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历史悠久的灵台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灵台这块热土不断积淀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许多民间艺术熠熠生辉,散发出独特的艺术光芒,照射古灵台大地,照耀着神州寰宇。木偶戏便是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成熟的一种民间艺术。

木偶戏,俗称“肘胡戏”或“泥头戏”,原本属于傀儡戏的一个分支。据确凿的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一种俗称“肉傀儡”的戏,既由成年人扛着扮成“假人”的男童、女童在街巷间游行演出,大人小孩自娱自乐,场面热闹非凡。在清末,“肉傀儡”已发展成真正的木偶人。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装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取上好木料,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脸谱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用来指挥双臂,演出时再根据不同的角色换穿不同的服饰,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所以,可以这么说,木偶是木偶戏的基础,它不仅是木偶戏演出的必备硬件,同时又是一件件民间艺人创作的精美工艺品。木偶人由泥头发展成木雕头,后来演变为用锦纸盔成后彩绘成生、旦、净、丑等各类角色,表演起来轻便灵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其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

1972年,灵台县成立木偶剧团,每年参加省、市、县演出30多场次。

改革开放以后,全县民间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兴起了各类自发性的群众文艺活动,木偶戏这一简易轻便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又日渐复生并活跃。2003年以来,由民间老艺人周效国、田野、王俊文等自发组建了业余木偶自乐班,主要演职人员有周效国、陈巧娥、王俊文、杨金堂、张显玉、郭彩凤、王灵善等10多人,排练演出的剧目有《兴国图》、《下河东》、《赵飞搬兵》、《玉荡山》,折子戏《花亭相会》、《小升官》、《二进宫》、《杀马房》、《罗成捎书》等。

灵台木偶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走进省级非遗——灵台木偶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