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賣家如何看待數據化選品,正確的選品思路是什麼?

關於作者:多年跨境電商經驗,擅長平臺運營,營銷推廣,進出口貿易。目前負責爆款的選品和運營。

想學習或者有任何跨境電商的問題,可以給我私信發(跨境)即可

經常遇到有賣家反映使用了某某家的選品工具,或者通過某個神秘的渠道獲得了一些所謂的內部數據,選出了幾款在平臺上銷量好利潤高的產品,然後激動的備貨,期盼著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銷量,不成想產品上架了,銷量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甚至還沒等到產品上架,平臺上的售價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風水變了,“沒利潤了”。比如去年的平臺大爆款指尖陀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有爆款產品的更迭換代是非常的快速,所以價格也是變化得很快!很多賣家對於這種情況感覺到焦慮又尷尬,明明是獲取的得到市場驗證的數據,為什麼到了自己手中就不可靠了呢?

亞馬遜賣家如何看待數據化選品,正確的選品思路是什麼?

其實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

當你在進行數據化選品的同時,還有很多和你有著同類心理和獲取同樣資源的賣家,也在以類似的心態進行同樣的選品,所以,當你看好一款產品,然後開始備貨發貨,在某個角落裡,有很多人在做同樣的事情,而這樣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在大數據中反饋出來賣得好的產品,都會迎來一波激烈的競爭,銷量被分散,利潤被稀釋。

在各種或是雷同甚至相互抄襲的各種數據化選品工具的選品框架下,“沒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島”,只不過,你得為此付出的是真金白銀。

也正因為此,我一直都不太看好所謂的數據化選品,表面上看,是幫我們省下了很多分析求證的過程,通過各種工具,你的確可以直接拿到結果,然後呢?你卻未必真的對這些結果能夠有深刻的全方位的理解。

按照丹尼爾卡尼曼的理論,當我們首先接收到“銷量好,利潤高”的數據後,系統一(感性思考)開始活躍,如果不有意識去調動,系統二(理性思考)可能就會在整個過程中處於缺失狀態,如此一來,數據化選品中,我們只看到了所謂的好的一面,而缺少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思考,所以,就掉坑了。

那麼,究竟怎麼樣的選品方式和方法才能擴大選品成功的幾率呢?

我一直強調,選品表面上是選擇產品,其實還需要人性,還需要有基本的營銷/銷售思維,基於這幾方面的考慮,選品要想成功,比數據更重要的還包括:

1、需要對產品熟悉;

2、對平臺熟悉;

3、對消費者群體足夠熟悉;

4、對競爭對手群足夠熟悉。

只有做到對涉及產品、平臺、消費者和競爭環境的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再參考數據,此時的數據才更具意義,否則,數據也只是虛無的。

說到數據,忍不住想講一個段子。你能想象得到,有些上游供應商為了推動自己的產品,直接在亞馬遜銷售上做假,通過大批量的刷單,把自己的產品刷到Best Seller,然後,在供應鏈端賺錢。在這樣的運作中,你還在傻傻的“數據化選品”,你不正是著了別人的道嗎?!

和單純的數據化選品相比,我更建議每個賣家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個人偏好、資源優勢、資金實力等要素,再加上對產品、平臺、消費者和競爭對手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去做,這才是正道。

想學習或者有任何跨境電商的問題,可以給我私信發(跨境)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