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演變:從神祕的邪馬臺國到日出之國

神秘的邪馬臺國

中國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提到了“邪馬臺國”,裡面記載了日本的地名、人名和女王卑彌呼、從高句麗的帶方郡到邪馬臺國的路徑、路程以及倭人的風俗、物產、兵器等事情,這裡的“邪馬臺”是日語的發音,有可能是日語“Yamato”,即日語“大和”的意思。

《倭人國》中還記載,倭國女王至少五次派使者到洛陽或者高句麗的帶方郡。魏國和帶方郡太守也至少四次派使者去這個女王國。

古代中國人對周邊國家都是蔑視的,稱日本人為“倭人”,國家則稱為“倭國”,認為他們都是不開化的野蠻人,比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在鴉片戰爭之前,也稱英國人為英夷。這件事日本人至今還耿耿於懷,認為中國人有大中華意識。當然,明治維新後,日本人也稱中國為“支那、支那人”,也被中國的愛國人士所忌恨,看來中日兩國都有互相貶低、輕視的意思。鄰里之間歷史上總有各種矛盾,將來也無法避免,還是要向前看。

好,言歸正傳,從邪馬臺國的歷史來看,日本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就已經形成國家了,當然,那時的日本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邪馬臺國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

大和朝廷

但是,後來在中國的文獻中,這個邪馬臺國就憑空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大和國。這個大和國和邪馬臺國是什麼關係,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我們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在邪馬臺國之後,在日本奈良還是有過朝廷,統治範圍包括九州和日本的東北地區。中國政府仍然稱其為“倭國”。

日本的演變:從神秘的邪馬臺國到日出之國

奈良

公元458年,倭王派人來中國進貢,自稱“安東大將軍”,宋文帝封其為“安東將軍倭國王”,以後還多次來中國,被封為“鎮東大將軍”和“徵東大將軍”。

到了公元6世紀,當時日本還是大和朝廷管,但是又冒岀個蘇我氏家族挑戰朝廷,進而削弱了大和王的權力。後來又有個物部氏家族與蘇我氏家族爭鬥,這兩個家族在是否引進中國的佛教而發生激烈衝突,最後蘇我氏乾脆滅掉了物部氏家族。家族勢力在日本是個很古老、很強大的勢力,現在的日本無論在政界,還是商界,仍然由家族勢力控制,外人一般很難進入。後來蘇我氏積極引進中國的佛教文化,這才有了唐朝的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成為了日本佛教界的一代宗師。現在大家去日本奈良,還能看到鑑真大師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這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中國唐朝建築,國內是沒有了。

大化改革

為了控制蘇我氏家族,在攝政王聖德太子的推動下,日本有了“推古天皇”,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

日本的演變:從神秘的邪馬臺國到日出之國

推古天皇

公元603年,聖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階”法,把官位分為12個等級,修改了種姓制度,不能只按照種族、姓氏,還要按照能力和功績來任用官員。

公元604年,聖德太子又制定“十七條憲法”,主要有三條內容:第一條“以和為貴”,強調社會要和諧;第二條“篤敬三寶”,三寶是指佛、法、僧。在日本神道的基礎上,確立了佛教的地位;第三條“承詔必謹”,樹立天皇的權威。這三條至今仍然對日本社會有著重要影響。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殺死了蘇我氏家族的首領蘇我入鹿,之後又實行各種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內容包括:首次使用大化年號,首都遷都至大阪;

“公地公民”,就是土地公有,國民也是公有,這裡的“公”指天皇,公民就是皇民的意思,受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影響;

“班田收受法”,就是按照戶籍人口分配田地並交賦稅,死後田地收回;

“租用調製”,就是農民須上繳租稅,服勞役和貢獻土特產;

“國郡裡制”,就是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派遣國司、郡司和里長,這樣中央集權就形成了。這些都是模仿中國進行的改革。

日本的由來

據日本學者高森明赦考證,“日本”一詞的出現最早應該在公元7世紀末到8世紀初。據《隋書·倭國傳》記載,日本使節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已經自稱“日出處天子”了。另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公元670年,日本派使者來唐朝,說日本人認為“倭”的意思有貶低的意思,現改稱“日本”了。

日本的演變:從神秘的邪馬臺國到日出之國

日出之國

從“日本”這個國名,看出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有了大國意識了,“日本”是“日出之國”,中國人有“日出東海”的說法,日本人解釋道,太陽從日本的海上升起,又從中國大陸落下,所以叫日本。這個時候,日本經過大化改新之後,中央集權已經建立,大和朝廷也不需要中國的冊封來維護其國內統治的合法性了。

總之,中日兩國的交往,從2000多年前開始,到了唐朝達到了高潮,之後也慢慢冷卻下來了。由於受航海水平的限制,其間的交流規模和次數還是有限的,日本的文化還是有其獨特的方面,我們不能誇大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更不能用中國人的觀念來看待日本,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畢竟在中日兩國交往的2000年中,和平友好還是主流,今後還是要長期和平友好相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