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6成被误诊,8成晚期才发现,专家:别放过癌王的5大警示

有种病来势汹汹,不管名气再大钱财再多,最后照样风卷残云全被带走,比如苹果之父乔布斯、诺奖获得者斯坦曼、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明星沈殿霞……

早期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等,与消化道疾病很像,6成患者会被医生当作普通的胃病治疗,然而,这些都只是它的伪装。如果置之不理,或让它蒙混过关,8成患者会被贻误病情,真相暴露时已是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这种病就是胰腺癌!

胰腺癌6成被误诊,8成晚期才发现,专家:别放过癌王的5大警示

上腹痛当“胃病”治疗半年,不料却是胰腺癌

半年前,55岁的陈先生因“胃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当时的症状为左上腹隐隐痛、腹胀、嗳气、反酸,先后做了胃镜检查和碳-13呼气试验,发现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医生给予多种药物对症治疗。

然而,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并未明显减轻,而且腹疼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腰背都开始疼,体重急剧下降14公斤。

近日,陈先生到祈福医院普通外科就诊,得知陈先生的情况后,蒲淼水主任高度怀疑胰腺疾病,果然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为胰腺癌,而不是之前简单认为的“胃痛”!

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6成被误诊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也是消化道系统最重要的分泌腺之一,兼有内外分泌的双重功能。故而,一旦胰腺出了问题,最常表现的就是消化功能的障碍,尤其是“胃部”的不适。

胰腺的生长位置较为隐秘,一般检查很难发现早期胰腺癌。而且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仅有轻微的腹胀腹痛,超过60%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等,以至于时常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80%的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

据介绍,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是常见的、恶性程度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病死率居所有肿瘤的前5位。其起病凶险,侵袭性强,病程短、进展快、死亡率高,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约3/4的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

胰腺癌的平均患病年龄为63岁,男性略高于女性,一般40岁以下的人患胰腺癌极少,但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而且年轻患者的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鉴别:5大报警信号要留意 抽丝剥茧可区别“胃病”

胰腺癌虽然起病隐匿,常被误诊为胃病,但只要细心鉴别,也是可以凭借一些蛛丝马迹,趁早发现的。

1、不能解释的顽固腹痛、背痛

上腹痛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疼痛为隐隐的钝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痛。因此,很多早期胰腺癌患者易被当作胃痛或腰肌劳损而自行服药治疗。

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胃病引起的上腹痛,吃胃药能明显缓解症状;而胰腺癌造成的腹痛,服药无效,且疼痛持续,基本没有明显缓解的时候。

2、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尤其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当胰头癌压迫胆总管,或胰体尾癌转移至肝内或肝/胆总管的淋巴结时,黄疸会逐渐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如浓茶,粪便成陶土色。

3、体重莫名迅速下降

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明显的体重减轻,如果出现上腹闷胀,或持续有不明原因的腹痛甚至是背痛,做了胃镜或肝胆B超都没问题,又没有刻意节食,体重莫名减轻就要警惕胰腺癌了。

4、不能解释的血糖升高

很多胰腺癌病人在临床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诱因的糖尿病病史。因此对于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如家族史、肥胖等)出现糖尿病症状的患者,要高度警惕胰腺癌病变。

5、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胰腺癌早期的症状之一,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镜检查消化道正常,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

检查:一旦感觉到报警信号,又该去找哪个科室做哪些检查确认呢?

遇到上述几种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消化病门诊就诊(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或肝胆胰外科),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检查

主要检查有血液生化、肿瘤指标(胰腺癌主要指标为CEA、CA19-9),超声检查

如果高度怀疑胰腺肿瘤时可做上

腹部CT增强扫描;不能明确肿瘤性质应再做磁共振检查(MRI)

如果明确为胰腺癌或高度怀疑胰腺癌时,应做PET/CT检查,排除胰腺癌扩散及其部位,以便于确定下一步具体治疗方案。

治疗:早期发现癌变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

手术是胰腺癌的首要治疗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

如果胰头癌在早期被发现,肿瘤生长仅限在胰腺里,且没有与主要血管相互缠绕,可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掉一部分胰腺以及胰腺周围的器官,但这种理想情况并不多见。胰体尾癌则要进行胰体尾部、脾脏、网膜切除及区域淋巴组织清扫。

令人遗憾的是,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此类患者可进行放化疗或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胰腺癌有三大特点,即“

手术风险大、根治难、疗效差”,其根治手术对医务人员来说挑战非同一般,故胰腺癌外科被视为外科中的顶级学科。

“胰腺癌根治手术风险性高,手术时间长,其中胰肠吻合后发生的胰瘘,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并发症,会导致感染和出血,甚至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