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旧事」彭家桥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社会上对于南昌的城里城外之分,以“三桥”为界。南面的新溪桥、东面的彭家桥、北面的八一桥,“三桥”以内,属於城里,“三桥”以外,属於城外。

▼ ▼ ▼

清代《南昌县志》记载:彭家桥古已有之,地处南昌县嵩安东乡五十八都。

现在,原来的彭家桥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彭家桥的原址也难以考证。但是,彭家桥作为地名却是闻名遐迩。彭家桥一带,一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都是田野辽阔,良田成片,湖塘星布,沟渠纵横。如今这里还有彭姓居民群居的街道村落,只是这里已经是南昌最早的城中村了。

「豫章旧事」彭家桥

▼ ▼ ▼

今天的八一大道,曾经是南昌的城墙。在1928年,南昌城市大改造,拆除城墙,在城墙遗址上兴建环城道路。当年曾命名为“安石路”,由于战争的原因,这条路一直到解放初期才建好,命名为“八一大道”。

解放以前,城东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顺化门外”,(著名的“顺外村”因此得名)只有一条小街(金盘路)联通城区。现在的“八一广场”和“省政府”一带,在清朝以前是军队的兵营和操练场。除此之外,都是辽阔的农村,“彭家桥”、“谢家村”一直向东到“罗家集”“谢埠”。

「豫章旧事」彭家桥

▼ ▼ ▼

因为南昌的城东、城南是连绵数十里的旷野,所以,解放以后第一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决策:南昌市的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南扩展。

在向东发展的蓝图上,江西省人民政府大院、江西省建筑公司(建工集团)、南昌育新学校、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大)、师院附中、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现在两所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江西科学院以及江西精神病院┅┅逐步向东延伸。

以上提到的建设项目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这是南昌迅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可以以“彭家桥地区”为代表。随后在60年代初期,上海一批工厂迁入南昌市,也落户在此。其道路因此得名“上海路”。

「豫章旧事」彭家桥

▼ ▼ ▼

由于南昌城东的迅速发展,本是郊区农村的“彭家桥”地区率先划入南昌城区,隶属于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管辖。

改革开放以来,彭家桥地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今天的“彭家桥”已经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再也看不到一点点农村的痕迹了。

“彭家桥”的发展,见证了南昌解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