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之聲】李伏安在“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 上的主旨演講

11月8日,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在天津召開。渤海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伏安出席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論壇之聲】李伏安在“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 上的主旨演講

渤海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伏安出席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

感謝中國銀行業協會將承辦這次論壇的機會給了渤海銀行,讓我們有幸與來自境內外金融界的專家學者,來自政府部門、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的領導,來自各家金融機構的同仁,在天津濱海新區共謀創新發展、共話財富管理、共商合作共贏,共議機遇挑戰。

在此,我謹代表承辦方渤海銀行對各位來賓的蒞臨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今天是11月8日,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中國記者節”,因此,特別祝各位與會的媒體記者朋友們節日快樂。

中銀協“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是每年銀行界的理財盛典。財富管理,管理的是社會財富和家庭財富,既關係到宏觀經濟金融的健康運行,也關係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財富安全、家庭保障和保值增值的需求。2019年9月底,我國銀行個人存款總量是約70萬億人民幣,除存款外,中國居民手中還握有20多萬億的銀行理財。在中國居民大約150萬億的可投資金融資產中,銀行管理的社會金融財富佔比是最高的。所以,銀行比任何機構都更關心財富管理這一話題。

2005年,我在銀監會任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這個部門最廣為外界所知的職責是負責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當年9月份發佈《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時候,全國銀行的理財規模才2000億,到現在,14年間增長了100多倍,說明老百姓和各類機構對理財的需求是很大的,就看我們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如何正確引導和滿足投資者的理財需求,發揮好實體經濟潤滑劑的作用,惠及社會,惠及民眾。

“財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是西方詞彙,是偏重於管理人角度的說法,本土常常稱之為“理財”,是更偏重於投資者角度的說法。理財從客戶視角看上去是一個個的產品和資產組合配置策略,從財富管理人的視角向資金流的終點穿透看過去,則是需要資金(無論是資本還是債務)的一個個實體,主要是企業。我們常常強調回歸理財本源:一方面,是銀行理財業務要回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這個本源,對投資者負責;另一方面,理財業務要擔負起實體經濟轉型的金融支持責任,迴歸實體經濟服務這個本源,把這一業務真正轉變成為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繞開資本金和流動性監管去野蠻發展資產業務,這也是供給側改革對金融企業的要求。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今年的情況看,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多變,從美國到歐洲,從日本到新興市場都不同程度出現經濟下滑。國內則處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經濟發展攻堅時期:一系列去槓桿政策的出臺,金融泡沫逐步擠出,各類投資產品、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估值逐漸趨於合理;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理財資金的優質底層資產出現結構性機會;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快速深化,為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效率和風控能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預期,中國百萬億級體量的理財市場將隨經濟發展持續擴張,那些資產管理能力突出的優勢機構將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銀行的財富管理要健康發展,需要深入研究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客戶的行為習慣變化。那麼,在新舊經濟動能轉換的大格局下,在移動互聯和科技進步的大趨勢下,我國的銀行財富管理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發展和競爭中脫穎而出?我認為,至少需要著力發展以下四種能力。

一是資產配置能力。

理財的核心在於資產,而資產的核心在於配置管理。

剛兌時代,銀行理財業務以銀行信用背書,大多是用信貸管理的觀點來經營理財資金投向,風控環節大多是由風險部門負責,底層資產環節大多是由公司業務部門負責,資產管理部門的角色往往是“通道”部門和“過手”部門,重點關注的是負債端而不是產品端和資產端,管理因錯配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比管理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更重要,對市場風險及其對應的風險管理手段、方法和模型並不熟悉,因此在業務邏輯上更像傳統的存貸業務而不是資管業務。

而在打破剛兌的目標模式下,理財要向估值淨值化、資產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在風控策略上,也將以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代替單一資產的信用風險管理,在投資策略也相應地要向大類資產配置方向演進。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投資組合收益來自資產配置戰略,僅不足10%的比例歸於投資標的選擇、市場機會擇時等因素。根據資產組合理論,資產配置的首要目標是分散風險,收益特性不同、風險波動各異、收益表現呈負相關性的資產是配置的基礎。在經濟轉型期,銀行財富管理就更應重視大類資產的組合搭配,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市場變動狀況和客戶風險偏好調整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持續優化整體投資的風險收益結構,才能取得符合投資者要求的與風險相匹配的投資回報。

因此,未來的銀行理財業務必然將從以資金來源為重心轉向以資金運用為重心,從“更便宜地把產品賣出去”轉向“更好地把資金用出去”,財富管理者必須大幅度提升資產配置能力,在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下尋找新的風險收益平衡點。

二是普惠服務能力。

各個理財機構的客戶價值貢獻結構基本上還是“二八”定律,所以,往往對小客戶不重視。財富管理機構的產品設計者往往本人就是高端客戶,與大眾離得比較遠。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大部分人都坐過飛機,出過國,其實中國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出過國的也不過1.4億人。所以,大眾客戶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因為產品開發者不在那個人群,導致我們很容易對長尾客戶的需求視而不見,對中低收入者逐漸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缺乏足夠的服務。我看到一個數字,截至2019年6月,我國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達1.7億,佔網民整體的19.9%。從這個數字上看,能夠享受到理財服務的人群並不多。能夠享受到專業性比較強的有“溫度”的理財服務的,也就更少了。

但從發展普惠金融的角度看,財富管理機構也應扛起的社會責任的大旗,使不同收入階層都能從理財中受益,從而才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習近平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要落實習主席的要求,就必須著眼普惠大眾,而金融科技和數字化理財服務,就是打開普惠理財這扇大門的金鑰匙。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增長市場空間。現今的金融科技技術已經能夠高效地實現線上的身份識別、賬戶開立和資金劃付,可以有效擴大理財服務的觸達範圍,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千人千面的智能投顧服務。這樣,依託科技手段設計出既符合監管要求,又滿足人民財富管理需求的產品,實現規模化服務、低成本運營,就可以降低我們財富管理服務的門檻,使小眾、高淨值的財富管理服務擴展到大眾理財市場,調動更廣泛的社會資源,為實體經濟建設提供低成本資金。

三是場景融和能力。

移動互聯時代,銀行網點的優勢已經逐步被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性削弱,客戶來網點的機會越來越少。2018年,銀行業平均離櫃率達88.67%,傳統銀行網點的流量在萎縮。客戶接受金融服務的場所,早已不侷限於物理網點,轉移到了銀行的APP上,甚至非銀行的APP上。這個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渤海銀行的願景是做“最佳體驗的現代財資管家”。作為12家股份制銀行中最晚設立的一家,我們不可能有機會像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那樣在全國部署密集的機構和網絡,只能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定位,聚焦金融科技,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做成長型客戶的同行夥伴。一方面,我們將緊跟銀行和時代發展的技術潮流,積極擁抱互聯網、多渠道創新及金融生態系統平臺,利用最現代化的武器提升我們的快速響應能力、個性化創新能力和高效的業務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將積極與跨界生態融和,通過場景化覆蓋及專屬服務觸達已經處於生態鏈條中的各類客戶。

中國銀行業的科技進步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電子化”,主要是使用計算機技術模仿手工記賬和人工處理。第二個階段是“網絡化”,運用網絡技術將傳統金融業務擴展至互聯網和移動端,對客戶的服務向網絡延伸。第三個階段是當今的“場景化”,也是科技進步內涵最為深刻的發展階段。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將金融業務與個人客戶生活場景、公司客戶的生產經營場景高度融合,客戶在各類場景下無需跳轉出來,就能接受銀行的各類服務。

可以預見,我國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將在場景化下實現產品模式、服務流程和業務邏輯的革新和再造。因此,與場景的融和能力也將成為銀行財富管理的核心能力之一。

四是交互體驗能力。

財富管理過程中,與客戶的交互體驗非常重要。不同客群、不同渠道的交互策略部署也是不同的。渤海銀行的客戶定位是“養老一族”和“壓力一代”。“養老一族”客群大多來自線下,以面對面的傳統交互方式為主。而“壓力一代”的受眾更為廣泛,除了傳統渠道以外,來自線上的服務需求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銀行往往擅長的是面對面服務,論壇舉辦的“全國傑出財富管理師”大賽,考驗的主要是理財師面對面交互能力,這一點也是我們的優勢。但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趨勢下,我們的遠程交互、智能交互、全鏈路交互的能力亟待迅速提升。


基於互聯網場景的客戶交互與傳統模式的交互是完全不同的。傳統模式下的交互是客戶“很清楚自己是來理財的”,理財師也“很清楚我是要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而互聯網模式下則可能是客戶在線上消費支付、資訊瀏覽、娛樂休閒的過程中“順便理財”的,理財服務的發生有相當大程度的不可預測性。所以,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圍繞核心客戶打造最佳的理財體驗,必須從互聯網用戶側看過去,對年輕化人群的消費習慣、理財習慣進行全方位洞察,將產品和服務“埋伏”在場景的各個結點上,隨時響應客戶理財需求的觸發,為客戶提供全鏈路的交互體驗。舉例來講,傳統理財的風險評估通常是問卷測評,測評結果受銷售人員引導的情況比較多,客觀性不足。而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數據、歷史信息在合規的前提下的分析運用則能夠更精準地進行“客戶畫像”,從而匹配更合適的金融產品,提升用戶的理財體驗。而且,可以實現全流程的售前、售後金融陪伴,持續進行風險提示和投資者教育。與互聯網頭部企業相比,以客戶為中心、以場景為依託的交互體驗能力建設,是銀行財富管理的短板,也是能力提升的重點之一。

以上對銀行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能力、普惠服務能力、場景融和能力和交互體驗能力建設的思考和建議,還很不成熟,權當拋磚引玉,請各位領導、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最後,我再次代表渤海銀行對中國銀行業協會、對本屆論壇活動的主辦方、對所有到場的領導、嘉賓、同仁、朋友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我們將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會務保障,希望各位在濱海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預祝本屆論壇的各項活動圓滿成功,祝願各位來賓身體健康、財富自由!

【論壇之聲】李伏安在“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 上的主旨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