不能過早讓鄰國警覺起來,也不能在自己的軍事實力達到目標之前讓鄰國重新有對它動武的念頭。所以德國軍力增強最快的主要是陸軍,同時通過秘密設計製造He 111型轟炸機等先進戰機,德國空軍實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強。但因為海軍所依賴的裝備主要是大型艦艇,而這是沒法秘密發展的,所以德國海軍實力擴展的幅度一直非常有限。

德國海軍主戰艦艇之一,重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在挪威戰役中被擊沉

這一弱點在早期歐戰中並沒有太多體現,因為德國對捷克、波蘭、法國、北歐和荷比盧等低地國家的戰爭都是通過壓倒性的陸軍優勢加上佔據壓倒數量的戰機閃擊完成的。但即使如此,德國海軍還是在挪威戰役中遭受到了沉重損失,總共有12艘戰艦被擊沉,其中包括1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型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所以在法國和北歐的戰役結束之後,德國海軍手裡的主戰艦艇只剩下了可憐的1艘重型巡洋艦、3艘輕型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而如果德國想入侵英國,就必須跨越英吉利海峽,但要跨越英吉利海峽,德國海軍就要直接挑戰當時仍然排名世界第2或是第3的英國海軍,這對於水面艦艇孱弱不堪的德國海軍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德國為入侵所做的準備

所以在結束法國戰役之後,德國其實是不太想跟英國直接開戰的。雖然在1940年6月5日,法國戰役還沒完全結束之時,德國空軍就開始對英國港口展開了轟炸,並在6月下旬開始制定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德國卻也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希望與英國達成妥協。7月19日,希特勒在柏林還專門發表了一次演講,向英國開出了講和條件,即允許英國保留英帝國,換取英國認可德國對歐洲大陸的控制權。但英國對此的反應卻僅僅是通過其外相伍德發表的一個廣播宣言予以拒絕。

此後,希特勒意識到與英國媾和完全無望,才開始認真籌劃對英國的全面入侵。但要想成功征服英國,一個先決條件是能迅速地將大量登陸部隊運送到英國本土。當時德國國防軍經過評估之後認為,要成功征服英國,德軍在第一波登陸作戰中就要至少使9萬名士兵成功地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登陸,而在前3天的作戰中,至少要使成功登陸的軍隊人數達到26萬人。

在法國布洛涅港集結的德國駁船船隊


而為了成功地將如此眾多的德軍運送到英國,德國海軍也立即行動起來,開始從各地徵調駁船。到1940年8月,德國海軍已經在從萊茵河到荷蘭的區域內集結起了差不多2000艘駁船,另外還有1600艘摩托艇和168艘運輸船。但雖然這些船可以裝載數萬德軍渡海,橫渡英吉利海峽卻需要差不多12個小時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恐怕這些運輸船被英國海軍全部擊沉幾次恐怕都綽綽有餘了,而當時德國海軍能夠提供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就這樣硬來,直接進攻英國本土,德國的勝算是非常非常低的。因此要在當時的條件下確保進攻英國本土的成功,德國空軍取得制空權,通過制空權壓制英國的制海權是一個必須達成的目標。

不列顛之戰

而這也就是德國發動不列顛之戰的原因了,就是要打掉英國的制空權,從而為德國陸軍通過海路登陸英國本土創造可能性。但不列顛空戰的進程對於納粹德國來說卻是非常不順利。在不列顛之戰的早期,德國空軍的主攻目標是英國的各個港口和運輸船隊,但這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引誘策略,真正目的是希望使英國空軍在各個受到空襲的區域之間疲於奔命,倉促應對德軍的空襲,從而在空戰中儘可能多地消滅英國空軍有生力量。從1940年8月開始,幾乎每天都會有1500架德軍戰機穿越英吉利海峽,對英國發動空襲。

德軍He 111型轟炸機機群飛越英吉利海峽的景象

但由於德軍選擇目標不夠集中,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而英國空軍雖然數量上處於劣勢,但其飛行員素質很高,再加上主要是主場作戰,所以德國空軍在消耗英國空軍有生力量的同時,自己的有生力量也損失慘重,在整個不列顛空戰期間,德國共損失1900多架飛機,而英國則損失了1700多架飛機。但根據後來的一些記載,當時英國空軍的抵抗也確實被拉伸到了極限,如果德國空軍的這種戰術再持續一段時間,可能英國空軍的力量就會出現衰竭,德軍的戰略意圖就可能會實現。

戈林對德軍飛行員發表講話,宣佈改變空襲策略的現場

但在此時,德國自身的損失可能也已超越了極限。所以從9月7號開始,德軍元帥赫爾曼·戈林卻下令改變策略,將空襲的重點從消耗英國空軍有生力量轉變為對倫敦等中心城市進行轟炸。而這種重點的調整,可能還跟8月的一個意外情況有關。在8月的一天,在一次德軍空襲英國的過程中,意外地對本來不是空襲目標的英國首都倫敦進行了轟炸。而這打破了自不列顛之戰打響之後雙方不攻擊對方首都的默契。作為報復,英國空軍在8月25日空襲了德國首都柏林,而英軍的報復對德國高層震動很大,因為他們此前認為絕對不可能發生柏林受到空襲的情況。此後,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國決策層對形勢發生了誤判,認為之前的戰略有很大問題,並沒有真正消耗掉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對於德軍掌握制空權沒有幫助,因此最終都同意進行戰略調整。而這種戰略調整卻成了英國空軍的救命稻草,使英國空軍從崩潰的邊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喘息,慢慢恢復了元氣。

He 111戰機空襲倫敦南部商港的景象

而在壓力降低之後,英國空軍進一步發動了反攻,他們在9月16日和17日對在歐洲大陸海岸集結的德國駁船進行了轟炸,先後炸沉了67艘船隻,炸傷173艘,其它人員與設備損失也非常慘重。此外,當時根據德國氣象部門的預告,在整個1940年,只有8月20日到26日和9月19日至26日的潮汐情況適合德軍進行登陸作戰。但一直到9月中旬,德國空軍都始終未能取得制空權,並進而對英國海軍發動空襲,以削弱其制海權。因此在9月17日,希特勒眼看成功發動海獅行動,對英國本土展開登陸作戰已無希望,只好宣佈此項行動無限期推遲。


當然行動取消並不意味著德國對英國的空襲行動也立即中止了,德國對英國的空襲一直持續到了1941年的6月。但在1940年10月之後,為了減少損失,德國空襲英國都改成了只在夜間進行,規模也逐漸縮小。而在1941年3月之後,德軍的空襲力度似乎又曾一度加強,但這其實只是德國為了掩蓋其對蘇聯的戰爭準備而進行的佯攻。當年5月10日,德軍對英國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700噸爆破彈和燃燒彈落在倫敦市區,炸死1400多人。但在此後,德國空軍主力就被調入東線,蘇德戰爭開始後,對英國空襲正式宣告結束。


桃花石雜談


好多軍史專家都認為,二戰時候,如果德國先拿下英國,有了一個鞏固的後方再去收拾蘇聯,戰場要對德國要有利得多。沒有英國做“內應”,美國在歐洲開闢戰場也要困難許多;因此說,德國先跟斯大林攤牌是個戰略失誤。

希特勒聽到這觀點一定會跳起來:難道就你們懂軍事,我是白痴?我何嘗不知道先收拾英國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國之所以沒有先進攻英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軍力量的制約

眾所周知,二戰初期英國在希特勒對歐洲張開血盆大口以後,徹底反思了張伯倫的綏靖主義,積極派兵參加了法國的抗德戰爭,但是因為戰術的失誤,戰爭以慘敗告終。英國軍隊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潰不成軍。

德國軍隊決心乘勝追擊、徹底征服英國,但在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他們被英吉利海峽攔在了岸邊,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氣得嗷嗷直叫。

德國人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直到英軍老巢呢?海軍不行。為什麼海軍不行,都是因為那一紙條約:《凡爾賽條約》。

一戰德國失敗後,為了懲罰德國,不讓它具備再次發動戰爭、作死的能力,協約國逼迫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國防能力進行了諸多限制,僅僅讓它具備自衛能力,不許它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於拔掉了老虎的牙齒。

希特勒掌權以後,為了實現它稱霸歐洲的野心,在機密狀態下突破條約的限制進行瘋狂擴軍備戰。

為什麼是機密狀態呢?因為德國經過二戰慘敗,還要承擔戰爭賠款,國力有限。德國羽翼未豐不能跟協約國翻臉,不能公開撕毀條約,也害怕對方有所警惕。所以擴軍備戰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進行。

比方說訓練陸軍的是不讓軍人穿軍裝,穿著運動服,就說我們開運動會。徵兵的時候對外說我們不是徵兵,是招收警察。


研製大炮的時候把突破條約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組裝,試驗的時候躲到山溝裡去進行。總之,什麼都要偽裝,都要打著民用的幌子。

就是訓練空軍飛行員也要用滑翔機來進行,對外說他們是民間組織,是飛行愛好者,為了參加滑翔比賽。

可是海軍訓練就不行了,必須要有戰艦,可是戰艦是個大傢伙,無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戰艦必須要在水裡試驗,一試驗不久露餡了嗎?總不能弄點小木船去訓練海軍,那樣也起不到訓練效果。

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的海軍只能裝備6艘戰艦、6艘巡洋艦,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裝備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規定,條約還不讓德國發展潛艇。


但潛艇是在水下試驗的,體積也小,所以德國的潛艇數量和性能都非常厲害。但進攻英國的時候,潛艇不能運兵。沒有大型戰艦不能運兵,民船運兵的話又沒有安全保障。要知道當時英國的海軍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一來,進攻英國的難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權

我們說了,進攻英國沒有戰艦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沒有自衛能力,想要安全運兵越過英吉利海峽必須要用空軍掩護,可是德國的空軍力量也不行。

從數量上講,德軍的空軍戰機數量確實比英軍要多一些。但當時德軍的戰機質量較差,航程有限,無法在英國上空長時間作戰。而英軍本土作戰,優勢很大。


經過長時間的鏖戰,德國空軍沒有擊敗英國空軍。沒有掌握制空權的德軍,擊敗英國海軍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意識形態的原因。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反人類的法西斯主義者,他反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視共產主義。

因為德國實行的是西方市場經濟,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跟德國的經濟體制有衝突。

而且希特勒宣揚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優先,德國人就應該奴役其它民族;而共產主義則提倡人人平等,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所以希特勒把社會主義的蘇聯看做洪水猛獸,看做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因此,希特勒選擇了放過英國,先消滅蘇聯。即使德國先進攻蘇聯,也不能說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對蘇聯提供援助,蘇聯可能就頂不住亡國了。到那時,德國人就輕而易舉收拾英國。一旦那樣,英國就會陷入困境,美國人想幫忙也無從下手,這也正是美國和英國不遺餘力支持蘇聯的原因所在。


小約翰


德軍進攻英國,希特勒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不是他及時收手,那麼德軍連打蘇德戰爭的機會都沒有了。

1940年5月26日,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為了保住反擊德國的有生力量,兩國進行了一場海上大撤退。由於德國空軍的襲擊,英法兩國只能優先讓士兵撤離包圍圈,他們在海岸線上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000輛汽車、75000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000挺機槍以及6000支反坦克槍。

失去大量武器裝備後,法國在一個月後宣佈投降,而英國不得不由攻轉為守。法國在敦刻爾克逃亡中,丟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他們快速被德軍攻陷,這也讓希特勒看到了快速攻佔英國的機會。1940年7月31日,在最高軍事會議上,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已經明確說明最佳進攻英國的時間是1941年5月,但是希特勒不希望給英國恢復實力的機會,他決定先攻擊英國,並同時做對蘇聯發動進攻的戰前準備。

從表面上來看,德軍攻打丟失大量武器裝備的英國,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希特勒忽略了德軍自身的一個弱點,那就是嚴重缺乏燃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缺乏石油燃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德國參謀部預計僅1939年全國就需要消耗900萬噸燃料,結果實際消耗量卻大大出乎希特勒的意外,德軍一路“閃擊”歐洲各國,共消耗了約150萬噸石油,但是他們從各國油庫掠奪到了石油完全可以彌補這一損失,這讓希特勒錯以為德國擁有足夠的燃料儲備來進攻英國和蘇聯。

大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共出動飛機至少46000架次,如果全部出動的是梅塞施密特BF-110E戰鬥機的話,每架油箱總容量為1270升,共需要5842萬升燃料。德國出動的飛機包含了重型轟炸機,每小時耗油量可達到2150升,這使得消耗的燃料總量超過了5842萬升。德國儲備的燃料消耗的速度讓希特勒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果斷停止了對英國的“海獅計劃”,轉為佯攻英國以迷惑蘇聯。即便是這樣,到1941年春天,德國的石油儲備還是出現了問題,後備軍總司令弗羅姆告訴希特勒,石油儲備只能堅持到8月份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奇襲蘇聯邊境,德國出動了3200架飛機、3300輛坦克和60萬輛汽車。德國中型坦克每100公里耗油量約1080升,每天一個裝甲師至少需要消耗9.5萬升的燃料,德國的石油儲備只夠完成三個月的軍事行動。雖然希特勒籌集了大量的石油進行補充,但是前線的消耗還是快得讓他有點頭疼,特別是蘇聯境內的嚴寒讓燃料凍得黏稠起來,這讓希特勒籌集到的石油根本不夠用,於是希特勒決定攻擊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以及周邊的高加索油區,以解決德國的石油問題。

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是德軍中的王牌部隊,他們奉命攻佔斯大林格勒,可是他們打著打著就沒燃料了,他們只好在距離斯大林格勒300公里的地方停下攻擊,直到第八天獲得燃料補給後,才繼續向前推進。前往高加索地區的部隊也好不到哪裡去,三個月的戰鬥中,油罐車中的燃料儲存量快速下降,為了節約燃料,德軍只好用牛、馬和駱駝來運輸後勤物資。

希特勒想要攻佔虛弱的英國,這個戰略不存在問題,但是這樣做的話,德國的燃料就會被快速消耗掉。如果希特勒空襲英國到底的話,德軍的燃料將會耗盡,那麼他們連打蘇聯的機會都沒有了。雖然希特勒及時停止了“海獅計劃”,但是德國的燃料儲備還是出現了大問題,這也造成他們在蘇德戰爭中必敗的結果。


金色漁鉤


進攻英國等於死亡?不不不,事情沒那麼簡單!

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的德國人,考慮過吞併英國嗎?答案是肯定的。德國人不僅考慮過,而且還制定了詳細的作戰方案——海獅計劃。但是後來德國人發現實施計劃的難度太大,所以也就只能讓海獅停留在紙面之上。

海獅計劃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海獅計劃無法實施呢?一戰失敗後,為了遏制德國的軍力發展,勝利的協約國與戰敗的同盟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我們先來看一下條約中對德國軍事力量的限制:

《凡爾賽條約》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只能擁有6艘10160噸,裝備280毫米主炮的非無畏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不得製造及擁有潛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額外徵收26%的費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正是因為巴黎和會後通過《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全面制裁,特別是在軍事上的閹割,導致德國民族主義的興起,納粹充分利用了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極力推崇日耳曼民族,逐漸從幕後走向了前臺,掌握了政權。

納粹上臺以後就開始了全國範圍的擴軍計劃。當然這些計劃都是在相對保密的條件下進行的,很多都打著民間組織的幌子。德國人利用納粹衝鋒隊等組織訓練陸軍,利用滑翔機訓練空軍,就是海軍有點困難。你總不能在河湖裡用舢板來訓練海軍吧?而海軍水面艦艇都是大傢伙,難以隱藏,這就導致了後來即使擴軍後,德國海軍的水面作戰力量依舊不夠強大。

而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就如同一道天塹阻擋了希特勒的野心。雖然水下有著著名的狼群,但是用潛艇來運兵有點困難。而為數不多的海軍水面艦艇,在與北歐海盜的後代挪威人的戰鬥中又大傷元氣。這讓德國的海軍力量與當時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皇家海軍有著不小的差距。

當然,在佔領了荷蘭和法國之後,德國人還有大量的民船可以徵用,運兵雖然略有困難,倒也不是完全無法解決。但問題是要想將數十個師運到英格蘭島,必須要奪取制空權。雖然英國人的飛機和德國相比在性能上不佔據優勢,但是英國人卻有一件法寶在手——雷達,這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困難的同時也給英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就這樣,英國人熬過了大不列顛戰役的勝利。也讓希特勒斷了佔領大不列顛的念頭,轉而攻擊蘇聯。

當然這並非就是說英國多麼強大,如果希特勒下定決心集中全部力量打擊英國,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一樣可以佔領英國,但是對今後的戰略實施有著致命的影響。因為對於德國人來講,還有一個對手——蘇聯在自己的身後。雖然二戰伊始蘇德就簽訂了密約,但是雙方都心知肚明,遲早會在戰場上相見。那麼為何蘇聯對德國造成的威脅更大呢?

首先,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蘇聯奉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德國看來和資本主義有著天然的不同,不僅德國如此認為,英法也是如此認為。這也就是為何戰爭伊始,英法奉行綏靖政策,準備禍水東引的緣由。當然從後來事情的發展來看,這完全是英法等國的一廂情願,中了希特勒的圈套,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其次,一山難容二虎。

同為歐洲大陸國家,在德國佔領東歐,拿下西歐,蕩平北歐,整個歐洲大陸除了個別奉行中立的國家之外,幾乎被蘇德瓜分。然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為歐陸兩強的蘇德,必然會有強強相爭的結局。

最後,盲目的信心。

如果在二戰開始前,希特勒認為蘇聯是一個強大對手的話,那麼在完成對波蘭、法國等國的閃電戰以後,完全可以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弱雞。戰爭中期時,在希特勒看來,蘇聯不過是一個表面強大而實際弱小的大個子而已。一方面是因為蘇聯那時候正在進行大清洗,軍事實力嚴重受損,另外一方面原因則是蘇聯軍隊的戰鬥力表現並不突出,在與芬蘭的戰爭中,蘇聯就損失了超百萬。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蘇聯廣袤的領土,有著令人垂涎三尺的資源。因此在希特勒看來,打蘇聯就如同打法國是一樣簡單的。在加上當時海獅計劃的流產,德國人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開闢東線戰場。當然,這個決策也將納粹拖進了失敗的深淵。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後立即刪除!


Crazy歷史


在希特勒妄自尊大的野心之下,他並不認為進攻英國就是等於死亡。

相反,希特勒做夢都想打到英國本土去。

自1939年9月德國發動“閃電戰”佔領波蘭西部到1940年6月17日法國領導人貝當元帥投降德國,德國已經在強大的攻勢之下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除了島國英國和保持中立的瑞士、西班牙)。

而後的英國軍隊在敦刻爾克撤退,標誌著英國的勢力被迫撤出歐洲大陸。

希特勒並沒有放棄對英國的進攻,但是迫於德國相對弱小的海軍實力和英國強大的海軍力量,只能發起大規模的、對倫敦和英國南部的各個主要工業中心狂轟濫炸的軍事行動,這就是1940年8月的“大不列顛之戰”。

入侵英國本土肯定是沒有勝算的了,希特勒於是就將矛頭指向英國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和意大利、日本簽署的《三國同盟條約》,讓這兩個有著相似利益的締約國“朋友”去實現對英國的打擊。

和德國利益相似的意大利、日本也沒讓希特勒失望:在地中海地區特別是北非、南斯拉夫和希臘,英國的利益一直都被意大利打擊和蠶食著;在遠東地區,日本直接接管了法國的殖民地並不時攻擊著英國在那裡的殖民地,同時還牽制住了美國。

下面可以說一說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了。所謂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德國入侵蘇聯的指令,也是由於這個計劃,一場原本有可能僅限於歐洲的戰爭,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的國家,德國挑戰蘇聯,是瘋了麼?以卵擊石?

拋開事後諸葛亮的態度,就當時德國而言,這是勢在必行的。理由很簡單,希特勒認為,蘇聯是幹不過德國的!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從意識形態和政治形態來看,德國非打蘇聯不可。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

二、蘇芬戰爭讓德國認為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不堪一擊。1939年蘇聯進攻北歐小國芬蘭,結果堂堂一個大國竟然奈何不了一個小國,75萬軍隊被芬蘭3三軍隊吊打,蘇聯陣亡超過27萬,結果以蘇聯戰敗結束。希特勒後來還得到情報說,蘇聯看似強大,軍隊人數眾多,但是裝備極其落後。

三、德國戰爭機器的過度擴張,不斷升級的軍工生產需求,使得德國的經濟倍感吃力,雖然從戰敗國和被佔領的地區,德國掠奪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但始終供不應求,而蘇聯土地廣袤資源豐富,拿下蘇聯對於德國而言不止是止血,還相當於是買了個“復活甲”。

雖然在希特勒眼中,這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但是他還是做足了準備。既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準備,還採取了一些偽裝和欺騙的手段。比較著名的就是制定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這個計劃名義上是德國進攻英國本土,實際上是為了掩蓋希特勒的作戰意圖。

整個“巴巴羅薩計劃”進展和希特勒預想的十分符合,至少在蘇德戰爭打響後的前幾個月是希特勒想要的。

當德國的三個集團軍群開向蘇聯,德軍一開始可謂是勢如破竹,短短几個月就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德國人並不知道,蘇聯在斯大林對軍官們的大清洗以及經歷了蘇芬戰敗之後,已經進行了大量改革,實力正在恢復;而德國由於戰線過長,自己的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再加上深受嚴寒和秋雨的嚴重影響,本來打算的一場閃電戰,演變成了持久戰。

而戰爭期間納粹發佈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政治委員命令”,處決了所有被俘的布爾什維克的政治委員,徹底激怒了蘇聯軍民,堅定了他們抵抗納粹、保衛祖國的決心!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的慘敗,也宣告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最終還是跌下了“神壇”!


白衣青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死磕,是死磕不了。

誰都知道,英國不在歐洲大陸,從大陸到英國需要渡過寬闊的英吉利海峽。

在二戰期間,英國海軍水面作戰的實力,是德國海軍10倍。

德國人想要入侵英國,就只能依賴於空軍。

一旦德國空軍掌握英國上空,尤其是英吉利海峽的海空權,或許能夠通過轟炸趕走英國海軍,隨後使用登陸艦隊強行登陸英國。

然而,在著名的英吉利空戰中,德國空軍並沒有取勝。

事實證明,掌握戰場制空權和消滅一個國家的空中力量,有著巨大的區別。

英國空軍是沒有能夠跑到德國法國爭奪制空權的。

然而,當時德國空軍也無法徹底消滅英國上空的英國戰機。

德國英國法蘭西戰役勝利時,立即制定了侵英國的“海獅計劃”。

當時德國空軍集中了3個航空隊,共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

英國空軍實力要弱小不少,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一定的優勢。



當時,英國空軍是防禦一方,戰鬥機性能優秀,飛行員水平很高,並不容易對付。

同時,英國早就預計到會爆發大仗,空軍部成立作戰訓練部隊,建立了多個訓練學校,加緊培訓空勤、地勤人員,這樣每月可以有200名新飛行員補充。

還有,英國具有很強的戰機生產能力。

英國還建立了全國性的雷達預警系統,可以大大提高作戰效率。



然而,德國空軍有一定的問題,裝備的主要戰鬥機bf109的航程太短,不能為轟戰機全程護航。而在訓練有素、戰鬥機性能優秀的英國空軍面前,這些轟炸機是很危險的。

持續長達大半年的空戰中,英國空軍損失飛機1744架,飛行員1542人。德國空軍損失飛機1977架,飛行員2585人。

當然,英國市民在空襲中傷亡巨大。倫敦則遭受了慘重損失,市區1/5的房屋被炸燬,超過100萬幢,無辜平民死傷達14.7萬。

但是,英國空軍始終無法被消滅,德國人也就不能登陸英國。


此戰中,英國飛行員表現了不亞於德國同行的大無畏精神。

英國飛行員曾經一致認為,英國空軍最後會被消滅,但他們仍然堅持作戰,甚至每天空戰數次之多。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麼說:“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從這麼少的人那裡得到這麼多!”

3000名英國空軍人員,保衛了數千人英國人民。


薩沙


寧可挑戰蘇聯這不死磕英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德國這個國家的悲哀,地處歐洲腹地,西有英法,東有蘇聯,一戰時就被東西夾擊兩線作戰,地理位置的不利使之始終處在戰略的被動之中,當一戰失敗後,德國的高層們一直在研究如何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在對波蘭動手前,首先與蘇聯簽訂了互補侵犯條約,暫時的避免了兩線受敵。

當暫時沒有了東線的威脅,德軍摧枯拉朽的閃擊了英法的盟友波蘭,迅速調轉槍口就對準了英法,長驅直入的進攻,法國投降,英國通過敦刻爾克狼狽撤回英倫三島,結果就是德軍百萬大軍看著英吉利海峽望洋興嘆。

對於希特勒與他的將軍們來說,英吉利海峽簡直就是不可吳越的鴻溝,二流的海軍無力支持德軍登陸作戰,在經過了勸降與英倫空戰的失敗後,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

是的,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與蘇聯的互補侵犯條約,雙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德軍知道蘇軍在大清洗後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毫無作戰能力,在與芬蘭的戰爭中充分的暴露了這點,所以知道蘇聯不會選擇在這個節點捅刀子,而蘇聯對自己目前的形勢更是心知肚明,不過沒想到英法這麼不經打,本想等英法與德軍打的焦灼時再背後發動進攻,結果沒幾個月法國居然投降了…

結果就是,蘇聯集結起了軍隊,全部部署在了邊境處,絲毫沒有梯次防禦的架勢,軍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軍備,作戰參謀們一直在研究德國地圖…

德軍的高層們自然知道蘇聯在做什麼,既然兩線作戰不可避免,那就趁蘇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首先開戰吧,反正英軍被打的毫無反擊能力,暫時是沒能力反攻回來的。

結果就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蘇德戰爭爆發…









走進歷史大觀園


二戰德國望洋興嘆,英吉利海峽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德國是看著英國唾手可得,但無奈海軍實力太弱,只能拼空軍,結果英吉利空戰又失利了,損失慘重,最後無奈的德國只能用潛艇對英國執行封鎖,到1943年大量裝備雷達和聲納後,德國潛艇也被破解了!

二戰前期德國確實有些所向披靡,1個月時間瓜分了波蘭,39天就拿下了法國,整個北歐基本就是軍隊開過去接收,反抗都很少,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英國陸軍雖然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撤走了,但是同樣損失慘重,根本沒有了反擊德國的可能性,更何況英國還要將關注點放在北非和巴爾幹半島上去!


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作為依仗,那時候還是大英帝國,還是世界第一海軍,相反德國的海軍相當弱小,歐洲列強中除了蘇聯海軍實力弱以外,就數德國海軍了,要想登陸英國,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大英帝國皇家海軍,雖然德國制定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希特勒知道貿然執行恐怕所有德國官兵全部都得在英吉利海峽喂鯊魚了!德軍潛艇確實很強,但是這些深海殺手也就只能夜晚執行突襲任務,也不能運兵啊!

最後德英來了一場空軍對決,也就是著名的不列顛空戰,目的是逼迫英國投降。不過很遺憾,雖然空戰給英國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是英國空軍依靠雷達預警以及主場優勢,成功的戰勝了德國,特別是德軍的飛行員損失慘重,一旦在英國被擊落就代表著要麼犧牲,要麼被俘虜,最後希特勒不得不放棄英國,採取潛艇來封鎖英國的資源。

這時候的英國其實是沒有任何反擊能力的,能夠自保就不錯了,德國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於是開始放棄英國將主要精力放在防禦鬆懈的蘇聯身上。這時候的斯大林因為有一個和平協議,確實防禦鬆懈,甚至還有執行著大清洗運動,整個蘇軍從高層軍官到底層軍官2/3被清洗,甚至4個元帥清洗了3個,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特別是波蘭戰爭、蘇芬戰爭,德軍對蘇聯的戰鬥力看得清清楚楚,果然在前期一擊即潰,第一年就消滅蘇軍400萬,如果不是美國及時幫忙送來海量物資,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個人還真不看好

蘇聯,即使到了戰爭後期,蘇聯軍隊戰鬥力都遠遠低於德國,目前世界排行的王牌飛行員們、王牌坦克等等,哪個不是在蘇聯軍隊上獲得的戰績,只是越往後德國資源和戰爭潛力不足,如果德蘇單挑,恐怕後果難料!


狼煙火燎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上的一些東西不言,就二戰歐洲的狀況,希特勒的德國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沒有蕩平英國的前題下,反而用重兵去攻打蘇聯。這也是促使德國失敗的重要因素。大家想一想,蘇聯接近北極氣侯天氣惡劣不說,國土面積之大縱深之長,人口數量又是歐洲第一。這得需要多少的兵力,多少的後勤補給才能左右馳騁。雖然當時的德國很強大,但還不足以佔勝蘇聯。前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就是前車之鑑。

反過來涗一下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雖然稱霸世界多年,但只是蛋丸之島國,拋開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及人口,本國的國土面積及人口完全有限。希特勒的德國在拿下法國,征服了整個西歐以後,根本不用去管蘇聯,還繼續和蘇聯友好。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及德國整個的軍力去徵佔英國,我想拿下英國絲毫沒任何問題,何其說進攻英國等於死亡!英國一滅,自然也就孤立了美國,但是綜合當時各種因素來看,這種理念這種公式不成立。但硬有如果加上假如的話,其結果自然就會形成德,美,蘇三大勢力這樣一種格局。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隨著“巴巴羅薩”行動的一聲槍響,德國拉開了東進蘇聯的序幕,蘇聯與德國開始了數年的鏖戰。

蘇德戰爭的爆發是突然的,盟軍原本以為德國會執行“海獅行動”登陸英倫三島,誰也沒有想到希特勒願意放棄征服英國的衝動。

只是隔著海峽發動隔靴搔癢的空襲,轉身將蘇聯拖入火海。那麼為什麼希特勒願意放棄多年來的計劃經營而去挑戰龐大的蘇聯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時期的德國已經通過其強大的裝甲部隊發動了“閃電戰”,迫使法國投降,佔領了歐洲大陸大部分的地區。

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已經征服了歐洲。但是歐洲的資源有限,無論是鋼鐵還是煤礦,與德國的需求還有一段差距,德國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問題。


並且德國此時最缺少的戰略物資也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立身之本---石油。歐洲大陸已經被希特勒控制,資源已經被髮掘。

但是希特勒的納粹軍隊仍然面臨著鉅額的資源匱缺。希特勒此時的重點是找到新的開發區,重新獲取石油等戰略物品。

英國本土的區區三島的資源能滿足希特勒龐大的資源需求嗎?毫無疑問的是不能。

英倫三島在希特勒潛艇的包圍下本身就即將崩潰,如果龐大的裝甲部隊進攻,取得的資源根本無法補充部隊的消耗。



再加上英國本土的島嶼地區極其不適合大規模的裝甲作戰,納粹德國精銳部隊難以發揮實力。強行登陸英國本土還會遭到英國民眾激烈的反抗,部隊又會受到嚴重的損失。

所以,英國並不是那個時期進攻的最佳目標。反觀蘇聯,不但有廣闊的國土與德國連接,而且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區,特別適合德國裝甲集群的高速移動。


再有蘇聯豐富的資源令德國垂涎不已。蘇聯便是德國進攻的上佳目標。

希特勒最終的目標是征服世界,遲早要和蘇聯決一死戰,而繼續拖下去讓蘇聯越來越強大更加不利於德國。所以希特勒便下令入侵蘇聯,放棄了與英國死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