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面睡了十個月才來到這個世上,在這沉睡的十個月裡面,不知道寶寶會想到哪些事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大概在四歲之前,我們完全記不住自己都做了些什麼,現在手機比較普遍,每時每刻家長都會幫孩子記錄下自己每天做的我事情,但是以前照相機匱乏的年代,別說攝影了,就是有張照片都很不容易,也正是這樣,很多人都不能夠知道自己小時候到底做過什麼,大概也只能在長輩的隻言片語中瞭解一二了。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但是記不住並不是說一點兒也記不得,三歲以前的嬰兒其實也是存在記憶的,只是嬰兒的記憶方式和成年人有一定的區別。成年人記憶的方法有很多,這也是後天慢慢探索發現的結果,但是嬰兒記憶主要是通過外界環境去感知,通過感覺來加深對一些事情的記憶。這樣靠感知所形成的記憶非常的短暫,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也就會慢慢地遺忘掉了。

有的人可能會感到疑惑,小孩子的記憶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又有哪些表現呢?其實,三歲以前的孩子記憶是非常少的,就正如他們在媽媽肚子裡一樣,他們大體對兩件事情存在深刻的記憶,那麼是哪兩件事讓寶寶一直記著呢?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第一個就是寶寶會記得飢餓感

人生來就要吃飯進食,如果連肚子都沒有弄飽,那還怎麼生存下去呢。嬰兒可能不會想成年人那樣思考事情那麼深入,但是如果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的話,小孩長大後也會對飢餓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對吃飽肚子給予更多的關注。

第二個就是對外界會存有的戒備心

防禦外來的人是動物的一種自身的本能,小時候有人抱別人家的孩子的話,可能小孩子會不讓生人觸碰,這就是一種戒備心。戒備心的存在是伴隨終身的,這是隨著我們讀的書多了,對外面的食物我們更在乎的我是一種寬容心,因為覺得人心都是好的。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但是出門在外,還是要常懷戒備心,多留一個心眼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好處,父母常常會告誡我們在外面一定要處處小心,不要和陌生人接觸,更不能隨便吃別人給的食物。

所以說,飢餓感和戒備心是孩子生來就有的記憶。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帶我在外婆家住了2年的時間,雖然那個時候的我非常的年幼,很多的事情都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我記得外婆給我撿回來一直流浪的小狗,我記得那隻小狗常常跟在我的後面,我去哪裡它就去哪些,小奶狗是那麼的可愛,讓我從小就有了一個這樣的玩伴,自從那個時候我大概就開始喜歡上了小動物,這樣的愛好一直伴隨著我,現在我依然養著幾隻小狗。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3歲之後我的記憶就更加豐富了,我記得外婆種的菜園子,裡面都是外婆種的菜,現在都能記得那些菜長在土地裡的樣子。還有外婆養的那些雞,從小雞長成了大公雞,還有外婆幫我織的毛衣和布鞋,這些記憶我都永遠的留在了腦海裡面。

小孩子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大多記住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畫面。如果爸爸媽媽想要讓孩子記得更多,記得更牢的話,就要經常跟他們說一些他們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這樣他們的記憶就會變得強化,而且小孩也非常樂意知道自己小時候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當然話說回來,孩子記得再多也沒有跟父母在一起重要,所以爸爸媽媽要多抽出時間來陪陪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們不要以為孩子們不會記得太多小時候的事情,就縱容了自己出去玩耍的心思。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建立起一種安全感,很多被壞人傷害的女子大多是沒有安全感的我,她們很容易被壞人所欺騙,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孩子在三歲之前的確不會產生長期的記憶,但是他們會把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轉化成一種類似於本能的行為,這種行為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而且也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選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什麼有些孩子年紀輕輕就能動手殺人,卻沒有一點點的害怕之心,很有可能就是在他們的小時候經歷過非常重大的傷害。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都心疼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看到一些不該看到的東西,家長一定要產生足夠的警覺,要多留意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